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鱼类学教学实践,从完善多媒体课件、注重讲授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及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前检查五个方面,探讨了鱼类学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关键词]鱼类学 教学技巧 实践教学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水生生物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内容涉及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等相关内容。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有所选择与侧重。我院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由于理论学时所限及专业海淡水并重的要求,鱼类学主要讲授鱼类形态学及鱼类分类学两部分内容。鱼类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琐碎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地植入学生脑海中,让其真正掌握,这是我作为一个鱼类学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有几点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一、完善多媒体课件,改变以往课堂模式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现在的鱼类学课件,多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的形式。但由于鱼类种类众多,形态各异,知识点琐碎,学生上课开始的前20分钟精力较充沛,又被图片吸引,能认真听课。但之后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单纯文字加图片吸引不了其注意力,所以现在的鱼类学课件应进一步完善,文字表述部分通过教师的娓娓讲述传达给学生,而在课件中进行缩减,同时扩充大量真实的照片,增加声音、动画的比例,做到图、文、声、动画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二)改变以往课堂模式,减少鱼类学教材的弊端
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的一种模式。学生由于忙于记录,很少思考,课堂上基本处于一种紧张的机械记忆中,对知识也是囫囵吞枣。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人的模式是教师将整理好的图文并茂的讲稿发给大家,让大家在课堂专心听讲,跟老师思路走,多动脑筋,拓宽思路,随时提问,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什么”,还要学生知道“什么为什么”,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现在的鱼类学教材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资料过老,为上世纪80或90年代资料,缺乏最新的资料、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二是教材或是侧重海水鱼类、或是侧重淡水鱼类,难以满足现在水产养殖专业海淡水并重的要求;三是书中插图均为画图,与实物有所差别,特别是颜色、动态。教师精心编排讲稿,综合各教材知识、优点,海淡水并重,随时更新内容,插入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对知识进行有机的归纳总结,图文并茂,方便记忆,可以大大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注重讲授技巧,改变以往授课方法
改变以往教师在上面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变一般讲授为讲故事的形式。鱼类学是一门具有很多琐碎知识的学科,从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鱼类外部形态特征,到内部构造中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特点、功能,从各自不同的分类特征到分类地位。很多同学学到最后觉得该记的内容太多、太杂,根本记不住或记混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鱼类学的讲授要讲究技巧。
将鱼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联系,让学生觉得不是在死记硬背鱼的特征,而是在听鱼的生存故事。比如讲授鱼类口的类型时,七鳃鳗的口无上下颌,呈漏斗状吸盘,具有角质的上下板齿。如果这样讲,学生无形象记忆,也不容易记住。而本人给学生讲七鳃鳗的生存,讲它如何潜伏,如何在其他鱼经过它身边时一跃而起,如何用漏斗状的口吸在寄主身上,如何发挥其角质齿的功能,锉破寄主皮肤,吸食其血肉。如果再配以动画或录像,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形象的记住了知识。在讲授鲨鱼口新月形,在头部腹面时,配以大白鲨跃起捕食,露出腹面的大口,锋利的牙齿,一口咬断猎物的画面,会使学生记忆深刻。这样,通过讲鱼类生存故事的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下,将知识植入学生脑海。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2]。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被逼着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绝对事倍功半,而自己非常想做的事,即使别人阻挠,也会想方设法完成。就如孩子们玩电脑游戏,根本不用家长教,都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就会上课心不在焉、嗜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鱼类学的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一是将知识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自己寻求答案。比如成语“缘木求鱼”,在树上能不能找到鱼、比如鱼睡觉吗、鱼为什么“死不瞑目”、鱼会飞吗、鱼会叫吗、鱼会发光吗、鱼会发电吗等等。让学生课下自己先寻求答案,再结合课堂内容讲解。二是通过如上所述的讲述奇妙的鱼类故事,如飞鱼从海洋向天空的延伸、大麻哈魚回到出生地繁殖的执着、海马由爸爸腹内生出的奇特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结合现实、结合专业,联系热点问题讲述鱼类学的重要性,引起其重视,自主学习。比如从“鸡鸭鱼肉”,讲述鱼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从中国渔民越界捕鱼,介绍目前我国海洋污染、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事实;从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及遇到的各种问题,介绍鱼类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部分理论内容与实验相结合
