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蛇·SM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日本SM不是SM。的确,以西方SM理论诠释日本的SM现象,时常会行不通。日本SM与美的藕断丝连即若即离,及其暧昧含蓄的民族禀性,注定它乖离SM概念,形成了具有“幽玄”审美情趣的东方SM文化。约莫一个世纪以前,年轻的谷崎润一郎在西方Masochism概念的研习中,完成了“恶魔耽美主义”的宣言,开垦出东方Masochism的妖艳世界。而在他过世后的1960年代,另一位日本鬼面作家团鬼六,同样以官能之美为始发点,较系统地定义出一个形而上的、东方式的Sadism幻境。
  团鬼六的女性受虐束缚图谱,与谷崎氏“女性上位时代”的男性嗜虐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对照。团鬼六以美为基准,在作品中酣畅地宣泄他病态的肆虐私欲,矫揉地编织Sadism的极乐乌托邦,并使他的那些精神健康的读者们如坠雾中。
  团鬼六的Sadism小说被搬上银幕多达五十几次--有些他亲任编剧、导演甚至主演,其中《花与蛇》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1967年至今,历经了数次翻拍。
  Sadism是非现实的,是大脑的性幻想。真实的施虐要么为权利关系的象征(譬如古代刑法),要么为犯罪。团鬼六小说很显然见证了它的缥缈本质,他的Sadism故事不会为满足普通读者的“代入感”而设定平凡的角色,而需诉诸官能敏锐、想像力丰富的异人的“幻想”得以实现:譬如《不贞的季节》中的SM作家、《花与蛇》中的画家……事实上Sadism文化正是在艺术媒介的温床里开花结果,小说、摄影、漫画、电影等载体,孕育了日本式的Sadism。
  SM电影,可看作一场较高级的SM的Cosplay吧。它把SM小说中的空想视觉化了,比起追求造型之美的SM摄影更进一步,比SM漫画心惊肉跳,是“乐而不淫”的官能刺激。因而电影成了表现SM的最佳载体,具有普及性。
  团鬼六的东方Sadism的标志之物,即“绳束美女调教”。男子凭其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很花俏的“羞辱"手段,促使天性羞臊的东方女子完成“束缚肉体,解放灵魂"的心灵超度。它反而跟西方Sadism的生理理念——疼痛时大脑产生的“安多酚快感”——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SM中索求快感的男女双方大抵是平等的,而日本不管Sadism抑或Masochism都“放大”了男权(或者是倒错的男权,三池崇史的《切肤之爱》,曾对这里的男权做过很有趣的揶揄);西方的Sadism讲究双方的生理享受,日本Sadism无疑更倾向于女方的内心解脱;倘使说男方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的话,那就是美(残酷之美)的观察者/挖掘者。它们共同构筑了《花与蛇》的立意。
  石井隆把《花与蛇2》的故事移植到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的故乡,无疑是别有用心。巴黎的地下拍卖场,脸遮面罩的法国S们济济一堂,然而,这里没有皮革、丝袜、高跟儿……而是身着和服、布袜、兜裆布的高贵人妻——百依百顺的被动者,所遭受的纯日本式的紧缚与调教。借用村上龙一部小说的意蕴,即是:赤裸着俯瞰Sadism的故乡——巴黎。这是石井隆彰显SM民族风尚的策略。
  


  漫画家出身的石井隆,在影像塑造、氛围搭建上向来十分考究,石井以静谧而瑰丽的镜头,梦幻与现实交叉的叙事,描绘了一个超脱人世的、迤逦多姿的、象征的幽玄世界。固然它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纰漏,但是作为一部SM电影,正好恰如其分。
  值得注意的是,石井昔日的电影往往被称作女权电影,譬如《血光光五人帮2》、《黑天使》系列、《不溶性侵犯》……那么,《花与蛇》系列是其一贯艺术主张的变奏么?
