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大同路358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草木葱茏的园林式建筑,粉色的小花,白色的和平鸽,点缀在绿意盎然的过道、走廊。若不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几个烫金的大字,真让人难以将它和医院联系起来。笔者在四年前去过该院。那时的它还只是一副衰败、简陋的样子,是一个叫张国通的人,力挽狂澜,赋予了它今天的一切。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张国通,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行政记大功奖励,2000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用质朴与实在形容张院长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到这样的人当院长的医院看病,病人可以踏实了。不事张扬的他,就那样默默无闻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一家医院。改变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对这样的人,记者总是心生敬意。
1998年,张院长上任之初,正是七院危难之时:院容破旧,设施简陋,更重要的是人心涣散。
“外树形象,内抓质量”,张国通对七院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在一片惊诧和不信任的眼光中,他开始做第一件事:半年内完成病房大楼的搬迁。七院人在心里笑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新院长,这幢大楼4年前就奠基了,由于管理不善,工程早已瘫痪,别说完成搬迁,就是竣工都难比登天,就凭你一个张国通,能够做到吗?
张国通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辞退懒散惯了的工程队,拆掉长了荒草的民工临时住房,他亲自当起了工地的总指挥。那是一段没有白天黑夜的日子,他就那样粘在了工地上。那个雨季,七院的干部职工几乎每天都目睹着他们的院长在风中、在雨中、在炎阳下,来回奔波着指挥施工的身影。
“他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敬业的一位院长,”医院党委书记邱凤娣感慨地对记者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容不得一个细节上的差错,这种完美,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半年后,病房大楼如期竣工,病人们欢欢喜喜地搬进了宽敞透亮的新“家”。七院人信服了。从这幢大楼里,所有的医生护士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七院的新征程开始了。
“医生挂牌,让病人自主选择,那病人不都选有经验的老医生去了,我们年轻医生怎么办?”
“好端端的搞什么单病种最高限价,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嘛。”
2000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揭开了医保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序幕。对曾多次赴美进修,考察的张国通来说,这无疑是实行医院改革,将多年积累的科学管理思想付诸于医院实践的良好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2000年4月,七院在全市率先实施“让病人自主选择满意医生”。病人不仅可以自主选择门诊各科室的当班医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开刀的医生,甚至连注射护士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简直就是对医生“尊严”的挑战。曾几何时,医生总是高高在上的,想看什么样的医生是由不得病人的。而现在,医生居然变成了“商品”任由病人挑选。可以想象,当时,这一改革对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一种怎样强烈的冲击。有些医生自然很不满意,甚至认为“存心为难医生”。但张国通坚持住了。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但改革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自主选择医生”,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反过来,也将树立起七院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病人的监督下,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技术不过关、态度不过关就会失去病人”成为每个医护人员的共识。去年,七院门诊及病房病人满意率达95%以上,共收到表扬信95封、锦旗98面。而更重要的是,这改革的“第一刀”,转变了七院人的传统观念,在医护人员中树立起了“以病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1997年,七院在全市26所区县中心医院医疗质量督查中,名列倒数第二,仅过一年,位次就跃升为第一。而这一年,正是张国通“当家作主”的第一年。
这并非短暂的奇迹。在以后的几年中,七院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佳绩。说到这一点,邱书记认为,这与张国通“当家”后建立起一系列完善的医院制度,并将之有效地付诸实施分不开。“他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对自己的“搭挡”,邱书记由衷地感佩。
张国通以他至真至诚的人格魅力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七院人。医院建立急救生命绿色通道,设立24小时急诊“全程服务员”,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救护工作;病人出院一周后,热情的护士会以电话回访形式,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并提供咨询;为方便高桥偏远地区年老体弱的病人就医,医院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点,虽然收益甚微,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付出总归有回报。连续四年在区级中心医疗护理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连续六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四次被评为卫生部先进集体……一位病人家属在他父亲被及时诊断出患有ARDS症,经医务人员抢救而获得新生后,在表扬信中由衷赞叹:从他(她)们身上,体现出贵院“以病人为中心”的行为准则,看到了贵院卓有成效的内部管理……
张国通说,这才是对医院最好的褒奖和鼓励。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张国通,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行政记大功奖励,2000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用质朴与实在形容张院长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到这样的人当院长的医院看病,病人可以踏实了。不事张扬的他,就那样默默无闻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一家医院。改变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对这样的人,记者总是心生敬意。
1998年,张院长上任之初,正是七院危难之时:院容破旧,设施简陋,更重要的是人心涣散。
“外树形象,内抓质量”,张国通对七院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在一片惊诧和不信任的眼光中,他开始做第一件事:半年内完成病房大楼的搬迁。七院人在心里笑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新院长,这幢大楼4年前就奠基了,由于管理不善,工程早已瘫痪,别说完成搬迁,就是竣工都难比登天,就凭你一个张国通,能够做到吗?
