谭嗣同:大勇成“仁”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7年夏秋之际,湖南人谭嗣同以候补知府的身份寓居南京,并且时常往来上海与南京之间,和众多维新人士相互砥砺,寻求维新变法之途。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求学生涯之后,他的思想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仁学》一书,由是瓜熟蒂落,这部五万余字的奇书,内容庞杂多端,汪洋恣肆,成为了晚清维新之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谭嗣同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以“仁”为主题的著作,“仁学”发展到近代,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内涵呢?记者先后求教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和著名学者、湖南师范大学郑焱教授,探寻这段贯穿近代中国史和湖湘文化史上的脉络渊源。
  “冲决网罗”
  “仁”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概念,孔子讲“仁”,孟子讲“仁政”,朱熹讲“仁生”,晚清康有为提出了“仁本”概念,谭嗣同在《仁学》之中力求继承的,正是这一传统的思想体系。
  《仁学》的篇幅虽然不长,内容却相当丰富,谭嗣同个人的经历也由此可见一斑。郑焱教授介绍,谭嗣同青少年时期曾经跟随“浏阳三先生”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学习儒学,后来自学庄子、墨子,并且吸收了基督教和西方哲学,以及近代科学思想,从梁启超那里接受了康有为的公羊派学说,到南京后,还曾经跟随佛学家杨仁会研究佛学,所以《仁学》这部书,思想极为博大精深,可谓“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也就是融合以上各家的思想于一体。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仁”这个根本性的概念,在他看来,仁是天地万物之源,万事万物相通,一切平等,他由此推断出,传统礼教中三纲五常的概念是完全错误的。谭嗣同认为,人类早期根本就无所谓君民之分,人人都有当君主的机会,君主为了延续暴政,就制造出名教来钳制民众,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深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等级制度的荼毒,苦不堪言,事实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都应该平等相待,成为朋友。他认为,中国受礼教的压迫太深,(变法)只有从推翻三纲五常开始,才能改变这一切,否则变法就无从谈起。
  谭嗣同这样振聋发聩的批判,在中国可谓前无古人,他把当时阻碍民智的一切都看做是“网罗”,在书中大声疾呼,要“冲决重重之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通过变法,启发民智,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
  《仁学》这部书,因为作者急于将自己学到的各种思想融为一体而内容太过庞杂,留下了不少缺陷,但是谭嗣同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惨遭蹂躏现状的拳拳之心,却贯穿始终,《仁学》也由此成为谭嗣同一生中最具光辉的作品。“冲决重重之网罗”,从此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打破旧制度禁锢、追求平等自由最为响亮的口号。
  “舍身成仁”
  冲决网罗之后,又该采用怎样的处理方式呢?谭嗣同的对策,是将“仁”从“礼教儒学”之中剥离开来,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爱是一个平等的关系,通过平等的爱,他希望打通制度与思维的阻隔,因此在《仁学》第一篇中,他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在著名学者朱汉民教授看来,“仁通”,一个就是上下通,君主和臣民,父亲和儿子,他们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才能共通,君主要了解臣民,就不应该高高在上,要通过“仁爱”,相互感通,作为一个老百姓,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要知道统治者,在上位的人,他的想法是什么,就是相互要沟通,上下通。
  除此之外,男女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夫权,父权,君权,父子相通,还有一个是中外通,中国人和外国人,要持开放的态度,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这样,谭嗣同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仁学的核心价值传统,另一方面把“仁”和现代价值中间的平等博爱等观念融入到“仁学”中间来,“他实质上已经在建构中华民族这样“仁”的传统美德,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一个丰富和发展。”
  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概念,在贯穿中西,接驳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方面,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朱汉民教授解释道:“谭嗣同所作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他思考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他们中间如何相互沟通,建构这样一个既立于中华民族的本土,又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体系。照搬的文化是没有自己的基础和根源,他能够把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把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这条道路是我们当代人建构以‘仁’为核心的文化时,值得去尝试的。”
  写下《仁学》一书时,谭嗣同不过32岁,单只从学术的角度看,他的思想也还没有达到纯熟的地步,然而,他在一年之后的维新变法中,留下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慷慨之语,旋即以身殉国,以生命践行“仁学”,实为近代第一人。大勇成仁,舍生取义,谭嗣同实现了他的诺言,也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最为跌宕起伏的一页。
