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糟酒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天数学考试又得了一个满分,难掩喜悦的我哼着小曲儿向家走去。
   刚进家门,“哇,好香!”一股淡淡的甜味夹杂着清新的酒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直奔厨房。“闺女,你喜欢的醪糟发好了。”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对我说。看着盆里那漂浮着的饱满的米粒,我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最懂我者非妈咪莫属也!妈妈用勺子舀了一大勺醪糟喂我。“哇!”软糯的米粒占满了我的口腔,一股浓郁的米酒香味儿充盈着我的鼻腔,而后蔓延至胸腔。我轻轻地闭上眼,享受着这份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好!
   醪糟本是南方的一种美食,可我这个北方女孩却对它情有独钟,这还得从那次偶遇说起。
   上完课外班的我与妈妈到一家四川小吃店用餐,店里隨赠了一份醪糟汤圆。沉在碗底的汤圆犹如乳白色的圆玉,汤里漂着似有似无的米粒,汤面上的红枸杞激活了我的味蕾。我舀起几颗汤圆放在嘴里,是那么细滑、香糯;再舀起汤汁,是那么淡雅、香甜。一勺、两勺……我吃得连一滴汤汁都没剩下。“这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呀!”意犹未尽的我不由自主地赞美道。“瞧把我闺女馋的,回头妈给你做。”妈妈笑着说。
   虽然平日里妈妈总会想方设法地为我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可醪糟是南方小吃,作为北方女子的妈妈会做吗?
   没想到,妈妈说干就干。她先是上网查询了一番醪糟的做法,并将步骤和注意事项认真做了记录。接着,从菜市场和网上分别买来糯米和酒曲。然后开始蒸糯米,给蒸熟的糯米浇凉水降温,再加入一定量的酒曲拌匀,最后盖上被子进行保温。为了我爱吃的醪糟,妈妈很是忙碌了一番。
   据说,南方人喜欢在每年的腊月做一坛醪糟,正月初一一早,一家人煮上一大锅醪糟汤圆,预示来年团团圆圆。于我而言,醪糟不仅为我家的新年增添了南方味儿,更象征着深情的母爱。
   此时,妈妈正把醪糟酒装瓶准备放到冰箱里冷藏,嘴馋的我又向妈妈要了一大勺醪糟,这才痛痛快快地去写作业了。也许,这就是仓颉所言的“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吧。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怀柔三中分校初一·4班,指导老师:池云)
  点评
   醪糟味醇,母爱情深,小作者用两大段文字来描写美味的醪糟,结合多种感官描写,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角度进行描写,选词恰当,比喻生动,读来让人口齿生津。
   习作在娓娓道来中刻画了一个温柔、贤惠、聪明,为孩子辛苦付出的母亲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醪糟酒的喜爱,更突出表现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令人回味。
其他文献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愈是学习,愈是觉得自己的贫乏”。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每每路过花店,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欣赏一番。   今天亦是如此。隔着橱窗,一盆不曾见过的白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带着疑惑进店,询问了老板,才知道那盆花竟然就是昙花。   它的外形打动了我,我决定买下它。古有“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的遗憾,今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我决定亲自看一次“昙花一现”。   等待花开的
期刊
唐朝诗人韩愈曾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所谓“文从字顺”,指的是文章表述清楚,行文自然妥帖,不矫揉造作。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需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要求再高一点,就是用词贴切、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务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字要通顺   首先要做到文字通顺,这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对词语的排序正误的
期刊
翻开手中的课本,我们经常会看到介绍类、描述类的文章。它们有的是描写自然景象的,像刮风、下雨、四季变化;有的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像故宫、长城、平遥古城等,这类文章统称为写景文章。也有一些描写事物的文章,如动物、植物……这类文章则统称为状物文章。  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都离不开描写。通过描写,我们勾勒出来的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那么,写作这类型作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绘 
期刊
我们见多了对母爱的感激涕零,却鲜有把眼光投向母亲的本领的。十月怀胎恩,一生养育情。母亲的能耐,让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头顶被爱的光环,增长着生命的勇气。   寂寞天地,母亲用她的伟大成了我们专属的英雄;漫长人生,母亲用她的能耐给了我们永远的祝福。   无所不能的母亲啊,是我们永生不能忘怀的人。  【美文一】  感谢你,寂寞天地中成为我的大英雄   好可惜,每个人笔下的妈妈都只做过两件事。   一是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的头发是黑色的,松松软软地贴在她的脖颈后,不长,刚好到她碎花衬衫的领子上方。有时,头发笨拙地摆动,偶尔会露出里面灰色的短发。有时,低下头,也会掉出几根被黑色头发遮住的黄色、白色头发,但我总不以为然。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走进外婆家,猝不及防看见她在染发。听到动静,她笨拙地扭头看我。从那浅褐色的眼瞳中,我看见了自己模糊的身影,一时神情恍惚。她又扭过头去,戴上手套,挤出黑色的染发剂
期刊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多读书,多观察。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位老师的话,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且十分赞同。但是,“厚积才能薄发”的用法真的对吗?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误用,也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活用,一时争执不下。   实际上,“厚积薄发”语出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张琥是苏轼的好友,在张琥即将赶赴京城时,苏轼写下了这篇文章,用种庄稼打比方,谈做学问的
期刊
【图片展示】   仔细观察左图,以“粥中情味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一个题目拿到手,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是否限定了写作的体裁和人称。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粥中情味长”这样的作文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
期刊
书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载体,是在“快餐时代”里充满人情味的沟通方式。直到如今,我们依然需要书信这种古老而又极富情意的交流方式。  【左读名家经典】  致儿子的信  儿子: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做准备;这
期刊
文题亮相   请以“那一次,我真   ______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所谓半命题,就是命题人只出一半的题目,另一半由作者来补上。补什么?一般是补充你最熟悉的内容,最有趣的内容,最有教益的内容。如生
期刊
【课文导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