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沉默”才能“爆发”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爱在沉默中爆发”是对一堂班会课的记叙,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对教育方法的把握以及教师的教育形象。
  
  一、选择了恰当的切入点
  由母亲对孩子生日的关注,引发孩子对母亲生日的忽视,在反差对比中,孩子由兴奋、骄傲,而陷入沉默。孩子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思考了什么,是案例的关键。在这里,“沉默”就是反思、反省,“沉默”就是内疚、不安,“沉默”就是催生新的认识和行动的发端。学生进入这种状态,能使他们产生受教育的主动性。他们内心产生碰撞时,正是他们渴望得到或急于舍弃的时候,也就是激发了受教育的需要,因而形成了“爆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制造”矛盾,或善于揭示矛盾,在矛盾中学生会“兴奋”起来,他们会积极思考,进入主动、积极的状态。
  
  二、教育过程巧妙
  案例所表现的教育过程,正是学生情感变化的过程。教师在关于母亲的两篇诗文的学习的铺垫下开始教育活动,在母亲节的特殊背景下,营造“温情的气息”。这里看似“随机”,实则用心缜密,意在使孩子“进入”心理准备状态,开始受到感染。进一步,教师对孩子受母亲的关注“故作惊喜”,强化了情感的氛围,孩子们被激发起来,“在快乐、兴奋中飞翔”。在学生动起来之时,教师却先扬后抑,抓住时机,以商量的语气,“我可以提一个问题吗”。这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也是学生心理变化的一个拐点。这更是教师有意把教育引向主题的高明技巧。学生由此情感发生变化,由骄傲、兴奋,变得不安、懊恼、伤心,进而变得“沉默”,恰恰是内心的激荡和情感的升华。“在沉默中孩子最珍贵的爱心,从黑暗、自私的海底被托出水面”。问题——思考——升华,教育的预期已经实现。而教师却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一个新问题把教育活动推向高潮,使学生进入新的兴奋状态,活跃了气氛,强化了效果。
  这个案例的教育过程用问题贯穿起来,并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这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反应的把握,因此环环相扣,不见刀工斧凿,进程自然流畅。在教育活动中,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起伏,看准火候,穿针引线,突现教育意图,值得我们思考。
  