其他文献
【七月刊封面稿】  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品质一定是后期内心的修成。善良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行善的行动力和决心。但邱启明做到了,像一个男子汉,有品味更有品质,成为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手,并成为他人的精神方向标。  邱启明穿标志性的黑色修身西装,白色衬衫永远不扣领口两颗扣子。聊天的间隙,蹲下身,用节目组服装师买的皮鞋油擦拭皮鞋,动作娴熟。起身喝了口温热的水,清了清嗓子,信步走出贵宾休息
期刊
【七月刊时尚】  1995年,纪梵希在他的最后一个时装展结束后宣告退休。对此,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到:“我理解你离开时装的决定,但我仍然为你的离开难过不已。因为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是时装的最后一个灯塔。”  自由线条  正如所有天才一样,1927年出生于法国的于贝尔·德·纪梵希(Hebert de Givenchy),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
期刊
每个时代都需要伦理,你当然不可能复制古人的理想,但你可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在加入新的理解。对于我来说,如何用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与中国的伦理传统,共同塑造出某种新产物,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许知远  稻草人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那细竹枝的骨架子、隔年的黄稻草的肌肉、手臂上用线拴的破扇子,赶不走飞蛾,帮不了生病的孩子,救不了离水的鲫鱼、寻死的女人……  这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一则童话,
期刊
芒果画报: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邱启明:人心向善的世界就会变好,我一直都在坚信。从我本身来讲,我是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的,只要我有能力。所以我相信这个社会上不只我一个人。  芒果画报:当今社会,正能量有点稀缺,你是如何保持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呢?  邱启明:可能就是被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给激发的吧,越这样我就越要去做一些其实最单纯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其实现在很多的正能量,我认为就是
期刊
周辅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的研究,尤在道德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研究上着力最深。而先生学通中西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即是“仁”“义”二字。“仁”即常说的爱,而义则是正义的前身,以此,生衍出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  难得的是,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岁月中,屡经战乱、人祸,却始终不改其“仁义”的学理本源。不仅为中国伦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本人也将仁义作为自己做人处事,为学育人的原则,堪称当今士
期刊
六十载春秋,从年轻姑娘到古稀老人,80岁的方德晴老人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始终行走在奉献的路上。她用捡拾废品的钱资助了413名寒门学子,即使退休,生命的脚步变得蹒跚,也未曾终止。  在河南省桐柏县的大桐路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肩背编织袋、手拿铁钩子,在肮脏的垃圾堆前捡废品。  老人名叫方德晴,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的家中,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编织袋。这些都是她捡的废品。“多卖一分钱,那些
期刊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一双好鞋子是足尖的艺术。当舞者穿上鞋子,身体在音乐的节奏中律动,一招一式便有了摩登的模样。  芒果画报:在你看来,一双好鞋子工艺具备哪些条件?  Kim:我通常将楦型(这个词比较生僻,最好作一通俗注释)比作整双鞋的灵魂,鞋头的形状、翘度、脚弓的弧度,甚至是穿着的脚感和舒适度,都取决于好的楦型,可以这么说整个鞋子的精气神是有楦型决定的。而款型可能是这个人的穿着打扮,无论是经典的De
期刊
去过巴黎的人,都会被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震撼。并不太宽阔的老街两旁,密密麻麻地摆着咖啡桌和小椅子,陌生人几乎是背靠着背坐在那里和朋友闲聊。这两年,随着星巴克大举进入长沙,长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咖啡氛围。现在的长沙有不少街头咖啡馆,它总有理由让你去店里的椅子上坐下。  很多独立咖啡馆店主全情投入,全心经营,这个店和客人有着情感上的依赖,除了金钱交易以外,还传递着一家店,一个老板的情绪,爱好和品位。喝什么不
期刊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不朽的纪念。女主角郑微站在舞台上高歌《鸿雁》,台下的学生们扭动着身躯,挥舞着臂膀,庆祝的彩带飘满整个会场,让我们明白有些青春是挥之不去的,它从未走远。  青春是《中国合伙人》里昂贵的梦。三个年轻人揣怀着青春的梦想在现实道路上走得坎坷和艰难,站在美国街头,看着自己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们微笑着,这个梦他们实现了。  青春是《小时代》里善意的圈套。在这个不
期刊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  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