张国通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辞退懒散惯了的工程队,拆掉长了荒草的民工临时住房,他亲自当起了工地的总指挥。那是一段没有白天黑夜的日子,他就那样粘在了工地上。那个雨季,七院的干部职工几乎每天都目睹着他们的院长在风中、在雨中、在炎阳下,来回奔波着指挥施工的身影。
“他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敬业的一位院长,”医院党委书记邱凤娣感慨地对记者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容不得一个细节上的差错,这种完美,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半年后,病房大楼如期竣工,病人们欢欢喜喜地搬进了宽敞透亮的新“家”。七院人信服了。从这幢大楼里,所有的医生护士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七院的新征程开始了。
“医生挂牌,让病人自主选择,那病人不都选有经验的老医生去了,我们年轻医生怎么办?”
“好端端的搞什么单病种最高限价,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嘛。”
2000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揭开了医保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序幕。对曾多次赴美进修,考察的张国通来说,这无疑是实行医院改革,将多年积累的科学管理思想付诸于医院实践的良好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2000年4月,七院在全市率先实施“让病人自主选择满意医生”。病人不仅可以自主选择门诊各科室的当班医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开刀的医生,甚至连注射护士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简直就是对医生“尊严”的挑战。曾几何时,医生总是高高在上的,想看什么样的医生是由不得病人的。而现在,医生居然变成了“商品”任由病人挑选。可以想象,当时,这一改革对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一种怎样强烈的冲击。有些医生自然很不满意,甚至认为“存心为难医生”。但张国通坚持住了。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但改革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自主选择医生”,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反过来,也将树立起七院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病人的监督下,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技术不过关、态度不过关就会失去病人”成为每个医护人员的共识。去年,七院门诊及病房病人满意率达95%以上,共收到表扬信95封、锦旗98面。而更重要的是,这改革的“第一刀”,转变了七院人的传统观念,在医护人员中树立起了“以病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1997年,七院在全市26所区县中心医院医疗质量督查中,名列倒数第二,仅过一年,位次就跃升为第一。而这一年,正是张国通“当家作主”的第一年。
这并非短暂的奇迹。在以后的几年中,七院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佳绩。说到这一点,邱书记认为,这与张国通“当家”后建立起一系列完善的医院制度,并将之有效地付诸实施分不开。“他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对自己的“搭挡”,邱书记由衷地感佩。
张国通以他至真至诚的人格魅力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七院人。医院建立急救生命绿色通道,设立24小时急诊“全程服务员”,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救护工作;病人出院一周后,热情的护士会以电话回访形式,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并提供咨询;为方便高桥偏远地区年老体弱的病人就医,医院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点,虽然收益甚微,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付出总归有回报。连续四年在区级中心医疗护理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连续六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四次被评为卫生部先进集体……一位病人家属在他父亲被及时诊断出患有ARDS症,经医务人员抢救而获得新生后,在表扬信中由衷赞叹:从他(她)们身上,体现出贵院“以病人为中心”的行为准则,看到了贵院卓有成效的内部管理……
张国通说,这才是对医院最好的褒奖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