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歌咏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读了《长恨歌》,会让我们对唐明皇这位古代帝王的家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原来那些高高在上、拥有生杀大权、不可犯颜的帝王,也是普通的饮食男女。
从“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中可以窥见,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至深。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们不得不仓皇辞庙,蒙尘西蜀。马嵬坡前,六军不发,宛转蛾眉,贵妃娘娘殒命于愤懑的文武百官之前。
看尽杨贵妃的雍容华贵,最后一条白绫,赐死了事,后人很是惋惜。而很多人认为杨贵妃死得蹊跷,甚至认为杨贵妃根本就没死,而被施了移花接木之计,掉了包。若果然如此,那么贵妃杨玉环也只能隐姓埋名,浪迹天涯保命了。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到了东瀛。历史有迷雾,有玄机,但历史也最真实。如果杨贵妃真的没有死,那她也许被迫去了日本。是好花总要让它尽情绽放,否则暴殄天物,太早夭折,殊为可惜。
那么,如果杨贵妃去了日本,她是走什么线路呢?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她大概走的是水路,乘船扬帆而去,那个起锚远航的码头,兴许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供后人寻踪。唐朝距今很遥远,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实在是弹指一挥间,而且历史一边尘封得严严实实,一边也总希望有人来揭开真相,这也是历史的可爱处。如果你有心去发现,其实也不难寻找,因为真相总是很坦诚地摆在那里,反倒是人们用厚棉被给它包裹得紧紧的,让它神神秘秘。
要到东瀛,有几条水路可供选择,第一条从威海漂到新罗的济州岛,再渡至日本。第二条从烟台的蓬莱,直接乘船至东瀛。第三条从浙东的舟山群岛,蜿蜒而至日本。第四条从福建,过台湾,越琉球而至日本。
杨贵妃会选择哪一条呢?前两条虽然便捷,但北方不宁,安史叛军正在此处猖獗,而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气势汹汹,刀光剑影之下,可不分你是贵妃娘娘还是平民女子,所过之处皆血流成泊。而官军虽有英雄在阵前拼杀,但形势也非常危殆。退一步讲,假如平叛胜利,官军已知晓娘娘的死訊,但若发现本应死于“六军不发无奈何”时的“红颜”未被除去,也定会义愤填膺,要求将其处死。总之,那是是非之地,规避是正途。第四条迂回曲折,山高林险,路途过于遥远,加之那边多为皇恩不及,风化不至,民气刁蛮,不测之数倍增。不如取道长江,过吴越,循群岛,来得隐蔽。于是就选定了,从浙东的舟山群岛出海远航。
翻看历史,舟山是几乎被忽略的地方。但实际上舟山在历史上的功用却大得惊人,人们有意无意要掩蔽一些历史的真实,正是为了留下猜想的空间而对历史加以尊崇。所谓春秋笔法,也可作如是观。
舟山悬在长江口,一千多个岛屿洒落在东海洋。间于富庶的吴越之地,民风淳厚、雅致,人民既有一般江南人的聪颖温婉,又有北方人的豪爽、信义,地域可谓温润娴静,也放浪旷达,妙趣天然。作为东海洋上的一颗明珠,在历史上它却被排除在了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黄河系中原文化,和长江系的河姆渡文化之外,实际上它代表着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在华夏文明史上作为一种陪衬而被人们所忽视,但这似乎一点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璀璨。
话说秦始皇时期,派方士徐福到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漂到东瀛不归。我们忽视了,徐福当时到的仙山,叫方丈、瀛洲、蓬莱,有谁关注了这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究竟是虚无缥缈,无踪无迹,还是事出有因,实有其地呢?如果你愿意研究,其实很简单,因为历史就放在那里。
今天我们讨论杨贵妃的踪迹,惊讶地发现历史原来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你就会知道,杨贵妃选择这条路线出海,是既有现实形势的考虑,也暗合了历史的渊源。
