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求真,立身以仁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y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辅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的研究,尤在道德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研究上着力最深。而先生学通中西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即是“仁”“义”二字。“仁”即常说的爱,而义则是正义的前身,以此,生衍出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
  难得的是,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岁月中,屡经战乱、人祸,却始终不改其“仁义”的学理本源。不仅为中国伦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本人也将仁义作为自己做人处事,为学育人的原则,堪称当今士人的榜样。先生一生落寞,像一盏寒夜中的孤灯,忍受清寒,却为我学人和大众,破愚暗,示明道。是为“燃灯者”。
  “爱智求真,立身以仁”
  1975年的冬天,文革结束前夕,风雨如晦的岁月。一个周日的下午,当时被下放到北京“小三线”兵工厂开磨床的赵越胜敲开了北京大学朗润园十公寓204周辅成先生的家门。
  往后的岁月,他将这里称为“开启他智性的港湾”。沉在未名湖上的夕阳常常斜射入这间小屋中,温暖而祥和。师徒二人在此谈哲学,聊读书,听音乐,论国事,相扶相持走过了如晦不安的岁月。
  周先生极推崇莎士比亚,称莎翁的戏全谈的是人生哲学。赵越胜后来读到辅成先生一九三四年写的《莎士比亚的人格》,“才明白先生治学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人生与思想的最高境界。希腊哲学家中,最要紧的是苏格拉底,这点一定要记住。“先生说,张扬人的精神生活的神圣性始自苏格拉底。人的精神生活要以寻求‘善的知识’为目的。同样,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使青年人学会探求善的方法。
  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这代年轻人的求学星火,就这样,因着一本书,一位良师,得以点燃。赵越胜的好友朱正琳,后来感慨说:“周辅成先生给赵越胜讲解苏格拉底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正被种种谬见与谎言笼罩着……”
  1976年1月8日清晨,周总理去世。政治环境变得更加诡谲而晦暗不明,人心迷茫不安。赵越胜担心先生忧心国事,特去探望。却见先生正伏案于桌前,修订曾于1966年出版的《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言论集》,这部书当年仅限“内部发行”。因为“左”倾路线下,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属于禁区。周先生受命编书,阐述何为人道主义,令人“知道了世界上有人性和人道主义,免不了心生反思。”周先生在书的序言结尾处点明人性论、人道主义的诉求是20世纪的大趋势,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在“文革”前黑云压城的氛围下,周先生敢于讲出这样的话,是何等的胆识。赵越胜回忆说,窗外风雨如晦,先生回到书桌,“重伴青灯古卷”。
  先生虽研究西方哲学和人性论,却对中国哲学下很深的功夫,尤其以“仁”、“义”作为其伦理学研究系统的根基。他在《论中外道德观念的开端——古代“义”与“仁”观念的转化》一文中,开篇即定义“仁”为人类诸般道德行为之核心,称为“主德”。“当人类在自己的种种德行中分主次的时候,伦理学或道德学便开始了。”同时提出“孔子时代的‘仁’,不是来自君心或圣人之心,而是来自民心。”是人民的要求。将“义”置于“仁”前,“爱人以公,求仁以义……就是法制的真实意义,服务于义,为仁所必需。”赵越胜领悟说。
  1981年的初春,在社科院哲学所读研究生的三年中,赵越胜每个月初,都会与周先生在北图见面。师徒各自查资料,再一同吃饭、散步。“我与先生缓行在早春的温馨里,虽迥异于一九七六年初踏雪深冬的凛冽,但先生教我‘爱智求真,立身以仁’的宗旨却一如既往,无丝毫改变。”赵越胜与周辅成先生相识相知三十余年,真正相伴的岁月不过十五年。这些伴先生求学的岁月,却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求仁得仁,有何怨尤!”
