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精心设计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优秀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解读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见,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状态,巧妙地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其思维的浪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其重要性呢?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用语文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识,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习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有获得威信和自尊的需要,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开展作文竞赛、成语接龙、情境对话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的互相争赶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4.利用学生探索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5.利用学生喜欢现代教育设备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迸发问题的火花,提高其注意力。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给直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问题的火花。
6、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要切记: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锦华;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苏平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葛志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及其实施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李爱;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常勤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状态,巧妙地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其思维的浪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其重要性呢?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用语文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识,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习积极性。
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有获得威信和自尊的需要,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开展作文竞赛、成语接龙、情境对话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的互相争赶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4.利用学生探索心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5.利用学生喜欢现代教育设备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迸发问题的火花,提高其注意力。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给直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迸发问题的火花。
6、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要切记: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锦华;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苏平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葛志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及其实施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李爱;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常勤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