  三、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案例中的整个教育过程,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着受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由母亲与自己过生日的对比,产生了内疚和不安,这是情动;学生在沉默中,认识到应如何对待母亲,这是心动;学生积极想办法,“寻找”母亲的生日,这是脑动。所以这个教育过程,学生是在自然的、自觉的、和谐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学生是在主观能动中接受教育。这是教育学生的理想境界。
  学生在诵读两篇诗文时,可能得到的是一般的感受。但当教师提出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他们因为切身体验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很骄傲、很得意。这里扣紧了两点,一是学生的切身感受,二是母爱的真情。他们被触动了心扉,是重温的喜悦,也是温情的回放,这是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由此激发了他们的情,是一个激活学生的燃点。在学生情感热切的时候,教师却提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问题(对得到的母爱温情,你回报了吗)。问题还是没离开生日,可反差中学生势必受到了触动。这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经过精心思考的,可以说“逼”得学生不由产生心理碰撞,也必然会把他们引到深深的思考中。这就是学生“动”起来的必然,这就是教师把握了教育主动权。教师温和自然,商量着提问题,学生却由此心起波澜,进入充分的“动”的状态。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班主任始终要面对的问题。由案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教师要找准教育活动的关键处,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
  案例中的教育活动,还有可加强之处。主要是教育内容还可以再进一步升华,那就是不仅要给母亲过生日,而且要上升到对父母的孝敬上。这样的教育意义会更大些。这时开头的诗文,就不仅仅是铺垫,还可以成为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白铭欣)
其他文献
晨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大多数的晨会课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在下面被动地听。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晨会课的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在如何找准孩子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
期刊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而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如德育、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也主要是以班级为平台操作的。自现代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班级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行政班级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体制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照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班级教育过程中进行组织管理的各种形式
期刊
沙翁曾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学生们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滋养童心,让书香增长学生们的才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生们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养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正面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中也建议:“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期刊
周一下午,我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班会课。  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了纪伯伦的散文《母亲颂》,又请全班同学一起吟读了孟郊的《游子吟》。诗很短,语言也很朴素。在孩子们稚嫩而高亢的诵读中,教室里开始弥漫着一种温情的气息。  我轻轻地问:“你们的生日,妈妈知道吗?生日那天,妈妈向你们表示祝贺了吗?”  “当然啦!当然祝贺了!”又是一片叽叽喳喳,还有的显示出骄傲的神态。  “收到妈妈生日礼物的同学请举手!
期刊
今天美术老师请假,我去代课。我对学生们说:“我画画外行,一起做个游戏吧!”孩子们很高兴,按要求拿出了图画本和水彩笔。我又说:“随便在白纸中间写几个字吧,最好写自己的名字,字要稍微大一点儿。”我也在黑板上随意写了一个名字。  “第二步,请在第一个字上面写‘M’,下面写‘W’,前面写‘E’;再在最后一个字下面写‘W’,后面写‘Q’。”我边说边用粉笔示范,“最后一步了,请同学们用弧线把五个字母连成一个椭
期刊
闫伽锡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却特别好动,她经常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做小动作,例如敲桌子、摇椅子、啃铅笔、切橡皮、撕纸条、拉前排同学的头发、拽同桌的衣服。而且自控力差,冲动任性,当她玩得高兴的时候,又喊又叫,又唱又跳,得意忘形;当她不顺心时,就容易发怒,乱发脾气,让人莫名其妙。  有一次,我与其他老师聊天,谈到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时,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我是一个木头人”。当年,我和小伙伴
期刊
我喜欢下课的时候,看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操场上奔跑,他们的笑脸在明亮的光芒里自由绽放,笑声把快乐传得很远很远……  上课的音乐尽管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淘气的孩子却无法心甘情愿地被召回。那些刚刚开放的自由,那些零乱的欢乐,那些无边的向往和模糊的憧憬,全被乐声打碎在操场。  教室为什么那么四四方方?教室里的课桌为什么那么四四方方?课桌的排列为什么那么四四方方?老师的板书为什么那么四四方方?从硬性摆设到软
期刊
周一早晨,经过教室时,丝丝缕缕的淡香沁人心脾。今天天气晴好,教室前拓园里的花草纷纷抽出新叶,这是新叶的清香、泥土的湿气和阳光的暖气夹杂在一起的春香在浮动;而仰头一望,蓝蓝的天幕上已然漾开了紫韵,原来是那一串串紫铃般的梧桐花开了。  此时的梧桐树还没有半片新叶,树冠上挨挨挤挤,花团锦簇;树下花影婆娑,落樱遍地。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他捡地上的花藏在书包里。”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见一
期刊
春风吹拂着窗外那缕缕婀娜的柳丝,偶尔有几只春燕从窗外的视野中掠过,撩得孩子们的心痒痒的。春天来了,该做点什么呢?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校园南边的憩园里尚有一方土地裸露着,每天值日的孩子总是抱怨打扫过程中的尘土飞扬。安琪提议在空地上种几株向日葵吧!没有想到她的提议赢得掌声一片,教室里溢满眉飞色舞的兴奋。  我是从来也没有种过向日葵的,只知道一粒粒种子是嵌在圆盘状向阳花盘的一个个“蜂窝”里长大的
期刊
一、“老教师”的来历  20岁初为人师,我却得了一个特殊的绰号——老教师。说起来,挺难为情的,但它是我多年以来前进的动力,现在,权当一个笑话给大家讲讲。  那是1993年的夏日,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村校的我,就很荣幸地得到校长的器重,担任起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一下子便成了48个孩子的“头”。开学第一天,组织“野”孩子们集合,入班、分组、临时指定班组长。然后,打扫教室、卫生区,发新书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