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出于一种认知阶段,对于陌生厌恶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抵触心理,道德感和羞耻感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常因为自己本能的任性出现各种争执,在争执中我们教育者要理性看待他们的过失,不能随意的谩骂和批评,当然也不能过于溺爱,更多的是加以引导和帮助,让他们逐渐成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社会。
【关键词】幼儿;认错;抵触心理;学会尊重
争吵是孩子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孩子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与知识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消退自我中心,学会与人共享,让孩子的社会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一起玩,常会为一本书、一把小椅子发生争吵。然而仔细观察记录孩子间的争吵现象,不难发现适度的争吵其实对孩子来说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那么争吵有什么意义呢?其一争吵让孩子学会协商交流,发展社会性。其二争吵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三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争吵所采取的措施
(一)用故事来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孩子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故事《牛和驴》我展示了三幅画帮孩子理解牛、驴变化的原因:①牛、驴开心地游戏。②牛、驴在打斗,狐狸在一边奸笑(牛、驴为什么会吵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③牛、驴相互认错并恢复了友谊(他们又成了好朋友,狐狸只有溜走的份了)。通过观察回答,孩子已能感受到牛、驴间所发生的事,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要多为他人想想。
(二)在日常情境中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此外我还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和情感。一次卓男在玩自己带来的飞机时,小朋友都想玩而卓男因怕飞机被弄坏不愿借给他们玩,孩子们都很失望。我见正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就把卓男的飞机拿起来说:“卓男,我们玩个游戏,现在这飞机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怎么办呢?”“我向你借。”“如果我不借你呢?我不借你,你心里会怎么样呢?”“不高兴,难过。”我转头问另外小朋友:“小朋友,那卓男不借飞机给你们玩,你们难受吗?“难受。”“卓男,想想现在你和小朋友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我边说边把飞机还给他。卓男接过飞机,不一会儿卓男和身边的小朋友便开心玩了起来。孩子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了想玩到被拒绝到共同分享的整个过程的内在情感的旅行,从而淡化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群体意识和社会能力。
(三)在同伴交往中淡化争吵,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由于孩子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意愿且受外界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很不稳定,有的孩子当着老师的面愿与人分享,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来。因此作为教师要多交给孩子一些基本交往技巧,多给孩子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协调、磋商。当孩子发生矛盾争吵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从而克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二、幼儿不愿意认错的原因与其对策
侥幸心理
“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分析:“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老师汇报。这个时候,有些老师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老师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老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当时有情绪,就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双方冷静时再处理问题。老师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师生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老师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老师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宝贝,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老师,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老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责罚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如果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
对策:老师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三、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一)当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老师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老师思考。
(二)由此可见,孩子间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这一现象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作为教师要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坚持正面教育,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通过孩子间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我们的教育,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框架的分析与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 俞芳 2010-05-01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龚顺梅 苏州大学 2008-08-01
【关键词】幼儿;认错;抵触心理;学会尊重
争吵是孩子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孩子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与知识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消退自我中心,学会与人共享,让孩子的社会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一起玩,常会为一本书、一把小椅子发生争吵。然而仔细观察记录孩子间的争吵现象,不难发现适度的争吵其实对孩子来说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那么争吵有什么意义呢?其一争吵让孩子学会协商交流,发展社会性。其二争吵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三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对争吵所采取的措施
(一)用故事来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孩子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故事《牛和驴》我展示了三幅画帮孩子理解牛、驴变化的原因:①牛、驴开心地游戏。②牛、驴在打斗,狐狸在一边奸笑(牛、驴为什么会吵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③牛、驴相互认错并恢复了友谊(他们又成了好朋友,狐狸只有溜走的份了)。通过观察回答,孩子已能感受到牛、驴间所发生的事,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要多为他人想想。
(二)在日常情境中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此外我还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和情感。一次卓男在玩自己带来的飞机时,小朋友都想玩而卓男因怕飞机被弄坏不愿借给他们玩,孩子们都很失望。我见正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就把卓男的飞机拿起来说:“卓男,我们玩个游戏,现在这飞机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怎么办呢?”“我向你借。”“如果我不借你呢?我不借你,你心里会怎么样呢?”“不高兴,难过。”我转头问另外小朋友:“小朋友,那卓男不借飞机给你们玩,你们难受吗?“难受。”“卓男,想想现在你和小朋友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我边说边把飞机还给他。卓男接过飞机,不一会儿卓男和身边的小朋友便开心玩了起来。孩子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了想玩到被拒绝到共同分享的整个过程的内在情感的旅行,从而淡化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群体意识和社会能力。
(三)在同伴交往中淡化争吵,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由于孩子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意愿且受外界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很不稳定,有的孩子当着老师的面愿与人分享,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来。因此作为教师要多交给孩子一些基本交往技巧,多给孩子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协调、磋商。当孩子发生矛盾争吵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从而克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二、幼儿不愿意认错的原因与其对策
侥幸心理
“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分析:“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老师汇报。这个时候,有些老师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老师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老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当时有情绪,就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双方冷静时再处理问题。老师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师生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老师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老师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宝贝,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老师,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老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责罚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如果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
对策:老师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三、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一)当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老师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老师思考。
(二)由此可见,孩子间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这一现象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作为教师要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坚持正面教育,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通过孩子间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我们的教育,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框架的分析与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 俞芳 2010-05-01
[2]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龚顺梅 苏州大学 200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