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当头下“良田良产”须要“旱涝保收”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研背景
  2019年12月下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随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具体提出了2020年“三农”方面10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要“稳”字当头,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努力提高产能。两次会议的召开对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针对“稳粮保供”,国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那么基层农村稳粮丰产的条件如何?生产一线的农民又有什么需求?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在2020年春节返乡期间探寻答案。受新冠疫情影响,没有在老家开展大范围的走访调查,而是通过和农民代表座谈、田间实地调查、电话微信访谈、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开展调研,并结合本职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建议。因调研范围有限,报告中的问题仅代表所调查区域。
  现状调查
  我的家乡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属鲁西丘陵地区,北靠着凤凰山、南邻东平湖,是一个世代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小村庄。仍记得儿时村里的农民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父亲便是其中典型一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养殖捕鱼和农业生产。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发现村里确实变了大模样,二层小楼鳞次栉比、返乡的轿车把乡间小道堵得水泄不通、村民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笑容,无一不彰显出在国家的利好政策下,农民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美。
  在随后几天的调研中,发现农业生产状况却是不容乐观,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有三个,分别表现在人、水、地三方面。
  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通过座谈了解到,大家明确表示农业投入品成本上涨,种粮收入显著下降,种地的“性价比”越来越低,如果算上人工则是“亏本买卖”,远不如外出打工的效益好。特别是近年来干旱等气象灾害多发,更是打击了农户种植积极性。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大多以年龄过大无法外出打工的老年人为主,并且在一些人眼里,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种地也变得“不甚光彩”,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笑谈自己的身份不是农民,而是农民工。
  灌溉设施损毁严重。还记得小时候,得益于完善的排灌系统,村里的耕地都是旱涝保收田。之前的灌水作业主要是由村两委组织,利用三级扬水站抽取东平湖湖水,引水上山,然后发动群众以村小组为单位进行轮灌,灌溉所产生的费用由村委承担少部分后,大部分根据农户灌水时间和面积分摊。但随着种地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引水灌溉之事也不了了之。缺乏资金支持,渠系更是长期得不到修缮,几乎全部丧失了输水功能,农户即使想灌水也已成为奢求。
  农田粮食产能下滑。没有了灌溉条件,村里的水浇地改为了旱地,良田退化成了望天田,土地的供粮产能,尤其是小麦产能正逐渐弱化。因为农户更倾向于种植便于管理、可以“靠天吃饭”的农作物,如玉米、谷子等,让本是一年收两季的耕作制度变成了一年一季。另外,家乡的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高度不一,且支离分散,难以规模化流转进行统一种植,所以大面积的土地逐渐被闲置,有的甚至变成了荒地,导致了良田不能良产的尴尬局面。
  个人思考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农民作为农事操作者,虽然对农业生产起着主导作用,但耕地产能却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上文中三个主要生产问题,就会发现灌溉在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种植效益差,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不愿意开展灌溉、渠道维护等费时费工的投入,农田灌溉设施条件逐渐恶化,导致作物因缺少灌溉而影响单产,种植模式或制度逐渐改变,甚至出现耕地被迫撂荒,使当地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说灌溉在改变现有的生产窘境、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能方面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即要实现“良田良产”,须要保证田块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做到“旱涝保收”。
  相关建议
  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土地仍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土地因灌溉不畅而被荒置,他们也很心疼。老家的农业生产现状也许仅是个别现象,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增强防患意识。放眼整个华北平原,也面临着粮食产能和灌溉能力下降现象。据有关资料测算,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机井灌溉以来,华北地下水储存量已累计亏损1800亿立方米,出现了“保粮”还是“保水”的矛盾选择。笔者结合业务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稳粮保供”做出贡献。
  充分认识灌溉的重要性。灌溉是稳定粮食产能的有力保障。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农业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多年持续递增,不仅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以及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也得益于农田生产条件的改善。197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仅6.7亿亩,2018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至10.2亿亩,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2%的同时,粮食总产增加了115%,表明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對提高我国粮食单产、总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201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设10亿亩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同步推进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一是建好灌溉设施。多方发动、整合资源,根据《意见》有关要求,高标准开展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二是管好灌溉设施。明确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建立权责明确的灌溉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体制,鼓励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三是用好灌溉设施。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灌溉计量和简化灌溉设施使用程序,提高灌溉设施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推广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不同区域主要作物全程节水生产技术模式,加大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把过高的水资源消耗降下来,把利用效率提上去。一是推进工程节水。完善输水渠系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浅埋滴灌、管灌、微喷灌和测墒灌溉等高效灌溉技术,提高输水、用水效率。二是推进农艺节水。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大力建设新型软体集雨窖池等设施,配套推广集雨节灌、覆盖保墒、灌溉施肥等技术。三是推进结构节水。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效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水定地、以水定种、以水定产,建立适水种植结构及制度。
