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批判”“社会”的“新艺术史”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后尤其是60年代末以后,西方在艺术史学界兴起了一股革新传统的“新艺术史”(New Art History)浪潮,一时间,符号学、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新叙事方式相继涌出,极大地冲击着以“风格学”与“图像学”为主导的西方经典艺术史学体系,而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在完成了对之前宏观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改造与完善后,以“激进”—“批判”—“社会”的面貌在这次浪潮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形成了西方后现代学界最为强劲的艺术社会史学派。
  关键词:新艺术史 新马克思主义 激进艺术史 批判艺术史 艺术社会史 视觉文化
  战后尤其是60年代末以后,西方在艺术史学界兴起了一股革新传统的“新艺术史”(New Art History)浪潮,一时间,符号学、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新叙事方式相继涌出,极大地冲击着以“风格学”与“图像学”为主导的西方经典艺术史学体系,而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在完成了对之前宏观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改造与完善后,以“激进”—“批判”—“社会”的面貌在这次浪潮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形成了西方后现代学界最为强劲的艺术社会史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起源并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而艺术则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在他们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1845—1846)中明确声称:“艺术不是什么被伟大的天才以几乎无法理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而不过是经济生产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画家,只有在其他活动中从事绘画的人。”这些观点直接颠覆了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以来所创立的“天才艺术家”和“风格形式”的传统。
  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对于造型艺术进行过系统完备的论述,因而给后世的学者以充分发挥的空间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艺术史。在经历20世纪上半叶部分学者运用该方法进行部分探索后,1951年,匈牙利裔英国美术史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1892—1978)将其花费十余年的著作《艺术社会史》(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整理出版,在战后的英美艺术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与争议。由于当时西方各国处于冷战阴影之下,社会各界对于左翼知识分子(主要是具有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理论著作均相当敏感;而以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为首的传统美术史家对他的这本书的观点则是充满了质疑与轻蔑。贡布里希作为一贯反对黑格尔历史决定论、反对美术史中一切抽象理论概念的美术史家,他批评豪泽尔的社会学方法过于简单,只是一种肤浅的简化;称豪泽尔没有看到艺术作品的本身,仅仅通过理论的“近视镜”来看待作品,这种方法不过是“幻想世界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捕鼠器”。
  抛开当时欧美艺术史学界僵化而保守的观念不谈,客观看待豪泽尔的这部著作,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旧十分明显。事实上,豪泽尔一直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理论而非政治体系用于美术史的学术研究。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艺术社会学》(Soziologie der Kunst)中,采用一种相互关联的社会学方法来解释艺术,并总结了作为一名美术史家所走过的道路。而此刻,“新艺术史”已经在艺术史学界迅速崛起,豪泽尔作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美术史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代表了宏观艺术社会史的巅峰,此后,艺术社会史便逐渐转向微观领域,“新艺术史”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英国利物普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在其著作《新艺术史批评导论》(The New Art Hist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写道:“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新艺术史”这个用语是一种最常用来命名学院艺术史中一个与学科的方法和途径、理论以及研究对象的问题相关的发展范围”,其
  中就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理论。随着西方社会60年代“新左派”(New Left)的崛起,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开始建构。针对“新艺术史”的特征,哈里斯教授认为,德国艺术史家库尔特·福斯特(Kurt Foster)和威克马斯特(Otto Karl Werkmeister)分别在1972年、1982年提出了“批判的艺术史”(Critical Art History)和“激进的艺术史”(Radical Art History),加上70年代开始流行的“艺术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Art),总体可以代表“新艺术史”的基本价值取向。6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的高等教育急剧扩展,更多的下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非白人的学生进入大学,而这些人基本都具有政治倾向,他们更加关注阶级、性别与种族问题,认为传统大学是等级制的、家长式的、排外的“知识工厂”。1968—1973年的西方社会被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总体和政治的危机”,而这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出现于学术辩论的主流之中。而随着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的崛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大学纷纷开设艺术社会史课程,实现了进入精英大学体制的目标。
  在当代以“新马克思主义”方法闻名的当属英国著名艺术史家T·J·克拉克(Timothy James Clark,1943—),他在1973年出版的《人民的形象: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Image of People:Gustave Courbet and the 1848 Revolution)中就明确地把“艺术社会史”观念作为一种现成的学术传统,不断从豪泽尔等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的著作中吸取灵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艺术是需要对特定的历史时刻或事态—相对短暂的历史片段做出阐释,而正是在这其中,艺术家、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机构和更广阔的政治及历史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才能得以详尽地加以考察。对比豪泽尔与克拉克,前者的著作更加纲要化与公式化,力图包罗万象,至少部分地立足于艺术和社会革命的观念之上;后者则注重经验性的个案研究,开始关注艺术品、艺术家的独特性和艺术生产的复杂状况和环境。克拉克的目标就是“在艺术形式、可资利用的视觉再现体系、流行的艺术理论、其他意识形态、社会阶级状况以及更为普遍的历史结构与进步之间相联结的环节”。而在《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The Painting of Modern Art: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中,他重点分析了印象派绘画与巴黎城市建设、中产阶级兴起的关系,并称赞“奥林匹亚”代表了现代生活的精神,被当代美国知名艺术史家、教育家与批评家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1955—)称赞为近年来最杰出的艺术史著作之一。   在如今英国艺术史学界,著名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在1972年为BBC制作的专题电视节目《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受到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1936)的影响,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而在他第二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他认为那些具有文化特权的美术史专家以专业性术语转移了读者的视线,让读者远离了作品中包含的政治内容,未能把握艺术世界的本来面目。进而以英国18世纪画家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的《安德鲁夫妇》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小荷尔拜因(Hans Holbein,1497—1543)的《两大使》为例,认为前者表现了庄园的财产拥有者一种悠闲自得的姿态与表情,后者则是依靠金钱与权势而流露出的炫耀。
