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 将“悬疑”进行到底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以后,整理那多创作大事记时, 2009年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春节,那多完成了一部名叫《甲骨碎》的悬疑小说。这一部小说在老牌文学杂志《收获》专号“春夏卷”全文刊载后,于当年5月出版了单行本。
  10月份,在《萌芽》杂志连载14个月后,那多的另一部作品《清明幻河图》,也出版了单行本。
  《甲骨碎》让那多获得相当高的评价。著名文化经理人路金波在评价《甲骨碎》时说,“《甲骨碎》是那多写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作品。以讲故事的能力,那多是原创悬疑第一人。”
  
  写作是慢慢被承认的
  
  那多(本名赵延)成长于文学世家。父亲赵长天是中国作协委员、《萌芽》杂志的主编,“新概念”作文竞赛的策划人之一。可是,那多从来不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一名作家。
  初中时,那多的成绩并不好,虽然作文是他所有功课中最好的,但那种“好”,还不足以达到让他觉得自己有写作上的天分。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一所海关中专就读。中专学校轻松的学习环境,把他从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功课排名靠前,自信心增加,于是那多在学校里组了一个社团——文学社,初衷并不是为了写作,只是觉得自己能做点什么。文学社像模像样地成立了,应该再做一些跟文学有更多关系的事情吧,就这样,那多开始写作,他的豆腐块文章开始散见于报纸、杂志。
  毕业后,那多理所当然地成为上海海关的公务员。程序化的工作与那多喜欢自由、想象的性格格格不入,工作之余,他写小说“玩”。没想过会有出版的可能,只是把自己写好的故事放到网上,却不想收到了读者的热烈反馈。正是这些热心读者的鼓励给了那多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可能有能力写更好的小说。
  随着对自己文字能力有更多的信心,那多对于生活也有更多选择的可能,他辞掉了那份 “非常无聊”的公务员工作,成了“无冕之王”。
  刚刚成为记者的某一个秋日午后,走在淮海路上,那多心想:如果现在仍在海关工作,这个时候就不可能这样晒着太阳,慢慢地走着。他享受着当记者的自由。
  可是渐渐地,他期望能有更多的自由。他是一个喜欢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人。
  当小说被不断地出版,当被更多的读者承认,当那多靠稿费获得的收入远远超过做记者的工资收入时,对于生活他也有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那多说他不是“把自己逼上梁山”那种人,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时,轻易不会转身离开,只有在未来有一半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他才会把现在毅然放手。当他看到自己成为职业小说家的可能,便毫无顾虑地放弃了记者的工作。
  从在网上扔出“写着玩”的小说开始,那多的人生便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线上”的鼓励,让那多敢于向“线下”的杂志投稿;当记者期间在《萌芽》上写连载,那多得到来自杂志社以及读者更多的鼓励;不止一家出版商抢着出版他的作品,让那多得到更多肯定和自信。正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被鼓励、被承认,赵延最终成为“悬疑小说”作家那多。
  
