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缘粤剧 追求传统的魅力
燕京古都,唱响京剧的铿锵;秦淮河畔,回荡越剧的悠扬;老骑楼、木趟栊、夕阳斜照满洲窗,还有巷子深处传来餘音袅袅的粤剧,便是岭南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徵之一。这种场景,好似一个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大多生於岭南、长於岭南的人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心中,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粤剧,代表着家乡、代表着回忆。
梁锦宽女士是澳门本地人,成长於广府文化浓厚的环境中,因此也早早地了解到粤剧。不过,当时她並未爱好於此,而是像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追求新潮的时尚,喜欢通俗的流行歌曲。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她与粤剧的缘分正在悄然加强。
某次,她与朋友们照旧到卡拉OK唱歌,看到有人唱粤剧,听着听着竟感觉不错,因此随口唱起来。此次契机,开启梁锦宽女士粤剧兴趣的大门,让她渐渐爱上粤剧,並开始想学习粤剧,她的生活,从此开始经常萦绕着动听的乐声。
“开始我学粤剧只是为了自娱,後来越是深入学习,接触面也逐渐扩大,借助爱好粤剧作为平台,我通过很多渠道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不断地交流中,发现粤剧其实並没有自己当初看得那麽简单,也开始希望自己能为这个兴趣的发展尽点心力。”把兴趣发展成事业,已是不易;把兴趣视作奉献,更是难能可贵。梁锦宽女士对粤剧的心意,随时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促使她有所行动,决意致力此项地方艺术的发展。
想到自己先後拜师欧凯明、彭炽权等名家,並亲身登台参与表演的经历,最後总结过往。梁锦宽女士觉得现在澳门市民对粤剧了解程度不高,所以希望多多进行推广方面的工作,最好能吸引到年轻一代的人们,让大家从兴趣到喜爱再到欣然学习以至主动承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其中精髓,便是让人欣喜的成果。因此,她在近十年前创办了萦笙辉曲艺会,与一众票友相互交流,同时积极开展推广粤剧艺术的种种工作。
萦笙辉曲艺会,是当地较为活跃的艺术社团之一。每年,会里的朋友们会积极组织多场演出,为澳门市民献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视觉及听觉盛宴,他们以“团结喜爱中国传统艺术之粤剧粤曲爱好者,弘扬传统广东文化”为宗旨,与广州粤剧院合作,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粤剧剧目到澳门文化中心演出,同时,也积极参与各地的粤剧演出,希望为会员提供交流、互补和发展的平台,坚持早期主办“乐韻洋洋贺金秋”及後期的羊城粤剧澳门行系列演出,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及政府的支持。“虽然艺术领域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凖,但绝不能敷衍地应付大众进行表演,所以我们要给观众们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无论是邀请内地表演团体到澳门演出,还是自己与朋友们亲自披挂上阵,梁锦宽女士都会强调,表演粤剧应该遵循应有的规范,“唱、唸、做、打”四项基本功要日常练得扎实,待表演时能步步到位、声声有据。对观众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艺术负责。也是因此,她虚心地将自己比作一个求学不倦的学生,勤奋好学、博取众长,力求表演技艺日臻完善。
粤剧的快乐,不仅在自己,也在於台上台下的交流:2003年,作为非典最早扩散地区的珠三角,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澳门自然也不能排除在外。对疾病的不了解、对疫情蔓延的恐惧、对病情情况的议论等种种因素,让市民神经紧绷,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眼看现状不容乐观,梁锦宽女士想用粤剧为大家打气,鼓励各位携手共进,抗击病魔。因此与有关团体组织公益表演活动,号召长者参与表演,为大众表演曲艺,还邀请到演艺人士前来助阵,为社会各界人士都送上精彩的表演,也让大家在喝彩与笑声中寻回快乐、培养乐观情绪。
平日里大家练习基本功,或举办一些活动。若是临近大型演出时,大家都会进行排练,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相互配合,待登台表演时,成就一点不输专业人士的效果。
可见,现在梁锦宽女士的生命里,粤剧已经佔有很大的一个部分,里面既有她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大家的融洽欢乐。这是一座美丽的桥樑,让她与各方好友有了联繫,並通过关於美的传递,推动了粤剧艺术在濠江之畔的发扬。
发扬推广 传递粤剧的力量
梁锦宽女士还希望粤剧能承前启後,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她关注後辈的成长,常常提倡业界应在培育後起之秀的方面下功夫:“我接触许多内地、澳门等地的粤剧表演者,觉得他们待遇不高,卻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表演,敬业程度让人佩服,所以希望能业界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裨益从业者的成长。”
