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碧:麦兜不是Loser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家碧至今也说不清她笔下那个单纯乐观、资质平平,不断努力、成功渺茫却依然梦想的
  小猪“麦兜”走红的原因,可能是这只迷糊又憨憨的猪仔和很多香港人都很相似,也可能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部分的麦兜。在她看来,如果像麦兜那样单纯善良地去做自己,又或者,
  不够靓、不够快又不够醒目,可总是傻傻地坚持,傻傻地快乐,又未尝不可呢?
  得最低分的美术生
  很多人提到麦兜,会说它是香港草根,其实我自己也是啊。我觉得有时候我也很像麦兜,因为它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它家里的每一样东西我几乎都有,它家的家具都是在IKEA(宜家)买的,我自己也是在IKEA买家具。它吃的东西,它妈妈穿的衣服啊,都是我平常看到的。你看它妈妈去买菜,会扎一条围裙,或者穿运动裤,因为香港的妇女都是这样的,草根是,有钱的也是。
  我小时候成长环境挺顺利的,家境算小康,当然可能也是那时父母没有让我们知道家里的匮乏,他们爱我们,不让我们担心。小时候住铜锣湾,上学在山顶,星期天全家去公园。我们那个时代铜锣湾有很多日本人开的店,那时我只要有一点零用钱就会去商场买东西,像Hello Kitty啊、十三点美女啊、文具啊、手帕等等,常常会为一个好看的包装而把整个东西买下来。妈妈是老师,生完我之后,一直全职在家照顾我们姐弟三人。妈妈照顾得很好,让我们很有安全感,有很大的空间,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功课要做,要去学跳舞学唱歌。我们三个孩子在家,可以自己找到很多乐趣。我妈妈煮的东西很好吃,但是她本身是一个没什么胃口的人。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一个没有胃口的人要做出那么好吃的东西,如果不是因为爱,根本做不到。
  我是家里的老二,所谓“受忽视的第二个”,有哥哥有妹妹,这也是好事,可以有很多时间发呆。最喜欢的事就是发呆,发呆之外的时间就是玩,玩完之后继续发呆。小时候跟哥哥比较近,玩男孩子的东西,下棋、斗剑,而我妹妹则在一边玩扮家家酒,我就吃了妹妹的家家酒接着跟哥哥打,我是中间的嘛,哥哥不理妹妹,我要两边兼顾。所以我小时候性格是比较古灵精怪的。我读的是天主教修女学校,我妈妈有时候去学校见老师,老师对她说我在学校里很乖很斯文,不太说话,她回来就笑我,因为她知道我是调皮搞笑的。
  我从小喜欢画画也是因为受哥哥的影响,他大我两年,现在也做设计这一行。那时候家里到处是纸呀笔呀,我们都是用图像来沟通的。比如拜托妈妈去超市带一些东西回来,就把需要的东西画出来。接电话聊天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一边听电话一边信手涂鸦在纸上画。哥哥的教科书上画满了公仔,都是《中华英雄》《龙虎门》这些,到处是剑,到处是血,那时候香港漫画流行血腥暴力的那种。然后他的书会留给我用,暑假他就负责把教科书擦干净。轮到我在书上画了,就变成另外一种风格,画少女漫画,小姐啊丫环啊,每一个都有长长的滴水耳环,穿漂亮的衣服。我妹妹差我三年,她有新的教科书,我就不用擦了。
  其实高中毕业时我的美术是最低分,E,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他们不明白我。考试是画人物的,一群孩子围着模特画,我看到手那么复杂,就去看她背后,背后没什么好画的,最后得了个E,可能因为我画的是背部,所以分数不高。我觉得他们不了解我,我明明画得非常像的(笑)。我这么喜欢画画却得了个最低分,于是我一定要考设计学院,最后考上了。大学时我得到一个名额,去英国见了数十个插画家,这些人生活实在太好了,有自己的画室,有经纪人,不需要见客就有钱拿,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成为一个插图画家。
