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准则》包括政治、法纪、文化、教育、品德五个方面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具有引导与禁行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衔接、警示与厚望相映衬的特点。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成为《准则》的模范践行者,尤其在理想信念、奉公守法、秉持正气和崇德向善等方面要起好表率作用。
关键词:职业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践行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11月颁发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是根据我国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提出的教师职业规范,对于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作为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是《准则》的模范践行者。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的演进
《准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师职业规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也是对师德师风建设经验总结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先后正式颁发了5个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规范,梳理这些职业规范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职业规范内容的与时俱进,把握《准则》的特点与价值。
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已逐渐回归正常轨道,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在总结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要求》),从爱国爱党、热爱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认真学习、精益求精,热爱学生、诲人不倦,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原则要求。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职业行为基本准则和师德师风修养的方向。
1991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为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总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书育人,精心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规范》在整合保留《要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等内容。
1984年的《要求》和1991年的《规范》,从形式上看,是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尽管表述清晰,但存在不便记诵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提出的是“应该做什么”的要求,属于正面导向与动员鼓励,缺乏“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渗入一些教师的教育活动,出现“以罚代教”“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有新的要求,1997年,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布,提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的师德规范。修订后的规范在形式上,首次以“纲目 说明”的形式加以表述,显得简洁,易于记诵;在内容上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更指向教师职业特点。另外,首次在这一规范中提出内容不多的“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人民群众从“有学上、有书读”的要求转变成了“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为反映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重新修订和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将师德规范纲目凝练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6条,并针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要求。这一规范沿用了1997年版《规范》的“纲目 说明”的表述方式和简要的禁行性要求。
从上述4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内容变迁看,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时代要求和不断提升的需要。
二、《新時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们看待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尊重,但也存在一些放松自我要求、不认真履职尽责,甚至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准则》正是为了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内涵解析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共十项,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五类。
1.政治行为准则
《准则》首先提出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就是“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有用人才。这既为新时代教师明确了根本任务,也为教师指明了政治方向。 2.法纪行为准则
《准则》提出教师要“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爱国是每个国民对于祖国的基本道德责任,守法是每个公民对于国家的基本法律义务。在依法治国全面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爱国守法的引路人。
3.文化行为准则
《准则》要求教师“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文化传承是教师主要的社会职能,在价值观念多样、文化信息芜杂、传播渠道众多的今天,教师应当具有正确分析判断真假美丑、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始终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4.教育行為准则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职业劳动,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所要规范的重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所以《准则》中的“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三项准则就是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它们分别从教师的根本任务、师生关系、安全职责等角度提出具体要求。
5.品德行为准则
良好的品德、文雅的语言、文明的行为是教师职业品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履行职业责任的前提条件。《准则》以“坚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规范从教行为”四项准则的篇幅对教师的个人品德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内容涉及教师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利益处置、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直接反映教师个体的道德形象。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特点
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与以往历次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比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显著的特点。
1.引导与禁行相结合
此前发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是用“应该做什么”的方式表达其引导性激励性要求的,鲜有“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警示性告诫,这就容易使教师知晓“应该”做的事情而对“不应该”做的事情缺乏底线把握。《准则》在内容表述上,每一项都明确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将引导性和禁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又划定了基本的行为底线。
2.传统与现代相衔接
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任何时代的教师都承担着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因而在长期的教师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跨越时代的道德传统。这些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传统在《准则》中也得到展现,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清廉从教”“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等要求已经成为教师职业标志性道德规范。同时,《准则》也根据当代教师职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对信息传播、兼职兼薪、保护学生安全、推销社会保险、有偿补课、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生源等都作出明确规定,极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3.警示与厚望相映衬
“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底线的划定,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和提醒。与此同时,《准则》希望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等,对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满厚望。
三、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成为《准则》的模范践行者
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形成公共参与能力为主要追求,而担任该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理应成为《准则》的模范践行者。政治学科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行为准则,还特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一)严守政治行为准则,做学生理想信念的模范践行者
由于课程性质、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政治学科教师始终处于立德树人的特殊位置。这就需要政治学科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行为准则,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1];要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政治上始终走“正路”,不走“弯路”,更不走“邪路”。
(二)遵守法纪行为准则,做学生奉公守法的模范践行者
法治、纪律、规则是中学政治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纪律观念、规则习惯是重要的教学目的。政治学科教师要有坚定的爱国立场,尊重宪法、法律和有关规章,切实履行公民的法律义务,正确理解和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做学生遵法纪守法纪的榜样。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切实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勇于担当培养国家好公民的责任,做学生爱国敬业、奉公守法的表率。
(三)遵守文化行为准则,做学生秉持正气的模范践行者
政治学科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汇聚地,政治学科教师面对的往往是形态多样、内容复杂、性质混杂的文化信息。因此,政治学科教师既要有很强的明辨真假美丑、是非善恶的分析判断能力,又要有旗帜鲜明的价值选择和文化立场,引导学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活动中,政治学科教师始终应该是身怀正气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1]。
(四)恪守品德行为准则,做学生崇德向善的模范践行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教师要完成这一时代重任,既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遵循品德行为准则,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基本职责的教师来说,无疑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政治学科教师来说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学科教师的个人德行往往与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教育资源,所以政治学科教师不但要以德立身,还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要以德育德,真正成为学生崇德向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01).