  建构巫术和神秘力量存在的世界
  
  2010年1月寒冬的某一天,那多如往常一样,在早上十点多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他习惯在中午时分,在附近找一家咖啡馆吃早午饭,然后开始写作。虽然现在是全职写作,但他的生活过得还是相当规律。这天,他点了一份炸猪排套餐和一杯炭烧咖啡,继续《清明幻河图》续集的创作。
  完成于2008年初的《清明幻河图》,是那多的一次尝试,他企图融合“那多三国事件薄”轻松搞笑风格以及“那多灵异手记”悬疑题材结合。当初构思这部小说时,那多思考,有没有可能在小说里,用一些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的诠释。他期望在小说里建构一个跟现实世界有一些关联的未知世界。英国人类学者J·G·弗雷泽所创作的《金枝》恰在这时给了他灵感。于是,巫术成为贯穿小说的关键词,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字谜、古玩、字画融入故事中,妇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也成为其中一种巫术的对象。
  写作之余,那多偶尔也看电视剧。比如美剧《绝望的主妇》和《英雄》。剧集每一集开头或结尾的一段旁白,让那多觉得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表达方式,于是,他巧妙地在《清明幻河图》里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在小说每一章的开篇,那多引用《金枝》里的一个巫术传统,并书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这段话跟章节的内容有一点联系但并不直接,更多的是为了烘托整部小说的气氛,以及补充小说里的世界。那多担心小说里搞笑的风格会让作品变得有些“轻”,冀望借由一段严肃的内容压一下搞笑的“轻”,让小说的“轻”与“重”有更好的结合。
  《甲骨碎》则是那多“诅咒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为《百年诅咒》)。以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回忆》为引子,讲述1911年开始的,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主持,萨尔瓦多·达利、斯蒂芬·茨威格与探险家斯文·赫定协助的“神秘内心力量实验”至今仍在继续,并在中国当下展开分支,魔力无穷的巫师头盖骨成为新的膜拜。这部小说里,同样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甲骨考古发现、甲骨文、商代巫术传统……真实上海的教堂、街道、博物馆、历史学家,国际化的人物斯文·赫定、斯坦因、茨威格……好像这个虚构的悬疑故事真的在上海上演一般。
  巫术,神秘力量。
  那多建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但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存在吗?那多不知道,但他内心中更愿意相信确实有这样一个世界,充满着未知的一切,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把关于这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写出来。“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那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对不对?”那多说。
  也许那多钟情于悬疑小说创作,是他把“在小说里建构另一个世界”化为一种期待——期待世界还有很多神秘的可能。这种期待同时也是那多对现有的科学体系的思考:科学本身就是不断地在纠正的过程,100多年前许多科学的解释与当今的大不相同,如今的世界上,还存在许多无法被现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人类对于现在居住的世界还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
  《清明幻河图》和《甲骨碎》里,那多抛出一个巨大的疑惑,可是到故事完结时疑惑并没有确切地解决。他留下了一个扣子,期望读者用想象力赋予它更多的可能,他也期望给自己更多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因为他将会为这样的世界写下一种可能。
  
  《甲骨碎》是未来创作风格的雏形
  
  虽然出身于文学世家,可从小那多最喜欢读的不是纯文学作品而是通俗小说,比如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就连世界名著,他也只爱《三国演义》、《三个火枪手》……初中时,那多迷上了倪匡。由于倪匡的作品在大陆没有出版,他央求父亲通过各种方法找到倪匡的作品,读完之后心里却从此留下深深的遗憾——为什么除了倪匡之后没有人再写这种类型的小说?许多年后,那多尝试灵异小说创作,或许就是为了了却年少时候心中的那个遗憾。
  台湾的出版社引进“那多手记”系列时,那多被定位为“倪匡接班人”。没有哪个作家会喜欢成为别人的第二,可是那多不在意。他承认自己“手记系列”的写作确实受到倪匡的影响。他觉得在这个时代被标签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港台出版自己的作品,要让那里的读者熟悉他,这样的标签“很正常”,而且他并没有被这样称呼所影响。
   “那多手记系列”至今已出版十几本累积销售达100多万册,那多却早已不满足这样的写作模式,他觉得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那多手记”的写作模式都相对简单,所以他尝试新的写作体例,创作《清明幻河图》、《甲骨碎》。不过《清明幻河图》是那多的一种尝试,并不会代表他未来写作的风格。相反地,通过《甲骨碎》的写作,那多已经找到未来创作之路,他将会沿着“甲骨碎”的泛文化知识悬疑之路走下去,将“悬疑”进行到底。
  
