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中小学生的耻感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n78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耻感是人们自觉地追求荣光避免受辱的道德意识,耻感教育是培养人们的知耻观念,激发人们的荣誉意识的教育活动。认识对中小学进行耻感教育刻不容缓,明了知耻是做人的底线,是全部道德教育的前提;是预防人犯错、犯罪的栏栅,是培育人的尊严感,提升人的责任感和激发人的上进心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耻感 耻感教育 伦理底线 荣辱观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向网友求教,说她的学生不知道羞耻该怎么办?由此想到前不久发生的一些事。其一是一次在街上偶尔听到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手机上那“爷爷,孙子来电话了”的清脆童音铃声;其二是去年年底,有一位熟人向笔者叙述他上高中的儿子和同学通电话,让他无意间给听到了的情景。他说,是儿子问他的同学,把某某女生搞到手没有,把他听得毛骨悚然,惊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其三是笔者从所在地的某些中等学校了解到,部分男生组织帮会,满嘴脏话,打架斗殴;个别女生抽烟酗酒,夜不归宿,宿舍卫生不堪入目,用过的卫生巾床下乱塞。再加上网上披露的发生在一些学校中的诸如“脱裤门”、“摸奶门”、“亲嘴门”、“考试门”等等事件,如果长此以往,如何得了。所以笔者认为,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的耻感教育,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了。
  一、中小学生耻感下降的原因何在?
  近年来,中小学生耻感有所下降,这与社会大环境与教育小环境等两个方面都有关系。
  1.关于社会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推进以来,在整个社会重视发展经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追求物质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时,出现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社会健康文明发展不相和谐的东西。首先是官德不良;其次是商德不正;再次是艺德不雅;第四是网德不端;第五是媒德不洁;诸如此类,民风实难纯清。成人社会的局部污秽与龌龊,受伤害最大的就是青少年。
  2.关于教育小环境。 多年来,由于社会及用人单位过度看重高学历与重点校,导致学生家长和中小学校眼光短视,行为功利,只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了让孩子能达到考出高成绩,上重点校的目的,家长不息高价上辅导班、特长班等等,造成了正如《纲要》中指出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局面,出现了较严重的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空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学生德育缺失,身心受损,远离劳动的情境,残缺不全的教育怎么能不让青少年的耻辱感受到影响呢?
  二、什么是耻感和耻感教育?
  那么,什么是耻感?什么又是耻感教育呢?
  所谓耻感。就是人的羞愧之心和知耻之感,是人们自觉地追求荣光避免受辱的道德意识。“是个人或集团道德的自我意识的特定反映。它既用来表现个人或集团对自身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一种道德情感,也可以表示个人或集团由于自身所遭受的耻辱所引起的愤怒的情感。”[1]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 [2]它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自尊感、荣誉感、是非感、责任感等等基础之上的特殊的情感体验,是在外在舆论作用下,通过自我评价所觉悟到的自身某些言行有悖于自己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时产生的一种负性的心理体验,是对自己不当乃至过失的言行而生发的一种惭愧、内疚,甚至惊恐不安的心理感受。正如斯宾诺莎所说:“辱感是从我们感觉羞耻的行为产生的一种痛苦”。[3]这种只有人特有的情感,是人类历经漫长岁月而进化发展产生的有别于动物的一种标志性的文明意识,是构成人的社会品质的基本内容之一。而所谓耻感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的知耻观念,激发人们的荣誉意识;教导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做有德之事为荣,以行缺德之事为耻。在今天则是指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普遍道德规范以及社会日常生活规则为内容,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尊意识、责任意识、荣耀观念、美丑观念等,逐步树立起其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从而达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与认同,完成外在的道德要求与个体的内在律令的同步建构。
  三、对中小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知耻是人之为人的伦理底线,耻感教育是全部道德教育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异常丰富,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知耻的思想影响深远,所以有人把中国文化甚至称为耻感文化。就是因为中国古代明哲先贤们将这种耻感意识加以发掘、升华,形成完整的耻感思想体系,表达为一种十分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再把“知耻”作为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最后底线。认为“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并把“礼、义、廉、耻”称为四德,当作为人处世、治国安民的根本,“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四维”(《管子·牧民》。强调人不能没有羞耻心,一个人想要免耻,就必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最大的羞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还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前提,人如果连羞耻心都没有的话,那他还能算人吗? “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陆九渊《人不可以无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育人懂得羞耻,以此来唤起人们的良知,从而在心理上追求道德上的发展与完善。陈毅元帅曾经诗云: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人如果有了知耻之心,就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而一个丧失了耻感的人,这样不但难以教育,恐怕能否保证他成为正常的人都会困难。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孟子集注》卷十三)所以,知耻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不但引导人走上了进化之路,而且反过来成为维系人之为人的一种最起码的品性,是保持人存在于人的范畴之内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人生活于人的世界之中的最底道德。
  2.知耻是纯洁人品,完整人格的必由之路,是在社会生活中预防犯错,乃至犯罪的第一道栏栅。
  孔子说:“行已有耻”(《论语·子路》)。一个具备羞耻心的人,必然是一个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应、评价和看法的人,他会常常自觉检点自己言行是否符合社会普遍的规则和要求,防止因举动不雅或不当而获受辱。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九十七),又说:“知耻是由内心而生,闻过是得之以外,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故耻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斯宾诺莎也说“害羞是畏惧或害怕耻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4]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羞耻,他就会明白人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的,起码不应做那些不该做的可能让人获耻的事。知耻是产生于人的内心,听到批评之声是来源于外在,人只有先具备耻感,才能在听到贬斥时努力改正不足,所以知耻是人的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品性。当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失不是很容易的事,但若因不足而能生出羞耻之心,并有勇气改正,那还为时不晚。如果安于受辱,或者恬不知耻,甚而反以为荣,那就不可救药了。