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原本是件好事。可宿州市萧县扶贫办最近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引起了误解,并让被公布的贫困生直呼“接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
很遗憾,萧县在帮助贫困学生时没有意识到“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但将贫困学生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连其父母的诸多信息都未能逃脱。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救了大学生的贫,却又伤了他们的心。在笔者看来,当地如此不照顾被资助者的感受,至少折射出两个问题:
一是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一份调查资料显示,60%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由此可见,“贫困”不仅代表物质上的匮乏,更可能意味着贫困者心理上的弱势。如果我们在资助贫困者时不顾后者的处境和心理,而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甚至炫耀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善举,必然让被资助者因背上贫困标签而更加不自在。
二是缺乏保护隐私的意识。很多大学生将“贫困”视为一种隐私,不愿过多人知道这一信息,基于此,被资助者的“贫困信息”只要职能部门掌握便可以,大可不必非让他们在千万双灼热的目光下接受“恩赐”。虽然当地有关部门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但未经得他人同意,自行公布被资助者乃至其父母的身份证号等诸多信息的做法,往重了说甚至涉嫌违法,因为《侵权责任法》规定,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可归入侵犯公民隐私权。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扶贫办也认为此举不妥,并表示将修改后重新公示。
关怀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要真正尽到这种责任,把好事做好,就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贫困”也是公民的隐私权的意识,采取人性化操作,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邓昌发/来源: 新华网
很遗憾,萧县在帮助贫困学生时没有意识到“贫困”也是一种“隐私”,不但将贫困学生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连其父母的诸多信息都未能逃脱。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救了大学生的贫,却又伤了他们的心。在笔者看来,当地如此不照顾被资助者的感受,至少折射出两个问题:
一是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一份调查资料显示,60%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由此可见,“贫困”不仅代表物质上的匮乏,更可能意味着贫困者心理上的弱势。如果我们在资助贫困者时不顾后者的处境和心理,而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甚至炫耀的态度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善举,必然让被资助者因背上贫困标签而更加不自在。
二是缺乏保护隐私的意识。很多大学生将“贫困”视为一种隐私,不愿过多人知道这一信息,基于此,被资助者的“贫困信息”只要职能部门掌握便可以,大可不必非让他们在千万双灼热的目光下接受“恩赐”。虽然当地有关部门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但未经得他人同意,自行公布被资助者乃至其父母的身份证号等诸多信息的做法,往重了说甚至涉嫌违法,因为《侵权责任法》规定,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可归入侵犯公民隐私权。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扶贫办也认为此举不妥,并表示将修改后重新公示。
关怀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要真正尽到这种责任,把好事做好,就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贫困”也是公民的隐私权的意识,采取人性化操作,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邓昌发/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