  2010年1月寒冬中的上海,那多仍在熟悉的咖啡香中描摹着他钟爱的那个悬疑世界,那里已经细节备至,栩栩如生。当然,他也时刻准备着,开始下一部小说——“诅咒系列”第三部的创作。
其他文献
位于伦敦的希斯罗国际机场突发奇想,要邀请作家驻站一周,在现场写作。这个人选,除了艾伦·狄波顿,不作第二人想。  依据希斯罗机场的构想,作家坐在出境大厅特别座位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写作。这场景或许让我们想到推理小说家西孟农。据说,西孟农曾应一家报馆之邀,住进一家玻璃屋一个礼拜,奋笔疾书,让巴黎人见识他一周写出一本小说的才分。但创作主题似乎和玻璃屋这个地点没什么关联,就如我们常见的驻市驻校作家,期满发表
期刊
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作者:白碧波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 年5月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典型区域,世居的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傣、蒙古、苗、拉祜族等26个民族,有26种语言。在多民族的相依共存中,语言接触已成为一种常态行为,必然对交际中的不同语言产生影响,促成了语言的结构演变和功能转化,进而分化为“强势语言”、“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 
期刊
在大陆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各类书展,依照展期先后、受到大家瞩目的书展有北京冬季订货会、全国书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两岸图书交易会。出版社联合体所推出的书展有: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美联体(美术出版社联合订货书展),地方上的书展则以大都市为主。从书展名称上很容易辨识到这些书展以提供销售商订货而非面向直接的读者为主,即使上面所述的全国性重点书展现在已经逐渐开放给民众,但仍与读者、市场的直接接触有一段距
期刊
电子书时代因为没有门槛,所以出版的数量才会如此惊人。而“品管”呢?将会由新的评论系统来完成,类似米其林评鉴在餐饮业的角色,图书业的评鉴系统也会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不必等到电子书时代到来,此刻我们置身的纸书时代,图书的评鉴、推荐就已经是整个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我几乎无法想象没有评鉴、推荐的图书产业。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的台湾也有评鉴、推荐系统吗?你说美国我还同意,你说台湾?……  表面上看,
期刊
这是本土学者许宝强、罗永生及马国明合编的文集,书中有编者及其文化知识分子撰写的文章,文章的论述方向可从三位编者的学术志趣反映出来,既透视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富悬殊问题(许宝强),亦思考殖民地文化逻辑(罗永生),并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对普罗大众的影响(马国明)。书中讨论的题目虽五花八门,但亦切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即经济衰退对香港普罗大众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近年来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的金融海
期刊
未见赵瑜,先读其书。从文字中认识一位作家,大约是最为妥帖的方法。  世间写鲁迅的书汗牛充栋,大家写文豪鲁迅、斗士鲁迅、勇者鲁迅,而赵瑜偏偏在《小闲事》里,写恋爱的鲁迅。赵瑜耐心地研究鲁迅和许广平的书信集,在《两地书》的缝隙里,他看到的鲁迅性情十足,横眉而不冷视,有隐秘和艰难,有爱上之后的义无反顾,有琐细的温暖。书里是闲闲的笔调,淡淡的幽默,有人读后评论说,“著者可能是太爱恋爱中的先生了,书中的文字
期刊
港台文学风靡大陆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大陆中产阶级的兴起。大陆的文化环境与台湾80年代时期颇为相似,中产阶级,尤其是中产阶级中的文化青年正在不断兴起。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既不低俗,又不会过于文艺;他们讲究阅读品味,但不喜欢陷入沉重的反思;他们喜欢时尚的故事,极致的爱情以及美好的事物,却刻意回避文本背后的太多寓意。    三月,传统上的销售淡季。  然而,今年三月的大陆图书市场,却并不平静。  
期刊
出书的坚持:简单的我  D:听说你即将在远流出书?  梁:是的,一月。  D:那台北国际书展你过去吗?  梁:家辉你去吗?  马:2010年我要在麦田出“马家辉作品集”,王德威先生写了一篇序,不过会先出两本。  梁:其实我不太习惯在台湾出书。台湾的作者简介写得夸张。你知道我在大陆的作者简介是很简单的,就是陈述事实,出过什么书、在做什么、多少年出生就完事了;但台湾也许就要写什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
期刊
“请放慢翻动书页的速度,  以闲适的姿势;  请忽略纷扰耽溺情节曲折,  以舒缓的心情;  请随光影挪移吟唱诗歌,  以甜美的温度;  张狂的阅读氛围,佐以谈笑书声——”  还记得33年前,位于罗斯福路台湾大学对面的巷子里面的书林书店,空间略显狭小,恰到好处的书架,整齐地陈放着各种书籍,吸引着许多读者长时间逗留。小店曾是许多文艺青年交换禁忌文化信息的私密基地,现已是文化界名人的舒国治、杨泽、廖咸浩
期刊
桐华。读起来有点像童话。“她”说,喜欢这样的巧合。  我用搜索引擎找“她”的资料,想了解这位第一部小说就被称为“穿越小说标志性作品”的作家“庐山真面目”,可是就连她的本名、籍贯,这样一些基本资料都没有发现。这真是一位神秘的作家啊,我心想。  隔着11个小时的时差,我和在纽约的“她”进行越洋访问,一个在早上,一个在晚上,有点桐华小说里时光穿越的感觉。    小女孩时代的秘密世界    我以为“她”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