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创新的契机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备飞往德国莱比锡参加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及哲学研究所和莱比锡大学合办的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前夕,接获北京三联书店的电传。欣闻根据我一九八八年夏在台湾大学授课录音而整理出来的讲稿——《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将在大陆出版。
  在莱比锡宣读的论文是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视角对主导现代西方价值取向的启蒙心态进行反思。这项“劳心”的知性工作是以探索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的复杂关系为起点的。匆匆九年、回顾当时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合办的浓缩课中所涉及的论域,如以韦伯、帕森斯及哈贝马斯一脉相承所建构的理性化过程为现代性的本质特色,使我深深地感到发掘儒家传统的人文资源不仅有助于中国现代精神的发展,也可为建构全球伦理提供条件。
  这个设想,一九八五年春季在北京大学开设“儒家哲学”讲座时,曾受到各种责难,但近来两岸四地(大陆、港、澳和台湾),新马一带,乃至散布全球各处的华人社会(特别是马来西亚),主动自觉地认同儒家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已大有人在;积极参与儒学创新的学人在文化中国也屡见不鲜。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包括工业东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港地区以及社会主义东亚——中国大陆,朝鲜及越南)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那么不论工业东亚或社会主义东亚(当然社会主义东亚正在工业化,而工业东亚,如新加坡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策略选择也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的倾向),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如何确认当今东亚社会中的儒家因素呢?一般学者多半从政治文化的侧面来理解儒家在东亚现代性中仍起作用的正面和负面因素。我想还必须把以下几个侧面也列入考虑才有一窥全豹的可能:一、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精神资源;二、企业伦理;三、民间社会的“心灵积习”;四、生命形态的价值取向。
  一九八八年在探讨现代精神这一议题时,我从韦伯有关资本主义兴起的命题切入,介绍了现代西方以势横决天下的文化理由,帕森斯的现代化理论和以美国社会为典范的西方现代性,并特别提出哈贝马斯有关理性的观点。当时我认为全球化和根源性之间的紧张使得西方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若想从根源处着手来探讨解决核战威胁、生态破坏、贫富不均、人口爆炸和社会解体种种问题的人类长久共生之道,就必须改变人类社群以“启蒙心态”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建立全球伦理。
  目前我更清楚地意识到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以及现代化可以拥有多种文化形态的可能和必要。从最近主持的科研项目“东亚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可以窥得几分消息。儒家传统在塑造东亚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已显而易见。固然我们尚不能定义东亚现代性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但东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民间社会和价值体系却都和儒家结了不解之缘;这类现象在比较研究的背景中特别显赫。由“网络资本主义”、“软性权威主义”、“信赖社会”、“社群伦理”及“团队精神”所构成的东亚现代性当然和儒家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命题,即儒家伦理和东亚现代性之间有选择的亲和性,并没有反证新教伦理和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韦伯命题,但却迫使韦伯命题只适用于现代西方,也就是说西方的现代化虽在历史上引发了东亚的现代化,但没有在结构上规定了东亚现代性的内容。因此,东亚现代性是西化和包括儒家在内的东亚传统互动的结果。由此类推,伊斯兰教之于东南亚,印度教之于南亚,佛教之于亚太,天主教之于拉美,东正教之于俄罗斯,乃至本土宗教之于非洲都可以发挥塑造现代性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元倾向乃至非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创生皆可不言而喻。
  然而,具有儒家特色的东亚现代性和突出西方现代精神的启蒙心态不仅有历史因缘(譬如伏尔泰和莱布尼兹都有“儒家情结”,即使康德也曾被解读为有中国情怀的哲人),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在这一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儒家本身的现代转化即与启蒙心态难分难解,因而呈现出曲折多样的景观,近来我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论域对启蒙心态进行反思和批判可以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发展。
  既然在目前具有儒家特色的东亚现代性是现代化倾向多元最有说服力的个案,那么以韦伯、帕森斯及哈贝马斯一脉相承所建构的理性化过程为现代精神的本质特色的提法,便会导致如此熟悉而又如此生疏的双重错觉。说熟悉,启蒙心态所标志的“利益领域”包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以及“核心价值”(如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法治和私有财权)都已成为海内外中国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观点。说生疏,正因为东亚社会所体现的发展模式并非欧美资本主义精神的翻版,启蒙心态所标志的“利益领域”以及“核心价值”又都和工业及社会主义东亚的实际经验格格不入。固然,西化已渗透东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的各领域、各层面,但深受欧美影响又和现代西方大不相同的东亚现代性的出现,表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知识精英的政治参与和民间社会的宗教活力可以为东亚的利益领域开拓在欧美虽未必不可能但的确不多见的空间。同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也可以为东亚建构一套凸显义务、同情、辞让、正义和公德、从小康趋向大同的社会理念。