  大学时我做过暑期工,出过两本书,反映不是很好。那时比较兴ET,外太空的故事不太适合我,我又不擅长编故事,很闷,而学设计的大学生嘛,画教科书的机会很多,可我又没有多大兴趣。所以碰到谢立文是我好运气,如果没有碰到他,我现在可能会是一个租着一间屋教小朋友画画的老师,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对我来说,我是很需要这样一个经纪人来经营我的事业的。
  麦兜像是我和谢立文两个人的Baby,不过这些年都是我在接受媒体采访,谢立文却很少露面,其实谢立文很会说,他说的东西更深刻,可他觉得访问好麻烦。可能大部分的创作人都是这样,不太愿意讨论和介绍自己的工作。我其实也蛮怕的,但他不说,难道两个人都不去说吗?可我是个非常害羞的人,这几天对我来说压力很大,尤其是有时候面对一堆记者,特别紧张。我想有一部分的我是永远长不大的,是不很成熟的。我永远都不会学复杂的东西,像个大人一样大大方方地去做一些东西,可能到了80岁我还是这个样子。可有些事情必须去做,没有其他办法,我是基督徒,我就告诉天父:让我顺利过去吧。
  我有时候也会为这样的性格吃点小小的苦头,就好像在电影和书里麦兜吃的苦头,但很快就忘记了。还好有太多的好人在我身边爱护我,很少恶意。我在生活上有很多困难,笨笨的,记性也不好,现在在香港坐地铁,还是常常乘反了车去错了地方。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这样子,会不停地打电话问我在哪里。一边想东西一边走路就会这样啦。我在外国和香港都考了车本,但是不敢开,因为总是爱出神,太危险了。
  “我就像那个唱歌的人”
  我第一次看到谢立文的时候,他很瘦,对女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所以刚开始没有任何感觉。那是我被同学推荐给一个出版公司画画,刚好这是谢立文和朋友一起开的独立出版公司,被他选中了,后来还成了同事、成了夫妻。谢立文大我两岁,他对人很温柔,愿意去帮人,看很多书,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我不擅辞令,有一天我突然问他,喂,你可不可以做我经纪人啊?他说好啊,便开始帮我卖画,寄给一些出版社。那时候他是比较抛头露面的,我们就变成了朋友。
  我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艺术中心当平面设计师,因为艺术中心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那里就有员工自己的作品展览,我展出的作品是一些平常画的画,以及毕业前在学校里画的那些。后来有个《明报周刊》杂志的记者看到了我的作品,推荐给了他的老板,觉得有可能找我来合作。我就和谢立文一起去见那个杂志的老板,他说你们可以供稿,好啊,但是如果画白雪公主这样的,孩子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如果是新的故事,可能又有问题,我不太会写故事。但是谢立文很会写,于是1992年我们就开始在《明报周刊》每期夹带的专门给小朋友看的《小明周》上合作画漫画。   漫画最初的主角不是麦兜,而是麦兜的表弟麦唛。但故事里总是需要配角的,于是“春田花花幼儿园”诞生了,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其中一人叫麦兜,它后来变成了主角。其实那时候我都没有见过猪,在城市长大,只在电影或杂志上看到过,看他肥肥的样子很可爱。
  早期我们合作的故事都是给小孩子看的,语言方面比较简单,关心的话题也简单,之后关心的东西就比较复杂了,有一些社会的话题、香港环境的变化,那是出版社给我们定的方向。但是对我们来说,创作的空间反而更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可试着写写大众都能接受的东西。