  协调生产生态用水。农谚道“保水就是保谷仓,积水就是积米粮”,“保水”的本质就是在“保粮”。不论是对水资源实行“掠夺性”开采保障粮食高产,还是休耕弃种、盲目改变耕作制度降低粮食产能保护水资源的做法都不可取。在“稳粮保供”背景下,“保水”应做到两个层面,服务粮食稳产丰产。一是保住“生态水”,即减少对水资源,特别是对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杜绝水污染现象,维持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水平衡,支撑农业可持续生产。二是保住“生产水”,通过高效的农田灌排体系和配套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让更多农田中有可用于生产的“水”,不断提高粮食产能,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
  假期结束返回北京时,遇到了村里一位正在修理农用机械、准备春耕生产的亲戚。他笑着说道,虽然现在种地挣不了多少钱,但对农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也相信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村民们勤奋努力下,家乡的土地定会焕发生机,实现良田良产。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其他文献
“连城地瓜干真是价值连城,不但品种丰富,品质、品相也很棒!”在连城县莲峰镇步行街敦香土特产店,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红心、紫心地瓜干系列产品,让一群来自外地的客人赞不绝口、纷纷选购。  说起福建连城县,就不得不提让这个小城镇名声大噪的明星农产品——“红心地瓜干”,作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地瓜干几乎成为连城的代名词。据史料记载,连城县盛产地瓜,农家土法晒制地瓜干,已有300年历史,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
期刊
有一种感情,70年从未改变,让他步履铿锵;  有一种坚守,如大地一般厚重,让他深深扎根;  有一种创新,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让他奋力开拓。  我国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他信念坚定,一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不息;他治学严谨,走出育种研究的中国“稻”路;他勇于创新,培养出大批“三农”志士。他似一朵炽热的火花,烛照着奋斗的青春。  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永远地走了
期刊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海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渔民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海洋渔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设施装备条件较差,近海捕捞过度持续多年,加之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经给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伤害,如何创新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资源
期刊
7月26日,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将于8月29日-31日在山东省惠民县举办,论坛将以“淘宝惠民 数智乡村”为主题。山东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许冰波,滨州市商务局局长商立波,山东省惠民县委书记殷梅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等出席本次发布会,共同揭晓了本届高峰论坛吉祥物“惠淘”和论坛徽标。  据介绍,“惠淘”原型
期刊
品牌化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脱贫攻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鄉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中关于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的有关要求,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下,中国农产品市
期刊
2016年冬天,在中国的最北端、北纬53度的漠河,一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  向北,再向北……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李天来发明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着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温度极限。  全国18个省份、累计上千万亩——这是以李天来日光温室技术为蓝本所种植的大棚蔬菜总面积。  择一事,惠众生。今年64岁的李天来,经年累月把论文写在他扎根的田间地头。只要往育苗床和田垄上一蹲,他眼里除了蔬菜什
期刊
近年来,大豆作为农产品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在聊中国人大豆少了怎么办、美国人大豆多了怎么办。美国到底种植了、生产了、消费了、出口了、库存了多少大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粮食作物、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1995年以前中国还是大豆生产大国和净出口国,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除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外,还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喜好豆制品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内
期刊
细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发现,截至目前,认定的五批共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文化系统占比最高,达14项。为什么茶文化系统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偶然!  我国产茶历史之久、茶产区分布之广、茶产品领域之宽、茶产量之大、茶企业数量之多,均为世界之最,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茶系统,无论是品牌、规模、品质,还是生产力、
期刊
章丘大葱名扬海内外,但章丘的“草”近几年也火了起来,这不,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的北河村于2018年开始种草,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北河村民通过发展“草”经济,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现在是别的村子忙着种粮,北河村的村民则忙着种草。  提起种草,北河村村支部书记郑立军最有发言权,因为北河村的“草”经济是他牵头发展起来的。  “过去,村民们风吹日晒,一年到头紧忙活,种庄稼的年收入一亩大约是1000元
期刊
菜篮子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发展高效蔬菜种植既是增加城市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发展方向。对于贫困地区立足当地农情、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朋友当地就业,增加收入,而且能对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极大助力。  发展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