她知道,为澳门市民引入的粤剧,最好是名家力作,才能对演出有所保证。但如果不创造机会给优秀的後辈进行展示,有可能抹杀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看不到前景,业界的发展因此後继无力,这样便是可惜。因此,她也关注着年轻的粤剧演员,慧眼发现其中之佼佼者,鼓励他们沉淀心智,耐心熬过自己韬光养晦的时期,等待绽放自己风华的时刻。而且她也乐於提供机会,让粤剧後辈们能有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以此获得提升、成长。她还建议年轻人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积累好的基本功之外,还提倡多多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戏剧的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才能帮助自己实现突破,力创专业新高。
“目前,年轻的粤剧演员主要集中在广州,可见影响的范围不广,而且从业人数也不多,这与年轻人不了解这项艺术之现状有关。所以我希望能推广粤剧,例如到大学中表演,让这个在唱、着装、表演等方面都有讲究的古老文化能在年轻人群中推广起来,而且还会考虑融合其他新元素,使之在保留唱腔、南音等原有的传统上,也出现符合时代发展到元素。”梁锦宽女士从自己过往的经验来看,觉得粤剧的发展具有世界性,所以增添了信心,在有关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在美国、法国等地,都有华侨唱粤剧,可见这是一项可以联络全世界的艺术——只有人会唱,爱唱,就一定有粤剧表演的舞台。”
享受粤剧的快乐,结交同好的友谊,梁锦宽女士得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的帮忙。例如在推广粤剧方面,她佩服多年坚持投身公益事务、致力推广粤剧文化的澳门粤剧曲艺总会会长林凤娥女士,这位业界的前辈,一直保持着对粤剧不灭的热情,即使过了耄耋之年仍常常前去观看表演,若有机会,甚至登台一展歌喉,让人为之动容。在个人修为及艺术方面,欧凯明师傅对梁锦宽女士影响较大,正是受到对方的引导,她不再崇拜名牌及奢侈品,而只专注欣赏粤剧艺术,多看书多学习,更指出一条以推广粤剧发展及传承为方向的道路。
倾情的表演,让舞台上下达成共鸣,便是粤剧的美妙所在。而为了展示如此美妙的景象,背後的功夫是需要经年累月方能积累。犹如现在梁锦宽女士的推广工作,尽心尽力,统筹周全,只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粤剧,从而走出澳门,走向世界!
燕京古都,唱响京剧的铿锵;秦淮河畔,回荡越剧的悠扬;老骑楼、木趟栊、夕阳斜照满洲窗,还有巷子深处传来餘音袅袅的粤剧,便是岭南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徵之一。这种场景,好似一个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大多生於岭南、长於岭南的人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心中,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粤剧,代表着家乡、代表着回忆。
梁锦宽女士是澳门本地人,成长於广府文化浓厚的环境中,因此也早早地了解到粤剧。不过,当时她並未爱好於此,而是像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追求新潮的时尚,喜欢通俗的流行歌曲。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她与粤剧的缘分正在悄然加强。
某次,她与朋友们照旧到卡拉OK唱歌,看到有人唱粤剧,听着听着竟感觉不错,因此随口唱起来。此次契机,开启梁锦宽女士粤剧兴趣的大门,让她渐渐爱上粤剧,並开始想学习粤剧,她的生活,从此开始经常萦绕着动听的乐声。
“开始我学粤剧只是为了自娱,後来越是深入学习,接触面也逐渐扩大,借助爱好粤剧作为平台,我通过很多渠道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不断地交流中,发现粤剧其实並没有自己当初看得那麽简单,也开始希望自己能为这个兴趣的发展尽点心力。”把兴趣发展成事业,已是不易;把兴趣视作奉献,更是难能可贵。梁锦宽女士对粤剧的心意,随时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促使她有所行动,决意致力此项地方艺术的发展。
想到自己先後拜师欧凯明、彭炽权等名家,並亲身登台参与表演的经历,最後总结过往。梁锦宽女士觉得现在澳门市民对粤剧了解程度不高,所以希望多多进行推广方面的工作,最好能吸引到年轻一代的人们,让大家从兴趣到喜爱再到欣然学习以至主动承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其中精髓,便是让人欣喜的成果。因此,她在近十年前创办了萦笙辉曲艺会,与一众票友相互交流,同时积极开展推广粤剧艺术的种种工作。