  在《小明周》上画了一年多后,杂志那边就告诉我们看我们故事的不只是小孩,还有他们的父母,成年人也很喜欢麦兜,很快在我们就转到《明报周刊》上去画了,之后《麦兜的故事》的电影剧本就出来了。现在我们做动画电影也是在尝试,麦兜的故事一部接一部,《麦兜,菠萝油王子》已经在看大家接受的底线在哪里,《麦兜响当当》也是另外一种尝试,每次都是想有新的突破,想看观众的底线在哪里。
  故事都是谢立文一个人写,他写故事很快,躲在一个地方,一星期就能完工。我负责画,酝酿的时间会比较久,走来走去弄很久,但可能十来分钟我就画好了。我们一直这样合作,那是不是就代表他是主脑,我只是实现他想法的工具呢?又未必,就好像做唱片,他是制作人,写故事,负责怎么卖,我呢就负责怎么唱,唱歌的人也很重要,要投放感情。
  创作的过程通常都是快乐的,我的专业训练就是要解决问题,满足文字作品想要的东西。但是麦太穿什么衣服、麦兜吃什么饼干,这样的小细节我可以把我自己放进去。在创作上我们俩很少争论,我想除非是大善大恶、大是大非的事情,有什么是需要争论的呢。我们很少用先生和太太的身份,多数时候都是工作的身份,当然因为合作多了,我们会比较默契,不过对于谢立文,到现在我也不一定明白他在想什么。有时候我跟同事说其实我也不明白他,他们都很惊奇,“我都以为你最明白他的”。我也曾经犯过错,比如我们生活的背景很不一样,我们的想法也不一样,他曾经给我一个故事,说麦兜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不见了,它很担心,到处找,在沙发里找,在学校里找。然后我画出来的都是它跟妈妈找,跟朋友一起找。画好我拿给谢立文看,他说全部都错错错,麦兜应该是很孤独地面对寻找的过程,要我重新画一遍。对女孩来说,当你孤单的时候,可能最需要朋友和亲人的陪伴,可对男孩来说,他要自己面对。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故事是他悼念一个很好的朋友,那个时候他二十六七岁,他那个朋友是80多岁的老人家,朋友去世了,谢立文心里很痛苦,他要面对他的难过。
  我通常是第一个看他文字的人,基本上是按照我的理解来画的。对他来说可能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先了解他,甚至能想到一些他没有写出来的、被他忽略的东西。之后等我画出来他再看有什么是真的不可以,跟他的原本文字有没有太大的出入。当我画完可能是三周之后了,他其实已经有点忘了自己当初写了些什么,所以有一个新的理解看这个创作,可能还有改动、有不同的ending,到最后出街时这个故事一定跟之前他给我的文字很不同。很多我当时看到的故事是在哭的,很伤心地画完后来发现原来是个大笑话,大部分时间很开心地画,画完之后发现原来是很悲惨的故事。这个说起来也很好笑。
  其实这个过程是我理解他的内心的过程,同时也是他理解我的过程。他写文字的时候肯定也在调整,我想在他的脑海里肯定应该有麦兜在走来走去地画面,就像我在画画时的那个状态一样。
  麦兜有自己的生命力
  《麦兜的故事》获得了第41届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但是我们真的不算是做生意的人才,就算是做生意的,都好像是艺术家,所以原本应该是乘胜追击在台湾弄一些衍生产品过去,可我们一点也没做。在内地还出版过麦兜一系列的书,韩国、法国、日本也都有一些产品,唯独在台湾没做什么。奖项对我们来说都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当时只是想在杂志上连载画画漫画,可是麦兜就这样渐渐地知名度高了。麦兜有自己的生命力,用最大的努力让它生出来,它可以自己长大,它有自己的吸引力。它在《小明周》几个月的时候,就有人打电话来说“我是做毛公仔的,可以跟你们谈谈合作吗?”