所以一个人内心的那种惧耻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预防犯科的积极心理,它可以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一种避免自己人格和声誉受损的有效防护膜。具备耻感之人,一般较少违法犯罪。晚明学人吕坤甚至把知耻之心提到了比苛刑酷法更为重要的高度来认识,他说:“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相反,正如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认为的:“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孟子微》卷六),一个人一旦寡廉鲜耻,甚至堕落为无耻之徒,真难以想象那种连脸都不要的人,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自己内在情绪的制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耻感,一种是罪感。而这两种情绪,应该是同质的,只是量上有些差别罢了。人犯下一般过失认为是一种耻辱时,当他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时才会有罪恶感;没有耻感,就不会产生罪感。所以耻感是罪感的前提,而耻感也就成了阻防再犯更大罪错的堤坝。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大都是从无耻开始的。而这些人当中很高比例则是青少年,这方面的实例太多,教训太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记取。
  3.知耻是培育人的尊严感,提升人的责任感和激发人的上进心的精神动力。
  羞耻心和荣誉感紧密关联,它们是同一情感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人因过失而心生羞愧时,这种贬损情绪会使人内心受到自我谴责,促人发生醒悟,暗暗生出要痛改前非,下定快心纠错雪耻的积极情感,以求挽回“面子”,恢复名誉,取得成绩,从而改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他人的敬仰,受到群体的钦佩,乃至社会的表彰,就会产生荣誉感、尊严感和自豪感,从而溢出满足和幸福,这种情感使人得到莫大的心灵慰藉,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人们为了不断得到此种享受,就会进一步强化自己这一方面的行为,从而构成一种不断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发奋向上,再立新功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对中小学生开展耻感教育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而要使耻感教育取得好的效果,整个社会必须合力通过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使社会的大环境得到有效整理,从而使学校的小环境得以彻底改善,方能达到目的。
  
  [1]罗国杰《伦理学名词解释》【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7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7
  [3]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160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具有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激发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爱因斯坦曾说:“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學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  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
摘要:目前,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科目,学习负担重,学生很难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老师要能够想办法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为此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关键字:学习 兴趣 享受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我们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让你的课堂成为孩子享受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花很多的功夫在课前,认真设计教案,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教育专家指出: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不取决于教师讲的多少而取决于学生练的够不够。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多作练习,多实践呢?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法让学生多用耳、多动口和动手。要使全班学生每人都做到这几点,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句型听说训练的尝试。  一、对学生分层次地进行句型听说训练  我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这三类学生在这一节课中都有机的让他们开口,而又不使好学生感到容易,差生感到困难,比如教宾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化学班主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首先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做好高中班主任的关键以及重视对班集体的风貌建设,最后对建立一个规范健全合理的制度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中化学 班主任  要做好高中班主任,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就是灵魂,主心骨。如果说班级是一个大家庭,那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班主任角色在学校系统里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最大效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去实现:   一、抓好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课堂中,真正能得到思考的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所替代了。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
【摘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促进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评价 策略    在如今的一些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常能听到“你真棒,表扬他”“你真聪明”,然后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
【摘要】发展个性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学生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学生就觉得“怕”,就觉得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说起,该说些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同时,教师也觉得“怕”,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让学生如何去写。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作文又是一个考试的得分点或丢分点,不得不去教和不得不去学的内容。我所倡导的作文批
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具有创造性”。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如何依据自身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而作为先入为主的课题引入时的创设情境就更为重要。为此作者就课题引入时的创设情境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新课题情境的先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校园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基于Intranet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具体目标是实现校园内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主要任务是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络工程、远程教学工程、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