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年养特种鱼成千万富翁

来源 :生意经·经营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中专毕业的李军,年仅19岁。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东西湖区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
  
  李军,荷包湖农场一个普通农家孩子。1999年,他中专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常青花园小区当起了保安。
  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 2001年,收音机一则“致富经”把他给吸引住了:人工养殖鳜鱼,市场前景好,一斤卖到50元,投资回报率非常高。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事实上,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你年纪小,社会经验不足,也没有技术,靠不住。”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荷包湖农场就有多个养殖鳜鱼失败的例子。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
  
  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
  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速度;太多,耗氧高,鳜鱼难受。”
  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我很绝望。”但李军并不认输,他总结了失败教训:野生鳜鱼不适宜人工养殖;饵料投放比例要掌握好;鳜鱼病虫害预防要及时。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
  
  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碓题,又让他栽了跟头。“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5年5月,连败3年的李军,放手一搏。
  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2.5元价格收购。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
  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
  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并且创造了我省鳜鱼养殖亩产2500斤的神话。
  合作社年产值将过亿
  李军致富了。赚钱的信息,总能触动村民的神经。
  2006年开始,那些曾嘲笑李军的人,纷纷找李军拜师;其中也有汪文学,他40多岁成了李军的第一个“徒弟”。这一年,汪文学养殖鲑鱼也赚了5万元钱。此前,他养普通鱼种欠债约7万元。
  此后,来找李军“取经”的村民众多,其中包括仙桃、汉川、监利等地的养殖户。截至目前,李军共带了20多个徒弟。
  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李军为理事长。截止到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合作社提供技术,从种苗,饲料,鱼药,技术支持,成鱼销售等方面,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据介绍,合作社社员年收入大增,少则赚10万元,多则80万元。
  今年,李军还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在黄陂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系销售渠道。
其他文献
在一条不长的街道,街口就可以看到牌子,顺着牌子进去,不用问不用找,如果你看到左手边排起长队的小店,那就是高亮加盟的“张记秘制冒菜店”了,据说这张记秘制冒菜的“最牛的地方在于张老师独家秘制的酱料。    食客排长队买张记秘制冒菜    上午11时许,店前排着近10米的长队,店面不大,整个操作间都很窄,左边老板娘负责点菜收钱、添饭卖饮料,右边老板系着白围裙,在冒锅后面干得热火朝天。操作间后面,有两间屋
期刊
7年前,竺培军丢下“铁饭碗”开始创业,最初因为选错了创业项目,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第二次创业,竺培军选择家教服务,并因为有“1+1家教”等特色服务项目,公司得以快速发展,如今他又涉足培训市场,公司年营业额达百万元。    初次创业失败    中国宁波网讯竺培军在大学里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到一家机关工作,捧起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但不安分的竺培军一直想自己创业,2000年,他毅然辞职开始自
期刊
“无聊产生商机,创意决定生意。”在卫生间里安放广告牌这种方式,是在利用有限的空间、闲置的空间,来实现无限创意价值,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商机不是个新鲜词,但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被大多数总是在想着创业、赚钱的人忽略了。今天起,我们推出这样一群广告人,他们善于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地方发现大业务。在眼下重庆为净化城市环境,大范围拆除户外广告的背景下,这些案例或许能给正在寻找广告分流出路的企业一些启迪。 
期刊
热情开远民族风情    主持人:开远的姑娘果真漂亮!  李存贵:开远除了山美水美,怎么样,人更美!这是我们评选的乡村丽人。  主持人:咱们开远的乡村佳丽们为什么一上场都拿着棒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来打人的。  李存贵:不是打人的。  主持人:果真是来打人的!  李存贵:姑娘们不要吓他。  主持人:我觉得我走过很多地方啊,敬花的敬酒的都不如挨揍的感觉舒服。  李存贵:她们拿着棒子欢迎你。  主持人:
期刊
一个名叫张燕的女孩,怀抱着无限希望来到深圳,却多次在职场中撞壁,万般无奈的她萌生出自己创业的想法,却没料到她的事业从此风生水起,在大赚了都市潮人的浪漫钱后,她也收获了一份爱的真谛……    一个玩笑引发开店灵感    2008年,益阳女孩张燕大学毕业后,抱着去沿海闯荡的念头,踏上了去深圳的火车。半个月折腾下来,她都没有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了生存,她只得放低要求,最终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站稳了脚
期刊
无论在繁华吵杂的大都市,还是偏远孤僻的小乡镇,下岗一直是人们所畏惧的一件事!因为下岗对于他们来说就面临着失业,失业了做什么?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一个实实在在的下岗工人创业案例—“下岗五兄弟靠豆芽发家”,那么他们下岗如何创业呢?和笔者一起去看吧:  栖霞区万寿村,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每天有2吨多无公害豆芽从这里走向市民的餐桌。  创办这家工厂的是5名亲兄弟。他们过去都是下岗职工,经过共同的努力,如
期刊
发卡、头花、皮筋……这些路边小摊上随处可见的小饰品,除了喜欢打扮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可能没多少人会留意它。可是,44岁的大男人杜中华,就是靠这些小玩意儿,鼓捣出了一番大名堂。    一盘烧鸡。促使他一头扎进发卡业    说起杜中华创业的缘由,居然是一盘20多块钱的烧鸡。  杜中华原是江西九江一个偏远山村的农民,在家务农之余,养鸭子补贴家用,偶尔出去打零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1994年,杜中华到浙
期刊
在荆州公安县藕池镇幸福村,有一大片泥鳅养殖基地,基地的主人仅仅是一位30岁的小伙子,名叫陈生海。虽然自己是老板,但是陈生海却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坐办公室、西装革履的老总模样,由于长时间在外劳作,脸晒得像条黑泥鳅,然而年纪轻轻的他却已是养殖业内小有名气的80后“泥鳅王”。在他的带动下,公安县及周边的180多户养殖泥鳅近400亩,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180人,已在沙市、松滋、石首建立了10个泥鳅养殖基地,养
期刊
手握一把细沙随意挥洒,刚才还是一幅风和日丽的海边美景,转瞬间就风云突变雷电交加;手指在沙间一抹一涂,英俊潇洒的帅哥转眼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一组灯箱,一把细沙,一段动人的旋律,一双充满魔力的手。谁能想到柔软的细沙,却有着触动心灵的力量。这种如梦如幻的场景就是风靡一时的沙画表演,由于新颖别致,一名沙画师10分钟的表演就要价万元。因为身价高昂,沙画一直属于阳春白雪的贵族艺术,通常只能在大型晚会上
期刊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表现在学习的结果上与学习的过程里。只有当“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能”的时候,才能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或价值!  总结太多成功者的故事后发现,若要把“知识”有效的转化成“能力”和“智能”,须经过五个步骤,它们是:    第一步——“知道”    这是我们接触新事物的第一步,也是学习的开始。它是一个简单、感性的认知基础如学外语单词,你首先得了解了它的基本词义是什么,读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