为人们所神往的海外三座仙山实际上应该是有的,以前一般认为在齐鲁的黄海上,而烟台因为这个传说而建立了蓬莱阁,这是因为古人以黄河为中心的文化对南国的不熟悉。黄海海域清廓,远接日本海,近接江华湾,船只游弋相对较为频繁,搜遍海角,里面也藏不住仙人居住的神秘岛,以致有人在否定三座仙山存在的同时,认为是人们的幻觉所致,这种说法轻易地打发了那美丽的仙山,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海客谈瀛洲”,对于终日在海上漂泊的、依赖海洋为生的人们,是深深地相信其存在的。唯有东海,只有东海才能孕育出钟灵毓秀的海上奇山。将舟山群岛中如珍珠般璀璨的列岛冠以仙的名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舟山群岛,千岛之国,岛岛堪称仙山,但硬要落实三山的名谓,其实在民间早就赋予了。瀛洲最大即是本岛,其次蓬莱为岱山岛,方丈稍小,应该在普陀洋面。赫然显现的三山原来就存在于民间,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人们常说,上天是公道的,对杨贵妃有所谴责,也有所眷顾。让她蒙难马嵬坡的同时,又让她有一个归依处。
据说,贵妃与八骑四婢就在舟山的月明庵与长生寺暂且安生,生活虽安宁,但心总有不甘。回思前事,真感觉如幻如梦,对唐明皇也是又怨又恨。本来还想着他能回心转意,借机转圜,以达圣听,重复侬情我好。但后来听说安禄山被诛后,是唐肃宗即位,三郎心灰意懒,已作太上皇,不会再有雄心能包容太真。因而贵妃对大唐的江山和人事已无留恋,遂咬咬牙,断尽与大唐的缘分,前去东瀛,涅槃重生。
李白曾描写贵妃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贵妃那般倾城绝姿,是否真去了海外仙境,已无从考证,可凡间的足迹却一直为后人所寻觅。
天地在变化,炎炎如新,而撩起秀丽的外衣,我们也不时能探查到深深的古韵。在舟山古县治到古渡口三江,有一条古驿道,在古木丛草的掩蔽下,还依稀可辨。当初,杨贵妃同八骑四婢,放马于南山“马岙”,挂车于长春“车河”,在南山背,五雷山前,寻了两所寺院,成掎角之势,互为观护,稍稍修葺,暂为落脚清修之地,缓图长计。这两座寺院,即后人所称的月明庵与长生寺。以长生、月明名之,盖为帝京长安旧殿也。拳拳之心,昭然若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所幸于今遗迹尚存,有待人们有更多的发现。
从“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中可以窥见,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至深。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们不得不仓皇辞庙,蒙尘西蜀。马嵬坡前,六军不发,宛转蛾眉,贵妃娘娘殒命于愤懑的文武百官之前。
看尽杨贵妃的雍容华贵,最后一条白绫,赐死了事,后人很是惋惜。而很多人认为杨贵妃死得蹊跷,甚至认为杨贵妃根本就没死,而被施了移花接木之计,掉了包。若果然如此,那么贵妃杨玉环也只能隐姓埋名,浪迹天涯保命了。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到了东瀛。历史有迷雾,有玄机,但历史也最真实。如果杨贵妃真的没有死,那她也许被迫去了日本。是好花总要让它尽情绽放,否则暴殄天物,太早夭折,殊为可惜。
那么,如果杨贵妃去了日本,她是走什么线路呢?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她大概走的是水路,乘船扬帆而去,那个起锚远航的码头,兴许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供后人寻踪。唐朝距今很遥远,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实在是弹指一挥间,而且历史一边尘封得严严实实,一边也总希望有人来揭开真相,这也是历史的可爱处。如果你有心去发现,其实也不难寻找,因为真相总是很坦诚地摆在那里,反倒是人们用厚棉被给它包裹得紧紧的,让它神神秘秘。
要到东瀛,有几条水路可供选择,第一条从威海漂到新罗的济州岛,再渡至日本。第二条从烟台的蓬莱,直接乘船至东瀛。第三条从浙东的舟山群岛,蜿蜒而至日本。第四条从福建,过台湾,越琉球而至日本。