萦笙辉曲艺会,是当地较为活跃的艺术社团之一。每年,会里的朋友们会积极组织多场演出,为澳门市民献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视觉及听觉盛宴,他们以“团结喜爱中国传统艺术之粤剧粤曲爱好者,弘扬传统广东文化”为宗旨,与广州粤剧院合作,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粤剧剧目到澳门文化中心演出,同时,也积极参与各地的粤剧演出,希望为会员提供交流、互补和发展的平台,坚持早期主办“乐韻洋洋贺金秋”及後期的羊城粤剧澳门行系列演出,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及政府的支持。“虽然艺术领域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凖,但绝不能敷衍地应付大众进行表演,所以我们要给观众们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无论是邀请内地表演团体到澳门演出,还是自己与朋友们亲自披挂上阵,梁锦宽女士都会强调,表演粤剧应该遵循应有的规范,“唱、唸、做、打”四项基本功要日常练得扎实,待表演时能步步到位、声声有据。对观众负责,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艺术负责。也是因此,她虚心地将自己比作一个求学不倦的学生,勤奋好学、博取众长,力求表演技艺日臻完善。
粤剧的快乐,不仅在自己,也在於台上台下的交流:2003年,作为非典最早扩散地区的珠三角,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澳门自然也不能排除在外。对疾病的不了解、对疫情蔓延的恐惧、对病情情况的议论等种种因素,让市民神经紧绷,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眼看现状不容乐观,梁锦宽女士想用粤剧为大家打气,鼓励各位携手共进,抗击病魔。因此与有关团体组织公益表演活动,号召长者参与表演,为大众表演曲艺,还邀请到演艺人士前来助阵,为社会各界人士都送上精彩的表演,也让大家在喝彩与笑声中寻回快乐、培养乐观情绪。
平日里大家练习基本功,或举办一些活动。若是临近大型演出时,大家都会进行排练,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相互配合,待登台表演时,成就一点不输专业人士的效果。
可见,现在梁锦宽女士的生命里,粤剧已经佔有很大的一个部分,里面既有她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大家的融洽欢乐。这是一座美丽的桥樑,让她与各方好友有了联繫,並通过关於美的传递,推动了粤剧艺术在濠江之畔的发扬。
发扬推广 传递粤剧的力量
梁锦宽女士还希望粤剧能承前启後,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她关注後辈的成长,常常提倡业界应在培育後起之秀的方面下功夫:“我接触许多内地、澳门等地的粤剧表演者,觉得他们待遇不高,卻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表演,敬业程度让人佩服,所以希望能业界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裨益从业者的成长。”
她知道,为澳门市民引入的粤剧,最好是名家力作,才能对演出有所保证。但如果不创造机会给优秀的後辈进行展示,有可能抹杀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看不到前景,业界的发展因此後继无力,这样便是可惜。因此,她也关注着年轻的粤剧演员,慧眼发现其中之佼佼者,鼓励他们沉淀心智,耐心熬过自己韬光养晦的时期,等待绽放自己风华的时刻。而且她也乐於提供机会,让粤剧後辈们能有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以此获得提升、成长。她还建议年轻人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积累好的基本功之外,还提倡多多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戏剧的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才能帮助自己实现突破,力创专业新高。
“目前,年轻的粤剧演员主要集中在广州,可见影响的范围不广,而且从业人数也不多,这与年轻人不了解这项艺术之现状有关。所以我希望能推广粤剧,例如到大学中表演,让这个在唱、着装、表演等方面都有讲究的古老文化能在年轻人群中推广起来,而且还会考虑融合其他新元素,使之在保留唱腔、南音等原有的传统上,也出现符合时代发展到元素。”梁锦宽女士从自己过往的经验来看,觉得粤剧的发展具有世界性,所以增添了信心,在有关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在美国、法国等地,都有华侨唱粤剧,可见这是一项可以联络全世界的艺术——只有人会唱,爱唱,就一定有粤剧表演的舞台。”
享受粤剧的快乐,结交同好的友谊,梁锦宽女士得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的帮忙。例如在推广粤剧方面,她佩服多年坚持投身公益事务、致力推广粤剧文化的澳门粤剧曲艺总会会长林凤娥女士,这位业界的前辈,一直保持着对粤剧不灭的热情,即使过了耄耋之年仍常常前去观看表演,若有机会,甚至登台一展歌喉,让人为之动容。在个人修为及艺术方面,欧凯明师傅对梁锦宽女士影响较大,正是受到对方的引导,她不再崇拜名牌及奢侈品,而只专注欣赏粤剧艺术,多看书多学习,更指出一条以推广粤剧发展及传承为方向的道路。
倾情的表演,让舞台上下达成共鸣,便是粤剧的美妙所在。而为了展示如此美妙的景象,背後的功夫是需要经年累月方能积累。犹如现在梁锦宽女士的推广工作,尽心尽力,统筹周全,只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粤剧,从而走出澳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