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无处不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别能力,能自己理解美的事物,但只浮于表面。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我们仅仅将审美的着力点投放到欣赏教学中,主要借助于分析审美对象的形式意蕴,解读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忽略对学生感知美的长期训练。因此,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敏锐的视觉意识的形成。而作为现代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必须是能感知美和欣赏美的人,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美的形态和形象的千姿百态。在审美对象中,有的美感因素外显直露,学生能迅速感知,如自然风光、装饰性美术;有的美感因素形式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如抽象艺术。
  
  一、感受自然之美
  
  美元处不在,关键是缺少发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之美,发现自然之蔓,保护自然之美,教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其具有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如教学《我栽种的植物》一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一盆兰花,观察兰花的叶的形态,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对兰花的感受。他们都用一些“柔美”、“清新”“飘逸”等的词语来表达了对兰花的感受。他们感知了兰花的形态美,在用画笔描绘兰花时,就会用柔柔的线条或清新的色彩来描绘出兰花的形态美。
  
  二、感受艺术之美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知美,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感知美的活动中,恰当运用词汇揭示与表达对象之美,无疑是一种感知美的过程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与理解审美对象,表达审美感受,但这样会造成美感体验过分依赖语言表达方式。其实,有时任何精彩的语言未必都能传达出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在《画情绪》一课的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尝试以抽象的色彩和点线来表现主观情绪,感受色彩和点线的表现性。那么,哪些色彩能对应哪种特定的情绪呢?怎样的抽象的色点、色线、色块能确切表现出某种情绪呢?在具体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一些色彩知识,如冷暖色、协调色、对比色等色彩知识。其实,人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色彩的感情来自各人对生活、自然的不同生理感觉和情感联想,而且有些感情许多人还是近似的。学生可凭着这天性对色彩具有的感知力和已有的色彩知识,轻易说出色彩和情绪的对应关系。但如何表现呢?鉴于学生的视觉感受力长期受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我又给他们欣赏了一些抽象的作品。对于这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真正建立起对抽象艺术的认同感,尤其是对形式美的体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此,我先让学生欣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以“从画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情绪”的问题引导学生欣赏。学生回答几乎全是“害怕”、“恐惧”、“惊慌”、“孤独”等词语,而这些正是画家所表这的情绪。学生感知到了夸张、变形、抽象的方法,体会到了画家焦虑、恐惧和孤独的心态。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西班牙艺术大师米罗的一幅题为《午夜狂欢》的画,让学生发表意见。面对奇妙的抽象画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感知,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感受,我没有对其结论做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学生感受了画面律动多变的线条之美,和谐统一的色调之美,感悟到抽象绘画不像具象绘画那样有具体可辨的形象,但其画面构成与色彩搭配的形式美同样令人赏心悦目。最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情绪非常高涨,尽情挥洒着用不同色彩表现各自不同的情绪。学生通过对色彩美的感知,来尽情发泄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感受创作过程的快乐
  
  我想,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教师是传播关的使者,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细细地品味生活,发现自我的价值。我把美术课当成是学生们审美的结果,而这结果依不同教材有不同阶段的结果。在这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结果是我很重视的,就是学生的画出来后,他们所关注的结果。他们画完画后,基本上都会找老师,其实这时,他们是希望老师的指导或鼓励。我会很用心地欣赏他们的画,先肯定他们的画面,再针对画面作具体指导,使学生在表现的效果上有补充的空间,这也是审美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些是我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美的能力的一些尝试,其实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感知美的因素,拓展感知美能力培养的空间,在实践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美感培养才不至于虚无飘渺,而成为“无处不在”的教学行为。
其他文献
有很多人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应充分给他们写话的自由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能写多少,就让他写多少。但是笔者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学生就不知到底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写话兴趣很难持续,甚至有可能枯竭。所以教师必须在起始阶段引导他们睁大眼睛审视,竖起耳朵倾听,敞开心灵感悟,抓住一切可以写话的材料用心加以点拨、指导,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发生的许多事都可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提问:猪八戒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每种饼干各有多少块?(学生只能说出有几种形状的饼干,说不清每种饼干有多少块。)  谈话:没看清楚是吧。再看一遍,数一数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饼干各有多少块。  再次播放动画(学生还是数不清楚每种饼干的块数1
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问学生,“6 6 6 6”等于多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用加法计算,因为乘法还没教。这时一位戴眼镜的男学生自己站了起来,还很得意地说:“四六二十四。”这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看了他一眼说:“××说得对吗?我们待会儿再讲,先打个问号吧!”刚才那位很有自信的学生扶了一下镜框无趣地坐了下来……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越位”的学生。那么这些“越位”的想法、回答是不是就要被“封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感,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同时,赋作文教学以生活为载体,让孩子敞开灵性的大门,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一、激
一、谈话导入,资料激情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课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查阅了一些资料。相信你们对法布尔都有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他写了一本书《昆虫记》,共十卷,全世界有名呢!  生:我知道法布尔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上过正规学校,靠自学成才的,后来还考上了硕士学位。  师:你还知道他的身世,真不错!  师:是呀,法布尔的一生是与昆虫
低年级的语言表达是学生今后说话及写作的基础,如何使他们通过语言关,是许多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愉快教学理念的启示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充分让他们亲自感受,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进而调动其通过自己的头、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听、说、看、想、读、做等方式,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将愉快教学渗透在低年级语言表达能力上,加强语言训练。    一、
这天,我与孩子们愉快地品读着张晓风写的抒情散文《我喜欢》这篇课文。  课即将结束,看着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眼神,我心里不由一动,不如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也来写一篇小小的散文,于是,便轻声说道:“看来,大家非常喜欢这篇课文呀,那么,能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吗?”话音刚落,黄旭东同学就举起了手,说:“我喜欢它,因为这篇课文的结构很特别,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以‘我喜欢’开头的,这应该叫做排比段吧!”我赞许地点了点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把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好,单纯地靠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从而推进家校共育,发挥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注重引导,转
“忽如一夜春风来”,短短的几年时间,电脑迅速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上网已在学生中成为一股热潮,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有了网友,学会了聊天。这引起了许多老师、家长的种种担忧:学生上网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会不会结交了品行差的网友?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它、理解它、运用它,就能充分发挥它的存在价值。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喜好,充分利用网络上
为改变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更快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4年我县部分小学参加了区重点课题——“构建‘激趣·自主·实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尝试用“激趣·自主·实践”新模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喜欢上口语交际课的学生由45%上升到98%,学生们乐于参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表达习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