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毒?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零在《药毒一家——方术四题之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中说烟、茶、酒与“狭义的毒品还是有相似性”。实际上,李零的这句话说得很谨慎,即便如此,读者见了仍然顿生疑问:茶何毒?(见《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期)
  烟、茶、酒之所以与“狭义的毒品”有相似性,主要是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茶里的咖啡因(一大杯165克的茶中约含25—110毫克的咖啡因)以及酒中的酒精与海洛因、鸦片一样被人长期使用以后都能产生心理或身体依赖,人体对它们都会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所谓耐药性就是指在大量使用某种药物之后对药效的免疫力增强。比如,一个人在吸食同一剂量的海洛因长达数月之后,如果他想继续获得同样强烈的效果,他就必须增加剂量。而戒断症状则指习惯性地使用某种药品之后如果立即停用就会产生不适反应,如恶心、痉挛、呕吐等。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煞有其事地宣布:戒烟。但没坚持几天就又不得不吞云吐雾。戒烟失败的关键就在于长期抽烟形成的心理或身体的依赖性以及恶心之类的戒断症状难以被克服。抽烟如此,喝茶、饮酒亦是如此,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从心理、身体依赖以及耐药性等方面来评价的话,确凿的研究结果表明:抽烟(尼古丁)、饮酒(酒精)对人造成的伤害实际上要比被人们称为“毒品”的大麻要大。
  一谈起毒品,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鸦片、海洛因、吗啡等,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们天生并不是毒品。在亚洲、中美洲的许多古老文明中都不乏对大麻、鸦片等今天被视为毒蛇猛兽的毒品的赞美。甚至上个世纪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鸦片在今天所受到的待遇。严景耀先生在他三十年代写的博士论文中告诉我们:“吸鸦片在过去是正常习惯。有个时期,人家如有一副考究的烟具用以待客被看成是很时髦的事。以鸦片待客和今日以香烟待客是同样理所当然的事。”(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从根本上讲,鸦片就是鸦片、海洛因就是海洛因,它们成为毒品只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是毒品或者按照法律条文它们被解释为毒品(而且这种解释也是依具体的环境条件而定的。比如,医生给需要用海洛因治疗的病人注射海洛因,我们就不能说医生在给病人注射毒品。),而人们认识的改变以及新的法律条文的产生也只是人类整体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从这种文化变迁的观点看,谁能肯定未来的人们不会以更理性也更精密的眼光来看待烟、茶、酒呢?
其他文献
新千年前后的人类社会并不太平。在过去二十年内,卢旺达、前南斯拉夫出现了骇人听闻的种族清洗;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排华浪潮让人心有余悸;在南非和津巴布韦,当地黑人支持的政府多次驱逐欧裔白人,而占据俄罗斯富豪榜前列的犹太人过得也不安宁,有的正在被抄家,幸运一点的正忙着找后路; 在海湾地区,被阿拉伯民族,尤其是巴勒斯坦人视为眼中钉的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正在进行以暴易暴的“反恐”报复行动。  
期刊
雎鸠·苇莺·聒聒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是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句,是“六经”第一句。那么,作为爱情的象征——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说法有好多种:  就当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袭前辈,如高亨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诗经今注》),这些注“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贞的象征”之类,如同未注。至于“贞鸟”是什么?我看像凤凰一样,谁
期刊
《读书》九七年九期乐钢“跨越双重梗阻”一文中说,如果中国在吃的上面发展以得肥胖症、高血压等穷人眼中的富贵病为代价,那么“还是落后点儿好”。观点完全正确,但意犹未尽。  吃的标准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的标准问题。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共识就是现代化,但吃的现代化标准长期以来上上下下都认为不是土豆加牛肉就是牛奶加面包。原因很简单,标准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的。因此可以说,得富贵病是发展中国家绕不过的一个劫
期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殖民研究以政治及经济分析为主要课题。帝国主义的军事扩张、政治驾驭和经济掠夺,往往是政治论争和实践的主要关心对象。二十世纪,欧洲各殖民国家逐渐崩解,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澎湃,“反帝”和“反殖”两个政治口号,在亚非拉诸国建设运动的语境下,变成了无太多差别的同义辞。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两个词语也每每交替运用,彼此混淆不清。只是近年在文化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所谓“后殖民研究”的热潮,帝国主义
期刊
《这么早就回忆了》文中列举众多歌手,如高晓松、窦唯、骅梓等等,并将其归于六十年代出生群体。我问:歌曲的流行是否代表着民众对其的认可,完全的接受?或者说能否从中反映普遍的大众心理?我答:不能。  造歌工厂商业化有目共睹,歌曲流行关键乃是旋律易唱,其文字透露的信息退而其次(这不包括晚会歌曲),歌曲的内涵已被忽视了。君不见,满街传唱的歌曲,其跳跃的歌词(有一部分仍有语法不通之病),断续的意象,代表怎样的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刊有周质平先生的《走出国语的“孤岛”》一文。作者在评论目前台湾坚持排斥简化字,始终运用繁体字上,具有“自觉的坚持和顽抗,有一部分是来自情绪上的尊严:‘何以我必须从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文化上或道德上的‘正统感’:举世滔滔,唯有我岛上两千万人,为中华文化之继绝,做艰苦卓越的圣战。这种心理充分反映在把‘繁体字’叫做‘正体字’这一事实上。别小看了这一字之别,它的微言大义却是显而易
期刊
纪树立先生《两种文化间的彷徨》一文,能以如此生动、精炼的语言将近代以降的科学与人文的繁杂清晰梳理,给人以强烈印象,堪称佳作。但文中关于意识研究始于弗朗西斯·克雷克一九五三年参与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遗传密码而荣获诺贝尔奖的提法颇有不当。  弗朗西斯·克雷克,又译为克里克(见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大脑如何思惟》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其名英文是FrancisHarry   Comp
期刊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重读布罗代尔    一九九七年底的东南亚货币风潮,不仅肆虐于泰国、印尼等地,而且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波及南韩、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极有可能导致区内为期颇长的经济衰退。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使近年甚嚣尘上的“二十一世纪是亚太世纪”之说和垄断了近十年关于东亚经济“奇迹”的发展主义论述,受到了挑战。  近十年关于东亚发展的论述,基本上为三种学说所主导。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东亚经济之所以高速增长,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十一期《日本稿酬古今谈》(李长声文)谈及日本的版税制始自一八八六年,是采用“检印”:“检印,即著作权人在每本书上盖印,或者贴上盖了印的印纸,是对于出版的认可,出版社则按着检印数(相当于发行数量)付钱。”该文接下来写道:“据说检印是日本所独有的习惯,但现今已不用。”  说“检印”为日本所独有,可能绝对了点。我于三十多年前曾购得一本一九三三年三月第五版的《华盖集续编》,为丛书“鲁迅杂
期刊
读了《走出国语的“孤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后,我同意周质平先生“所有语文上的互通,其大方向是异中求同,而不是同中求异”;我尤其信服语文发展“约定俗成”的见解。  但语言文字趋同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单向道”的高速公路。即“大方向”中常常有些小现象,譬如我本家同胞哥哥由浅浅的一泓海峡同我阻隔四十多年,近得以转口通信,他每次信封上总把收寄信人的地名、人名写得一清二楚,可是我姓“叶”,他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