  关于老夫少妻故事的源头,大概是谷崎润一郎晚年的情欲名篇《键》(又译《钥匙》),团鬼六的《花与蛇》,无疑受了《键》的启示——可以说,是以它为艺术铸模和理论依据的。就连悬疑成分的添加,亦与前者如出一辙。事实上团鬼六的其它作品(譬如《不贞的季节》),也是此类作品的衍变。比较有趣的是,Masochism作家谷崎润一郎并没有把《键》写成M小说,团鬼六却在此嵌入了Sadism的浓郁佐料,但两者的动机,皆源自无能的性(按照弗洛伊德“泛性论”的解释,这是性倒错+性错乱的症状):老人费尽心思地把年轻妻子献给别人,通过窥视——以“妒忌”来刺激自己衰竭的性欲,从而完成“性爱死”的涅槃,抵达性的三昧境界。
  故事结局暗示了女权的胜利:在丈夫病态的怂恿下,静子由伊始任其摆布的、拱手等现成的顺从被动者,成功嬗作嗜虐的主动者,她那些所谓的教养和妇道、伪善的贤淑、做作的高雅的保护层,悉数抛之脑后,即是她获得了性的解放。
其他文献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举世瞩目  在许多人眼中,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指挥马里斯·杨颂斯是可以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一争高下的人。他们的经历、处世风格迥异,在音乐上也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难怪乐评家莱布雷希特说:“拉特尔是我们时代的托斯卡尼尼,杨颂斯是我们时代的富特文革勒。”然而,200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确定将由杨松斯来领衔。这次他率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紧接着柏林爱乐来到上
期刊
虽然《十一月的肖邦》拖拖拉拉到11月份才姗姗上市, 2005年台湾唱片排行榜上仍然会发现这张唱片排在销量第一。这个结果似乎理所当然,我们都这么认为,因为时至今日,华语歌坛没有第二个人有周杰伦这样的号召力。  《十一月的肖邦》,周杰伦并没有说这是因为他自诩“肖邦”,但我们其实都很自然地认为,这个十一月里的肖邦,并不是周杰伦崇拜的偶像,而是他自己。看到歌友会上那些尖叫歌迷就知道,周杰伦需要超越的只是他
期刊
有些曲子彻夜响个不停,是为了把你引入充满青涩的梦境,抱着惶然、枕着筋骨深处的麻痹,蜷成一团,零度,寒冷,风声,鹤唳,幽蓝眼睛一星点闪烁,感觉什么东西鼻子尖尖的嗅过来。听着Nathan Amundson松松垮垮的声音唱“这屋子里有一只魔鬼”(There's an evil in this room),蓦地,生命里的沉积像一席苇花一般,悄然膨开在了眼前。  曾经是一个怕黑的孩子。母亲说过,在我尚年幼之
期刊
布兰妮←→克里斯蒂娜的人生PK战  2005年年尾,小甜甜布兰妮也升格当了妈妈,但是明星妈妈并不是她真正的PK舞台,她和宿敌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终生PK才是世人关注的所在。两位相生相克的小天后就这样将相互斗法视为自己一生的目标。    家庭生活大PK    早在2004年小甜甜布兰妮就和儿时好友经历了一次55小时的闪电婚姻。重新整理好心情后布兰妮在2004年底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不仅在公众面前展
期刊
2005年,众所周知,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琥珀一样的美酒斟满了夜光杯,举杯的瞬间,所有的伤痕都变成了花纹和鳞片。微醺的音乐响起在百年的上空。没有什么可以像那些电影一样,让我们苦苦维持着内心的呼吸,让生活与梦想蚌蛤相依。我们相信真实,比如正义和真理;我们也相信幻象,比如童话和电影。我们想摒弃所有的藩篱,去接近令人心旌摇曳的本质,如一枝义无反顾呼啸的箭;我们也想坚守风轻云淡的往复,抵达惊涛卷起千
期刊
单飞不解散,这个词也许能够很好地说明信乐团和信的关系。“信乐团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我这张专辑五分之一的通告费。”  似乎无法把信和信乐团分开来叙述,甚至一度你会觉得信乐团就是那个高亢的声音,好像黑暗里那执着的灯塔,一直挣扎着闪亮了,并有一些不胜凄凉。  很彻底、很精彩,痛快淋漓,信乐团把摇滚变成了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种感动。  但信乐团并不是信一个人的乐队,信也不只有信乐团里永远高亢的一面。这一张
期刊
他曾说:“我不是一个音乐家,但是个表演艺人。”这是实话,这并不妨碍他创作出摄人心魄的音乐。  离开成功男孩团体单飞的艺人,少有一开始就顺利发展个人事业的,罗比·威廉斯同样也不例外——其最早以个人身份发行的单曲和首张专辑反应甚是平淡。一直到“Angels”传遍大街小巷之时,这个传说中的英国“坏小孩”的首张个人专辑《浮华生活》(Life Thru A Lens)才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全英专辑榜冠军的宝座。
期刊
章子怡    中国好不容易有个女演员真正走向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多支持她呢?  自1999年张艺谋把她从中央戏剧学院挖出来之后,每年都会有一个大导演找上她,一个大角色属于她,还有若干电影奖项等着她去拿。然而国人对其颇有微辞,细究之下原因还是很复杂的。其实,“中国好不容易有个女演员真正走向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多支持呢”——这样的评价才比较厚道。  2005年,章子怡的银幕演出,可谓局部实现了
期刊
2005年匆匆的过去了,这一年的电影精彩纷呈,这一年的电影圈热闹非凡,而最热闹的莫过于是柏林电影节那鼓噪视听的十天,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映令人瞠目的戏码,严谨、思辨的德国人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他们坐拥香艳都市的另一种可能。  抹掉那些诸如露点肚兜、网眼丝袜、心形露臀牛仔的一时目眩,在2006年的头一天,我们回头来看那些旧新闻,有三则令我颇有感触。第一,在柏林影展开始之前,狗仔队别有用心地调查了上届金熊奖
期刊
导演:詹姆斯·曼戈尔德  主演:瓦昆·菲尼克斯/瑞丝·威斯彭/罗伯特·帕特里克  类型:传记/剧情/音乐  片长:136分钟  发行:20世纪福克斯  首映:2005年11月23日  官方网站:www.walkthelinethemovie.com  我母亲告诉我不要停止唱歌,我在棉花田里劳作的时候歌声一直支持着我。我母亲对我说,上帝在你身边,总有一天,你会在全世界面前唱歌。  ——约翰尼·卡什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