  我喜欢画画,我最理想的生活是有一个人给我开单,我拿钱就可以了。可是不知道会玩得这么大,对我对谢立文来说都没想到。他是个比我精明很多的人,他做其他什么的都会有他一套很精明的方法,对我来说,我非常幸运遇到他。麦兜是一个很特别的小猪,很蠢的,但是它也有很多机会。就像有好多聪明的人会打电话给我们,那些大明星,他们打电话来说要给麦兜电影配音。还有像黄秋生,我连跟他说话的胆都没有,谢立文曾经在书店遇到黄秋生,黄秋生像一个小读者那样向他问好,现在还是彼此很尊重。黄秋生很喜欢给电影里校长这个角色配音,电影的宣传他也去,他非常喜欢做这件事情。有一次他到我们公司开会,我给他蛋挞吃,他问我说有没有喝的,这是我跟他说的唯一一句话。我真的就像是一个麦兜站在他面前,而他是校长。
  这次新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的故事里面有坏人,小混混,我画出来的没有什么攻击力,就请来漫画人杨学德来帮忙。之前我也创作过一个角色叫“屎捞人”,那是麦兜拉的便便,我设计了它的造型,是向我非常喜欢的漫画大师Raymond Briggs的《Snowman》致敬的,这两个名字还是谐音。可有些读者觉得我画得不够dark,所以突破我自己应该没可能。我想过在设计上改变我自己,但是可能改变之后回不来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你要放弃一些东西你才能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所以我现在就顺其自然。
  在工作室之外,在我家里是没有麦兜的形象的,当一个作品经历很多的步骤变成产品以后,就跟原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也不一定是这个原因,回到家我有太多大师的东西在我身边,他们的书、他们的公仔,我放麦兜在那里会滴汗的。
  对麦兜来说,我觉得很多时候它都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创作的都是傻傻的人,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香港有人说喜欢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快乐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各个地方这么多的人会喜欢它。有一些北京、上海的大学生给我发电邮,我的电话有时候也不知为什么会响,电话里的人说我们是北京的,其他的话我就听不明白了,我的普通话不是特别好。所以到到现在我还有这种感觉,觉得很不可思议,麦兜能带给普通人很有力量的东西。
  每一个麦兜的故事都不太一样。麦兜可能不太有在这个这么聪明的世界上生存的性格,可是它也生存得很好,而且这个傻傻的小猪,还能传递给别人一些自己的价值观。麦兜是不是一个loser呢?我觉得他的性格没有这么浅,《麦兜响当当》里校长有一句评语:麦兜它不是低能,它只是善良,大部分人推崇做事要快、要醒、要争、要抢,其实麦兜提供给我们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现在这个社会让年轻人很焦虑,我也在想我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我会怎么办?我应该会有很多不能接受的东西,所以我很怕人家叫我去学校跟年轻人分享,这个世界有太多问题了,我也不能替你们解决,好抱歉。我只有感谢上天给我之前那样一个幸福单纯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可是如果你看见像我这样一个蠢蠢的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好,你之后也可以这样,那就好了。
  我表面上说起来是个简单的人,没什么好挖的,就简简单单地告诉你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如果有人给我讲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我就把它画一遍,告诉你我怎么看这个故事、我的价值观,我会很慢很慢,一笔一笔地告诉你,有一种感情是我想表达给你的,就是很想关心你,想让你也明白这个故事。
其他文献
先不要怵于他的身份、头衔和威望,就用眼睛单纯地去看他的摄影作品,  会发现这些影像并不像他的哲学体系那样艰涩高深。摄影是他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是作为哲学家的他认识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  鲍德里亚最喜欢美国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因为他的绘画“向所有的方向开放着,又对所有的方向封闭了”。而看鲍德里亚的摄影,恰恰也正是同样的感觉。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名为《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摄影
期刊
