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现当代的小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感恩意识普遍缺乏,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引导,会对今后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作为重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感恩活动,通过实际的行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396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感恩的国家,可是我们发现现当代的孩子,尤其是處在人生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感恩意识却非常淡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关心和奉献精神。因此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培养人的品德为主的优势,在国家正确理论指导下,树立德育为先,以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一、我国现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因素有:
(一)家庭感恩教育意识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要远远大于学校。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儿童时期正是人的品格、情感、性格形成的基础时期和重要时期。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分疼爱孩子、呵护孩子,尽父母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忘记了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感恩,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知感恩为何物;还有很多的父母总是替孩子“操碎了心”,很多孩子本应该去做的事情,父母都以学业为重替孩子包办了,可他们却不知这种包办式教育也让孩子逐渐失去了感恩的意识和能力。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及风气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他们对许多人和事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等等,会对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阻碍和反向作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影响非常大。
(三)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是众人皆知的真理,虽然现在国家一再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将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才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阵地。可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还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重视智力教育,虽然有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是包含范围广,不够具有针对性,所以感恩意识教育的落实也是“蜻蜓点水”。
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
如何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面做:
(一)利用慈善课程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生课程中虽然各学科或多或少的渗透着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但缺乏系统性,《慈善读本》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程体系中,就是对国家和地方对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把慈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程,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慈善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青少年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培养小学生爱和感恩的意识。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二)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能仅靠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体验式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理论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在充分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感恩的行为和能力,让学生不仅想感恩,并且会感恩。
(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提升学生感恩意识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在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之时,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参与和完成,更多的活动都是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协助之下完成的,这就要求家长不能置身事外,家长和学生在一起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逐渐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变化,家长和学生彼此增进了感情,进而一起去认知社会,一起去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小见大,从点带面,将这种感恩意识推及更多更广的领域和群体。这样就会将校内和校外,学校和社会、家庭和社会多方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响应时代号召,做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更要落实好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任务,充分利用好学校及慈善教育课堂主阵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的教育优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为学生健康品德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林,钟启泉,中国社会出版社《慈善读本(小学版)》
[2]刘盼,《考试周刊》2017年 第50期 《慈善文化在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中的研究》
[3]吴林辉.谈在农村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感悟[J].课程教育研究,2018(9).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5]《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396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感恩的国家,可是我们发现现当代的孩子,尤其是處在人生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感恩意识却非常淡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关心和奉献精神。因此让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培养人的品德为主的优势,在国家正确理论指导下,树立德育为先,以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一、我国现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因素有:
(一)家庭感恩教育意识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要远远大于学校。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儿童时期正是人的品格、情感、性格形成的基础时期和重要时期。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分疼爱孩子、呵护孩子,尽父母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忘记了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感恩,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知感恩为何物;还有很多的父母总是替孩子“操碎了心”,很多孩子本应该去做的事情,父母都以学业为重替孩子包办了,可他们却不知这种包办式教育也让孩子逐渐失去了感恩的意识和能力。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及风气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他们对许多人和事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等等,会对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阻碍和反向作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影响非常大。
(三)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是众人皆知的真理,虽然现在国家一再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将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才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阵地。可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还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重视智力教育,虽然有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是包含范围广,不够具有针对性,所以感恩意识教育的落实也是“蜻蜓点水”。
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
如何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面做:
(一)利用慈善课程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生课程中虽然各学科或多或少的渗透着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但缺乏系统性,《慈善读本》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程体系中,就是对国家和地方对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把慈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程,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慈善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青少年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培养小学生爱和感恩的意识。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二)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能仅靠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体验式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将理论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在充分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感恩的行为和能力,让学生不仅想感恩,并且会感恩。
(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提升学生感恩意识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在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之时,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参与和完成,更多的活动都是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协助之下完成的,这就要求家长不能置身事外,家长和学生在一起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逐渐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变化,家长和学生彼此增进了感情,进而一起去认知社会,一起去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小见大,从点带面,将这种感恩意识推及更多更广的领域和群体。这样就会将校内和校外,学校和社会、家庭和社会多方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响应时代号召,做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更要落实好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任务,充分利用好学校及慈善教育课堂主阵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的教育优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为学生健康品德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林,钟启泉,中国社会出版社《慈善读本(小学版)》
[2]刘盼,《考试周刊》2017年 第50期 《慈善文化在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中的研究》
[3]吴林辉.谈在农村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感悟[J].课程教育研究,2018(9).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5]《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