  翻阅《吴宓日记》,屡屡提到周辅成:“周辅成来,久谈”,“周辅成来,谈哲学至11时遂止”,“下课后访周辅成,留住其室”。吴宓是周辅成考入清华大学国学院时的老师,二人亦师亦友、私交甚笃。
  周辅成曾直叹吴宓是“求仁得仁,有何怨尤”!并几次撰文谈吴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称“吴宓先生是一位十分忠于自己的生活、著作和理想的诗人兼文学理论家”,其理想是“向上迎接理想,迎接至真、至善、至美”。
  两位先生在追求和际遇上有惺惺相惜的契合。周辅成曾感叹吴宓“道之不行,一生蹉跎”,实则自己也是人生落寞。赵越胜回忆与先生初识时,先生的寂寞:“一九四九之后,紧追苏联,调整院系,改造大学,以致大雅无作。及至‘文革’,校园皆成战场,师生半为寇仇,荼毒心灵,夺人性命,一至斯文涂炭,为华夏千年所罕见。先生心中寂寞啊。碰到能谈及学理的机会,先生便不愿放弃。”他后来方明白,先生谈吴宓,其实也是谈自己,谈他们那一辈读书人,“他们浸淫于中国古典,又漫游于西方精义,从来就抱着打通两造、消泯畛域的雄心,也就是以求无分东西的普世价值为最高理想”。
  周辅成先生长期游走于伦理学界的边缘。1987年,周先生“因故”办理了退休,他也顺势退隐在朗润园中,“写点文章,说点俏皮话”,命名为《老残留言》。家中的墙上,有一张他亲手写的条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09年5月22日,周辅成先生逝世,享年98岁。
  丧礼现场北京大学校方无一人出席,讣告也只是在北大哲学系的网站上看到一则。周先生的关门弟子、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曾感叹:葬礼太简陋了。相较于与周先生同一年过世的北大的另两位教授季羡林和任继愈先生,周先生的丧礼则相差悬殊。当时许多文化评论家对此纷纷发表感言,王晓渔称此为一种“殊荣”。
  周辅成先生终身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相伴于他的,除了落寞,还有一直持守的理想和信念。“在努力道德的人,自己一定是真实地假想着正义是永存的,人的生命当付与正义。所以身体虽亡,只要正义可寄托吾生,如是道德生命自然必丰富,自然必含着不朽的意义了。”
  周先生此生,求仁义而得仁义,无憾矣。
其他文献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  “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乡绅,曾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特有阶层,半个多世纪来,他们在危处求安,隙处求存,如今,依稀只剩寥寥背影,在传承着依赖德性声望维系信任纽带的传统。  不是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国家肌体和时代变革的体温表,但村庄里的故事和人物如何演绎、寻求稳定的秩序,都始终还是离不开一个“信”字。  从平江县驱车前往长寿镇,一条蜿蜒泥
期刊
如果不是在北纬国际传媒的办公室见到杨国林,我可能不会将这个人与湖南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媒公司的掌门人重合。拍摄大片的时候,穿着卡通T恤的他,幽默风趣,卖萌搞笑,活脱脱一副“大顽童”的模样。穿起中山装,谈起公司发展却又架势十足,不失时机地抛出几句经典话语,足以让人思索一刻。  人物简介:杨国林,北纬国际传媒董事长兼CEO,美国China Global Media(中国环球传媒)董事局主席,凤凰国际(中
期刊
叶锦添,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的著名艺术家。参与了《楼兰女》、《橘子红了》、《诱僧》、《双瞳》、《韩熙载夜宴图》、《八月雪》、《长生殿》多部电影、戏剧的美术、服装制作,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  作为世界金牌服装设计、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叶锦添,却永远是一副标准化装扮——一顶黑色帽子,一身内白外黑的两件套。  生活在大银幕后的人总
期刊
靓车新款如云,美女车模如花……很多人逛车展,往往会被众多车型、众多车模闪花眼,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停滞不前。而一年一度的湖南车展,无疑是最佳的看车、买车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豪车、美女模特固然吸引眼球,不过也得看看自己口袋中的“米米”能买到哪些新车。  今年的长沙车展,车型丰富,阵容强大。价值568万元的宾利慕尚第二天就被买走,蓝色GT V8名车有主,法拉利价值380万元的califo
期刊
刚开始做电影,其实并不是太喜欢,因为电影里有些东西跟我的感觉不太一致。直到做《胭脂扣》,它蕴含的文化性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进入了一个不同于现代世界境界里。  于是,我开始试着把电影变成另外一个世界的杰作,用人的精神状态去重新建构影像,寻找全新的表达。  这种表达需要借代。借代的意思就是,它原本不是这个东西,但通过某种形式将它变成了这个东西。  就好比说,梅兰芳是个男人,他可以通过他的装扮、他的嗓
期刊
饶平如: 1922年生,黄埔军校18期学员,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在老伴美棠去世后,饶平如每天笔耕不辍,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美棠从初识到相处的近六十年时光,取名为《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被读者誉为“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饶平如和毛美棠的婚姻快满60周年时,美棠去世了。  饶平如本想着五个月后带着美棠回江西,在江西大旅社——他们举办婚礼的地方——好好庆祝钻石婚纪念日。美棠一走,
期刊
【七月刊封面稿】  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品质一定是后期内心的修成。善良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行善的行动力和决心。但邱启明做到了,像一个男子汉,有品味更有品质,成为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手,并成为他人的精神方向标。  邱启明穿标志性的黑色修身西装,白色衬衫永远不扣领口两颗扣子。聊天的间隙,蹲下身,用节目组服装师买的皮鞋油擦拭皮鞋,动作娴熟。起身喝了口温热的水,清了清嗓子,信步走出贵宾休息
期刊
【七月刊时尚】  1995年,纪梵希在他的最后一个时装展结束后宣告退休。对此,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到:“我理解你离开时装的决定,但我仍然为你的离开难过不已。因为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是时装的最后一个灯塔。”  自由线条  正如所有天才一样,1927年出生于法国的于贝尔·德·纪梵希(Hebert de Givenchy),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
期刊
每个时代都需要伦理,你当然不可能复制古人的理想,但你可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在加入新的理解。对于我来说,如何用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与中国的伦理传统,共同塑造出某种新产物,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许知远  稻草人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那细竹枝的骨架子、隔年的黄稻草的肌肉、手臂上用线拴的破扇子,赶不走飞蛾,帮不了生病的孩子,救不了离水的鲫鱼、寻死的女人……  这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一则童话,
期刊
芒果画报: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邱启明:人心向善的世界就会变好,我一直都在坚信。从我本身来讲,我是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的,只要我有能力。所以我相信这个社会上不只我一个人。  芒果画报:当今社会,正能量有点稀缺,你是如何保持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呢?  邱启明:可能就是被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给激发的吧,越这样我就越要去做一些其实最单纯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其实现在很多的正能量,我认为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