  20世纪80年代后微观艺术社会史日趋火热,其中美国女艺术史家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1936—)在《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Rembrandt’s Enterprise:The Studio and the Market)中,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伦勃朗画室的组织结构。当时荷兰社会崇尚的是一种企业精神,绘画的功能等同于货币,画家更多的是依靠出售作品来偿还债务。这样的结论让众多读者感到震惊,因为他们宁可接受伦勃朗是一个艺术天才而非书中描绘的商业天才。
  纵观西方战后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的发展,总体趋势是:艺术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势与图像范畴,而更多地与社会情境相联系,艺术史的界限也拓展至视觉文化领域。正如克拉克所言,20世纪前30年为西方美术史学的“英雄阶段”,新艺术史—视觉文化也因多元化趋势而更加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德]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了吗?[M].常宁生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 [美]温尼·海德·米奈,《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 [英]乔纳森·哈里斯.新艺术史批评导论[M].徐建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5] [英]维多利亚·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
  缪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
其他文献
记得有次与化建国闲聊,他说画画其实是件有趣和无趣的事情。初听之下,不禁愕然,同一件事情为何既有趣又无趣?或许是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化建国给出了如下解释:绘画的语言和风格是难以控制的,受制于创作者的心情、阅历和修养,因此在创作中要不断调整,才能准确表达自己在某个阶段的内心感悟,这是有趣的。倘若一味重复自己,纵然技法娴熟精湛,却也像是从树上掉落的果子——烂透了,这便无趣了。  诚如斯言,人在不同的年龄
期刊
作者简介:  易玲,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徐菲,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期刊
“变涂”,又称犀皮、西皮、波罗漆、虎皮漆,是填漆技法的一种,此技法起于唐朝,在宋朝时十分流行,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此技法最早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彰髹”。  《髹饰录》中曾有扬明的注释:“凡一切造物,禽羽、兽毛、鱼鳞、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极仿模之工。巧为天真之文,故其类不可穷也。”这里“彰”的意思是在漆艺的制作中,利用禽羽、兽毛、鱼鳞、介甲等自然物在变涂当中充当起纹的工
期刊
摘 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浓重的一笔,笔者将针对文人画的具体含义,文人画发展中体现出“书画一律”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六法”论,“南北宗”论对中国文人画产生的影响等。  关键词:文人画 书画一律 六法 南北宗  谈起中国古代文人画,目前在我国以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为文人画中的“书画一律”之观点,以及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之比较较为常见。  中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应重视儿童画的创作,通过对儿童画的解读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本文主要是对美术儿童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儿童画 创作  每每欣赏书本上的学生作品时就会听到学生这样谈论:“哇,这个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其实这个小作者画的是《下雪了,冬眠的动物冷吗》,他用细腻的画笔描绘了地下冬眠的小动物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舟山核雕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从业人员日益壮大。但是,舟山核雕行业缺乏相应的经济制度、行业管理规范、职业操守等,同时在“名利诱惑”下,舟山核雕行业的发展面也临着巨大的考验,一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舟山核雕的长远、健康发展。明代思想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中写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因此,无论是苏州各级政府还是核雕艺人都应该未雨绸缪,行动起来。制定行
期刊
摘 要:根据平面图形的剪影轮廓特点,取舍、重组、变形、加工为我们所需要和期待的角色造型设计作品。  关键词:剪影轮廓 概括 整体效果 主要特征  一、“传神”是动漫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工作的重要标准  造型艺术是美术的基石,而动漫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工作则是重中之重。一个特点鲜明、轮廓突出的造型,能够迅速地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同时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提高关注度,形成创造者需要的角色“存在感”。优秀的动
期刊
摘 要:色彩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语言,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在影视作品的表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并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阐述了色彩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表现。  关键词:色彩 色彩表现 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丰满的色彩张力,震撼的视听语言等。观影时色彩是观众看到的第一视觉,影视作品在创作前必须进行色彩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不断被复印,城市缺少个性,钢筋水泥花花草草,“万城一面”,城市呼唤精神文化,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底蕴,是城市的灵魂。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书法艺术,会带来的超过书法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并且会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品位和内涵。  关键词:书法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主题 公共环境 人文精神 亮点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
期刊
作者简介:  邱思斯,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杨 娜,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禚丽娜,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吉林动画学院。  孟凡墨,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吉林动画学院绘画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