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更大的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资源,运用有效的策略指导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整合资源;有效教学;解决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大量复杂的教学资源中,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攫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是数学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合理选“材”,因“材”施教,有效利用、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对教学资源利用观念缺乏应有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多数学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资源整合,学会利用资源,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掌握科学的整改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照搬照抄、死搬硬套各类资源,要认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本地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差异,使教学资源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
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形形色色的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素材、课件,课后做好整理和总结,优化已有的资源,为下一次资源的利用做好充分的储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在教学中,可以把本来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故事、游戏、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之中;可以以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的教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可以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形成更大的内部动力等。另外,要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及心理安全感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由画圆引入,学生画圆十次以上,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并深刻领会圆的相关知识。第一次画圆,要求画三个圆,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小一点,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小得多,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大得多。开始时,有的学生画的是圆,有的学生画的就不是圆,老师就请画得圆的学生讲一讲画圆的体会,再重新画圆,然后小组交流画圆的心得。学生在比较画圆的方法中知道:圆规的两脚之间的长度决定画圆的大小,而且这个长度不能变。通过十几次的画圆后,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再想一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例如,在進行应用题练习课的教学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或以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或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又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公式推导”时,按惯例先给出方格图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做准备,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操作参与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自我领悟。步骤如下: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的纸,让学生按要求剪下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启发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你拼成的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发现了什么?经过这一启发,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有的学生则说,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获得了真知。只有这样不失时动机地进行渗透指导,才能使学生领悟得深,领悟到掌握方法的必要性,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引导,有效让学生“悟”出新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铺垫,有利于学生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教学分数工程应用题时,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工程应用题知识做铺垫,先给出“修一段600米的路,由甲工程队独做需要10天,乙工程队独做需要15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让学生解答出答案为6天后,接着顺思路把工作总量改为1100米,让学生继续作答仍得6天。在学生感到惊奇之时,再提供其他数据让学生作为总量计算,从结果都是6天这一事实悟出,两队合修的天数都是6天。此时因势利导提问学生:“那么这些表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能否不要呢?”(把上面的题目改为:“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独做需要10天,由乙工程队独做需要15天,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抓住关键设问:“现在工作总量没有具体数量了,大家能不能求出两队合作所需的天数?”同时诱发学生把全工程看作单位“1”,让学生继续探索,尝试列式解答,接着借幻灯片边演示线段图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
然后与准备题进行寻同辨异比较,在“寻同”时使学生理解两题数量关系相同。解题规律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在“辨异”中认识题目的特征,工作总量不给出具体数量而看作整体“1”。
通过以上准备,在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使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并逐步领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ZC2014Q01)研究成果]
关键词:整合资源;有效教学;解决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大量复杂的教学资源中,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攫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是数学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合理选“材”,因“材”施教,有效利用、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对教学资源利用观念缺乏应有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多数学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资源整合,学会利用资源,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掌握科学的整改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照搬照抄、死搬硬套各类资源,要认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本地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差异,使教学资源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出来。
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形形色色的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素材、课件,课后做好整理和总结,优化已有的资源,为下一次资源的利用做好充分的储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在教学中,可以把本来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故事、游戏、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之中;可以以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的教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可以适当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具有挑战性,形成更大的内部动力等。另外,要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及心理安全感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由画圆引入,学生画圆十次以上,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并深刻领会圆的相关知识。第一次画圆,要求画三个圆,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小一点,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小得多,一个画得比老师的大得多。开始时,有的学生画的是圆,有的学生画的就不是圆,老师就请画得圆的学生讲一讲画圆的体会,再重新画圆,然后小组交流画圆的心得。学生在比较画圆的方法中知道:圆规的两脚之间的长度决定画圆的大小,而且这个长度不能变。通过十几次的画圆后,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再想一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例如,在進行应用题练习课的教学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或以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或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又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公式推导”时,按惯例先给出方格图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做准备,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操作参与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自我领悟。步骤如下: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正)方形的纸,让学生按要求剪下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启发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你拼成的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发现了什么?经过这一启发,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有的学生则说,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获得了真知。只有这样不失时动机地进行渗透指导,才能使学生领悟得深,领悟到掌握方法的必要性,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引导,有效让学生“悟”出新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铺垫,有利于学生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教学分数工程应用题时,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工程应用题知识做铺垫,先给出“修一段600米的路,由甲工程队独做需要10天,乙工程队独做需要15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让学生解答出答案为6天后,接着顺思路把工作总量改为1100米,让学生继续作答仍得6天。在学生感到惊奇之时,再提供其他数据让学生作为总量计算,从结果都是6天这一事实悟出,两队合修的天数都是6天。此时因势利导提问学生:“那么这些表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能否不要呢?”(把上面的题目改为:“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独做需要10天,由乙工程队独做需要15天,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抓住关键设问:“现在工作总量没有具体数量了,大家能不能求出两队合作所需的天数?”同时诱发学生把全工程看作单位“1”,让学生继续探索,尝试列式解答,接着借幻灯片边演示线段图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
然后与准备题进行寻同辨异比较,在“寻同”时使学生理解两题数量关系相同。解题规律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在“辨异”中认识题目的特征,工作总量不给出具体数量而看作整体“1”。
通过以上准备,在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使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并逐步领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ZC2014Q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