关键词:职业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践行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11月颁发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是根据我国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而提出的教师职业规范,对于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作为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是《准则》的模范践行者。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的演进
《准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师职业规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也是对师德师风建设经验总结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先后正式颁发了5个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规范,梳理这些职业规范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师职业规范内容的与时俱进,把握《准则》的特点与价值。
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已逐渐回归正常轨道,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在总结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要求》),从爱国爱党、热爱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认真学习、精益求精,热爱学生、诲人不倦,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原则要求。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职业行为基本准则和师德师风修养的方向。
1991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为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总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书育人,精心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规范》在整合保留《要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等内容。
1984年的《要求》和1991年的《规范》,从形式上看,是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尽管表述清晰,但存在不便记诵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提出的是“应该做什么”的要求,属于正面导向与动员鼓励,缺乏“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要求。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渗入一些教师的教育活动,出现“以罚代教”“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等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有新的要求,1997年,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布,提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的师德规范。修订后的规范在形式上,首次以“纲目 说明”的形式加以表述,显得简洁,易于记诵;在内容上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更指向教师职业特点。另外,首次在这一规范中提出内容不多的“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人民群众从“有学上、有书读”的要求转变成了“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为反映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重新修订和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将师德规范纲目凝练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6条,并针对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要求。这一规范沿用了1997年版《规范》的“纲目 说明”的表述方式和简要的禁行性要求。
从上述4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内容变迁看,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时代要求和不断提升的需要。
二、《新時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们看待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尊重,但也存在一些放松自我要求、不认真履职尽责,甚至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准则》正是为了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内涵解析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共十项,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五类。
1.政治行为准则
《准则》首先提出的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就是“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的有用人才。这既为新时代教师明确了根本任务,也为教师指明了政治方向。 2.法纪行为准则
《准则》提出教师要“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爱国是每个国民对于祖国的基本道德责任,守法是每个公民对于国家的基本法律义务。在依法治国全面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爱国守法的引路人。
3.文化行为准则
《准则》要求教师“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文化传承是教师主要的社会职能,在价值观念多样、文化信息芜杂、传播渠道众多的今天,教师应当具有正确分析判断真假美丑、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始终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4.教育行為准则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职业劳动,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所要规范的重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所以《准则》中的“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三项准则就是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它们分别从教师的根本任务、师生关系、安全职责等角度提出具体要求。
5.品德行为准则
良好的品德、文雅的语言、文明的行为是教师职业品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履行职业责任的前提条件。《准则》以“坚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规范从教行为”四项准则的篇幅对教师的个人品德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内容涉及教师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利益处置、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直接反映教师个体的道德形象。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特点
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与以往历次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比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显著的特点。
1.引导与禁行相结合
此前发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是用“应该做什么”的方式表达其引导性激励性要求的,鲜有“不应该做什么”的禁行性警示性告诫,这就容易使教师知晓“应该”做的事情而对“不应该”做的事情缺乏底线把握。《准则》在内容表述上,每一项都明确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将引导性和禁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既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又划定了基本的行为底线。
2.传统与现代相衔接
教师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任何时代的教师都承担着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因而在长期的教师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跨越时代的道德传统。这些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传统在《准则》中也得到展现,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清廉从教”“勤勉敬业,乐于奉献”等要求已经成为教师职业标志性道德规范。同时,《准则》也根据当代教师职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对信息传播、兼职兼薪、保护学生安全、推销社会保险、有偿补课、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生源等都作出明确规定,极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3.警示与厚望相映衬
“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底线的划定,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和提醒。与此同时,《准则》希望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等,对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满厚望。
三、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成为《准则》的模范践行者
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形成公共参与能力为主要追求,而担任该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理应成为《准则》的模范践行者。政治学科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行为准则,还特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一)严守政治行为准则,做学生理想信念的模范践行者
由于课程性质、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政治学科教师始终处于立德树人的特殊位置。这就需要政治学科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行为准则,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1];要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政治上始终走“正路”,不走“弯路”,更不走“邪路”。
(二)遵守法纪行为准则,做学生奉公守法的模范践行者
法治、纪律、规则是中学政治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纪律观念、规则习惯是重要的教学目的。政治学科教师要有坚定的爱国立场,尊重宪法、法律和有关规章,切实履行公民的法律义务,正确理解和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做学生遵法纪守法纪的榜样。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切实履行教师的岗位职责,勇于担当培养国家好公民的责任,做学生爱国敬业、奉公守法的表率。
(三)遵守文化行为准则,做学生秉持正气的模范践行者
政治学科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汇聚地,政治学科教师面对的往往是形态多样、内容复杂、性质混杂的文化信息。因此,政治学科教师既要有很强的明辨真假美丑、是非善恶的分析判断能力,又要有旗帜鲜明的价值选择和文化立场,引导学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教育活动中,政治学科教师始终应该是身怀正气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1]。
(四)恪守品德行为准则,做学生崇德向善的模范践行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而教师要完成这一时代重任,既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遵循品德行为准则,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基本职责的教师来说,无疑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政治学科教师来说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学科教师的个人德行往往与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教育资源,所以政治学科教师不但要以德立身,还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要以德育德,真正成为学生崇德向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