杨贵妃会选择哪一条呢?前两条虽然便捷,但北方不宁,安史叛军正在此处猖獗,而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气势汹汹,刀光剑影之下,可不分你是贵妃娘娘还是平民女子,所过之处皆血流成泊。而官军虽有英雄在阵前拼杀,但形势也非常危殆。退一步讲,假如平叛胜利,官军已知晓娘娘的死訊,但若发现本应死于“六军不发无奈何”时的“红颜”未被除去,也定会义愤填膺,要求将其处死。总之,那是是非之地,规避是正途。第四条迂回曲折,山高林险,路途过于遥远,加之那边多为皇恩不及,风化不至,民气刁蛮,不测之数倍增。不如取道长江,过吴越,循群岛,来得隐蔽。于是就选定了,从浙东的舟山群岛出海远航。
翻看历史,舟山是几乎被忽略的地方。但实际上舟山在历史上的功用却大得惊人,人们有意无意要掩蔽一些历史的真实,正是为了留下猜想的空间而对历史加以尊崇。所谓春秋笔法,也可作如是观。
舟山悬在长江口,一千多个岛屿洒落在东海洋。间于富庶的吴越之地,民风淳厚、雅致,人民既有一般江南人的聪颖温婉,又有北方人的豪爽、信义,地域可谓温润娴静,也放浪旷达,妙趣天然。作为东海洋上的一颗明珠,在历史上它却被排除在了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黄河系中原文化,和长江系的河姆渡文化之外,实际上它代表着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在华夏文明史上作为一种陪衬而被人们所忽视,但这似乎一点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璀璨。
话说秦始皇时期,派方士徐福到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漂到东瀛不归。我们忽视了,徐福当时到的仙山,叫方丈、瀛洲、蓬莱,有谁关注了这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究竟是虚无缥缈,无踪无迹,还是事出有因,实有其地呢?如果你愿意研究,其实很简单,因为历史就放在那里。
今天我们讨论杨贵妃的踪迹,惊讶地发现历史原来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你就会知道,杨贵妃选择这条路线出海,是既有现实形势的考虑,也暗合了历史的渊源。
为人们所神往的海外三座仙山实际上应该是有的,以前一般认为在齐鲁的黄海上,而烟台因为这个传说而建立了蓬莱阁,这是因为古人以黄河为中心的文化对南国的不熟悉。黄海海域清廓,远接日本海,近接江华湾,船只游弋相对较为频繁,搜遍海角,里面也藏不住仙人居住的神秘岛,以致有人在否定三座仙山存在的同时,认为是人们的幻觉所致,这种说法轻易地打发了那美丽的仙山,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海客谈瀛洲”,对于终日在海上漂泊的、依赖海洋为生的人们,是深深地相信其存在的。唯有东海,只有东海才能孕育出钟灵毓秀的海上奇山。将舟山群岛中如珍珠般璀璨的列岛冠以仙的名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舟山群岛,千岛之国,岛岛堪称仙山,但硬要落实三山的名谓,其实在民间早就赋予了。瀛洲最大即是本岛,其次蓬莱为岱山岛,方丈稍小,应该在普陀洋面。赫然显现的三山原来就存在于民间,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人们常说,上天是公道的,对杨贵妃有所谴责,也有所眷顾。让她蒙难马嵬坡的同时,又让她有一个归依处。
据说,贵妃与八骑四婢就在舟山的月明庵与长生寺暂且安生,生活虽安宁,但心总有不甘。回思前事,真感觉如幻如梦,对唐明皇也是又怨又恨。本来还想着他能回心转意,借机转圜,以达圣听,重复侬情我好。但后来听说安禄山被诛后,是唐肃宗即位,三郎心灰意懒,已作太上皇,不会再有雄心能包容太真。因而贵妃对大唐的江山和人事已无留恋,遂咬咬牙,断尽与大唐的缘分,前去东瀛,涅槃重生。
李白曾描写贵妃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贵妃那般倾城绝姿,是否真去了海外仙境,已无从考证,可凡间的足迹却一直为后人所寻觅。
天地在变化,炎炎如新,而撩起秀丽的外衣,我们也不时能探查到深深的古韵。在舟山古县治到古渡口三江,有一条古驿道,在古木丛草的掩蔽下,还依稀可辨。当初,杨贵妃同八骑四婢,放马于南山“马岙”,挂车于长春“车河”,在南山背,五雷山前,寻了两所寺院,成掎角之势,互为观护,稍稍修葺,暂为落脚清修之地,缓图长计。这两座寺院,即后人所称的月明庵与长生寺。以长生、月明名之,盖为帝京长安旧殿也。拳拳之心,昭然若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所幸于今遗迹尚存,有待人们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