  儒学创新必须培养自我批判的智慧和能力,以充分吸取西方现代精神为发展的渠道。“植根儒家传统”(一条有源有本而且与日俱新的思想长河),面对现代人的存在条件,提出有哲学意义的洞见,正是落实这一策略的设想。表面上,植根儒家传统和充分吸取西方现代精神是自相矛盾的命题,但通过三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斗,当代儒学确然已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勇猛精进的动力、广结善缘的胸襟、己立立人的志趣。这种以掘井及泉的自我意识使认同感深化、以多元开放的全球伦理使适应力加强的共业已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创造了契机,而且正为现代精神提供具有儒家特色的人文价值。
其他文献
《读书》一九九七年十一期《日本稿酬古今谈》(李长声文)谈及日本的版税制始自一八八六年,是采用“检印”:“检印,即著作权人在每本书上盖印,或者贴上盖了印的印纸,是对于出版的认可,出版社则按着检印数(相当于发行数量)付钱。”该文接下来写道:“据说检印是日本所独有的习惯,但现今已不用。”  说“检印”为日本所独有,可能绝对了点。我于三十多年前曾购得一本一九三三年三月第五版的《华盖集续编》,为丛书“鲁迅杂
期刊
读了《走出国语的“孤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后,我同意周质平先生“所有语文上的互通,其大方向是异中求同,而不是同中求异”;我尤其信服语文发展“约定俗成”的见解。  但语言文字趋同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单向道”的高速公路。即“大方向”中常常有些小现象,譬如我本家同胞哥哥由浅浅的一泓海峡同我阻隔四十多年,近得以转口通信,他每次信封上总把收寄信人的地名、人名写得一清二楚,可是我姓“叶”,他却
期刊
李零在《药毒一家——方术四题之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中说烟、茶、酒与“狭义的毒品还是有相似性”。实际上,李零的这句话说得很谨慎,即便如此,读者见了仍然顿生疑问:茶何毒?(见《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期)  烟、茶、酒之所以与“狭义的毒品”有相似性,主要是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茶里的咖啡因(一大杯165克的茶中约含25—110毫克的咖啡因)以及酒中的酒精与海洛因、鸦片一样被人长期使用以后都能产
期刊
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    人总得生活在一定的时段和一定的环境中,这两者构成的坐标就是人所生活的那个“点”。记得“二战”时期曾有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其中唱道:“我们自幼所喜爱的一切,宁死也不能让给敌人!”所谓“自幼所爱”,就是在你所生活的那个时段中,你周围的山川河流、父老兄弟、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以至家里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和你在那段时间所感受到的、沉淀于你的记忆中的一切。无论你走多远,这一切都会
期刊
东西绘画与个人主义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激进的改革者和欧美学者讨论中国文艺的特点时,常常是把“中国”跟所谓的“西方”进行比较。其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位就是陈独秀。八十二年前,他曾这样写道: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这种说法,这种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画家追求变革的轨迹,以致到了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仍然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无
期刊
陈寅恪先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着不同的读法,一般读者念为kè,而文化圈中人,念作què。  “恪”字古今无què音。按古“恪”字训义为恭敬,而“寅”字亦为恭敬之义,那么“寅恪”二字以同义连属为名,用意显然。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这“旧读”之说不知何据。  最近读《学府纪闻·国立清华大学》一书(台湾,南京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一年),有杨步伟、赵元任两先生的《忆寅恪》
期刊
自二○○三年五月下旬北京大学推出《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以来,围绕这次人事体制改革,讨论迅速从校内蔓延到校外,关心北京大学和中国教育的学者纷纷发表意见,探讨这份改革草案的利弊,分析制度的逻辑和背后的理念,并以此为契机考察中国教育与学术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一所大学的人事体制改革,居然成为一个近年来少有的引发知识界激烈争辩的热点问题,这一点让许多人非常不解:难道北京大学此
期刊
在西汉皇朝的宫廷上,曾经有过一场精彩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间中国学术的品格。两千年后来看这场讨论,尤其觉得触目惊心,蕴意无限。  那是两个读书人在景帝面前展开的一场辩论。一方是辕固,是研究《诗经》的博士;另一方是黄生,是道家思想的专家,曾是司马迁的老师。中国上古有许多历史传说,如说夏、商两朝的末代君王桀和纣都是荒淫无道,被汤和周武王起兵推翻。这些说法早被当作铁定的事实和必备的思想资
期刊
编者按    建筑是什么?这似乎还是个问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起建筑来了,这大概意味着,随着衣食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人们就免不了要开始谈论住和行的话题,建筑这两个字,也就开始进入民众的思维和话语。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建筑是被列在工程技术门类里的,受过一点教育的,当然知道它也是一门艺术。但作为普通人,民众首先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首先是看自己有没有、够不够住,然后才说住来是否舒适;首先是从实用
期刊
我曾就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过一个小小的调查。  问: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吗?答:当然。  问:这是一部写孩子的好书,书中的小人儿写得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给你印象最深的都是谁,你能列举几位吗?  答:汤姆·索亚。  问:没错儿,书中第一号人物,小人儿干了许多连大人都干不出的事情,比如他敢在全体同学面前代人受过,因此白受了老师一顿皮鞭而满不在乎;比如他冒着被报复的生命危险,出庭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