作为先锋派的开拓者,马原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告“小说已死”;  “归隐”20年后,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大病,马原或许不会回来写小说。  作为先锋派的开拓者,马原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著名的“叙述圈套” 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
期刊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纽约最红最年轻的时装设计师?  答案当然是Alexander Wang,王大仁。  这个19岁就创立了自己品牌的华裔年轻人在短短七年间就横扫了时尚圈,风头无人能比。  七年的战果,简直让人震惊,此人刚一出道就入围CFDA(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女装大奖,独得美国版《VOGUE》主编的青睐。虽然历史不长,但Alexander Wang早已奉献出了一大堆辨识度最高的明星单品,即使没有
期刊
记得在东京新宿深夜觅食,店员特意嘱咐吃满两个小时必须出来。开始你还会纳闷他也太多虑了,一顿简餐哪用得上两小时。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所有人都在拿着啤酒杯兴高采烈地聊天,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日本人爱喝酒,据说酒徒最佩服的是一个黑田武士。市上常见他的公仔出卖,一手拿矛,一手抱着一个斗大酒杯。赞颂黑田武士的歌:“酒是越喝越过瘾”人人会唱。  美食家蔡澜曾在《日本料理》中写道,在日本,酒醉驾驶,惩罚得特
期刊
识别一篇枪手影评?  标题玄之又玄,脱离人的高度,来到神棍的级别。言下之意:说这部电影差的人都是没有看懂。  举个例子:《画壁: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电影》  典型句式:虽然XXX,但是XXX。“虽然”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不痛不痒地列举几条国产电影的通病,重点是“但是”背后的马屁。  举个例子:《白蛇传说》的特效虽然在我眼中很造作,但是它真真切切地深入我心,那一句句,“师傅,我已经回不去了”、“我已经
期刊
最近《饥饿游戏》令世人再次领教好莱坞萝莉群的摧毁力。1990年生人詹妮弗·劳伦斯堪称魅力四射,同样年龄的莱文·兰宾、1997年出生的伊莎贝拉·弗尔曼惊艳银幕,而带给观众更特别印象的竟然是1998年生人的阿曼德拉·斯坦伯格,还有2000年儿童节才来到人间的薇洛·西尔德斯,她美得令人窒息。而该片的男主角也都是一水的“幼童军团”,1992年的乔什·哈切森和1990年的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通撑起了该片的另一
期刊
讽刺过奥斯卡,声讨过福布斯,27岁的凯拉·奈特利敢作敢为,以真性情对撼好莱坞的矫揉造作。  人们说她一头栽进历史剧,她的解释是只有这样,她才能梦回伦敦。。  英伦小姐  奈特利演历史剧似乎有些上瘾,从《傲慢与偏见》开始,单是乔·怀特的作品就一口气演了三部。  将古典气质放在奈特利这样精致漂亮的女人身上,乔·怀特算是一了夙愿。片中奈特利犀利、敏感,留着贵族小姐的美,又加入现代的坚韧力量进入角色,香奈
期刊
还只顾着居室的温馨浪漫?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谁不玩科技啊?  面对小窝用得到的这些装备,还不快行动起来!  花花世界  罗技mk365键鼠套装  本来PC就够“笨重”了,键鼠套装一定要时尚轻便一点才好。罗技最新推出的mk365炫彩键鼠套装系列采用多彩外壳设计,鲜亮朝气,为厚重的PC平添了不少生气,键盘布局紧凑合理,手感舒适,再辅助人体工学的设计,打字或者游戏的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有太多不适之感。环保
期刊
生于1990年的李宁品牌并没有如愿获得“90后”的追捧,反而陷入了品牌转型的泥沼。  继续卡在低端和高端之间的“无人之地”,没能完成更时尚、更国际化的转变。  在接下来的伦敦奥运会和CBA联赛中,李宁试图摆脱包袱,让改变发生。  4年前,当李宁夸父逐日般奔跑着点燃北京奥运会火炬的时候,所有人都赞叹,这是一次精彩的营销。虽然李宁身穿阿迪达斯赞助的火炬手服装,但是大家记住的只有李宁,以及李宁这一中国最
期刊
在香港演艺圈,黄秋生是个异类。他从港片堆里一路搏杀而来,“配角铸就的戏精,烂片起家的影帝”已然成为他的贴身注脚。无论被叫做华人中“霍普金斯”,还是被称赞为天生反派,正如黄秋生自己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的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且“超级地值回票价”。  如果把我的人生拍成电影,第一个镜头应该是父亲上飞机走掉的情景。  大家都知道我的身世,我小时候的故事是实打实的文艺大悲剧。父亲当年是港府的英裔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