鱼类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其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现在的课程设置,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而且由于实验课不排课,由各老师与实验室自行安排进行,这就造成理论课上,老师在上面讲鱼类的什么是什么样的,如何如何,虽然课件有图片支持,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讲授鱼类的颊部、颐部、下颌联合、峡部、喉部、胸部、腹部等,如讲授骨骼系统,其脑颅有哪些骨片、咽颅有哪些骨片、哪是鳃盖骨系、哪是韦伯氏器、其肩带组成等。其实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把理论和实验结合在一起上,老师在实验室在实物标本上讲授,学生边听老师讲授、边看实物,边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动手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所以本人觉得鱼类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在讲授鱼类分类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在实验室,对着实物讲解各种鱼类的分类特征、分类地位,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掌握,将理论内容与实验相结合。无需细分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将教、学、动手操作完美融合。
五、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堂检查。
鱼类学课程内容琐碎,知识点繁多,对其真正的掌握不能仅靠3~5天的复习时间,要日积月累,所以鱼类学的教学要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前检查。
(一)加强课后作业
理论课作业。一是设涉及教学内容的各色有趣问题,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在查找答案过程中一方面激发其学习鱼类学的兴趣;一方面开拓其视野,增加其知识面;同时由于是自己寻求答案,属自主学习,其印象往往深刻,可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二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整理、复习。课堂讲授内容往往较多,学生难以做到当堂全部掌握,但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当堂理解,然后课后通过对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复习,从而记住。
实验课作业,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实践后,课后进一步归纳总结,作图,强化记忆。如鱼类消化、呼吸系统解剖实验,作业一方面画出鱼类消化呼吸系统简图,标明各器官名称;另一方面总结归纳草食性鱼类(鮻鱼)、杂食性鱼类(鲤鱼)、肉食性鱼类(乌鳢)消化呼吸系统的异同。如分类学实验,每次课后让同学们画出所观察的各经济或常见鱼类简图,并写出其分类特征、分类地位。学生通过课后作图、总结归纳各鱼类主要特征,再一次加深了课上观察鱼类的形象,明确了其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对记忆繁琐的鱼类特征很有帮助。
(二)加强课堂检查
一是课前检查。在上课开始,以提问方式复习上次课教学重点,督促同学课后复习及日常记忆。二是课堂随机提问检查。在讲新课过程中,针对上次课提出的针对这次所讲内容的趣味问题,随机提问学生,让他将答案讲给大家。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课后作业的检查,另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同时讲课的同学对所讲问题往往印象深刻。三是实验课结束前的及时检查。特别是鱼类分类学实验,利用实验课结束前的15min左右时间,随机抽查同学,让其指认某鱼,并讲解其主要分类特征及分类地位。通过这种及时检查,督促大家上课认真,真正掌握课堂内容。
以上是本人多年教授鱼类学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当然鱼类课程教授的好坏还与教师的水平、实验室条件特别是各类标本的情况、实验实习经费的投入、课程的设置等许多因素有关,这不仅仅涉及教师个人。相信只要你用心,事情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唐文乔,龚小玲,鲍宝龙,等.鱼类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2:99~100.
[2]徐国成,阎斌伦,腾亚娟.《鱼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8:90.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河北昌黎)
[关键词]鱼类学 教学技巧 实践教学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水生生物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内容涉及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等相关内容。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有所选择与侧重。我院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由于理论学时所限及专业海淡水并重的要求,鱼类学主要讲授鱼类形态学及鱼类分类学两部分内容。鱼类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琐碎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地植入学生脑海中,让其真正掌握,这是我作为一个鱼类学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有几点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一、完善多媒体课件,改变以往课堂模式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现在的鱼类学课件,多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的形式。但由于鱼类种类众多,形态各异,知识点琐碎,学生上课开始的前20分钟精力较充沛,又被图片吸引,能认真听课。但之后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单纯文字加图片吸引不了其注意力,所以现在的鱼类学课件应进一步完善,文字表述部分通过教师的娓娓讲述传达给学生,而在课件中进行缩减,同时扩充大量真实的照片,增加声音、动画的比例,做到图、文、声、动画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二)改变以往课堂模式,减少鱼类学教材的弊端
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的一种模式。学生由于忙于记录,很少思考,课堂上基本处于一种紧张的机械记忆中,对知识也是囫囵吞枣。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人的模式是教师将整理好的图文并茂的讲稿发给大家,让大家在课堂专心听讲,跟老师思路走,多动脑筋,拓宽思路,随时提问,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什么”,还要学生知道“什么为什么”,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现在的鱼类学教材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资料过老,为上世纪80或90年代资料,缺乏最新的资料、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二是教材或是侧重海水鱼类、或是侧重淡水鱼类,难以满足现在水产养殖专业海淡水并重的要求;三是书中插图均为画图,与实物有所差别,特别是颜色、动态。教师精心编排讲稿,综合各教材知识、优点,海淡水并重,随时更新内容,插入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对知识进行有机的归纳总结,图文并茂,方便记忆,可以大大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注重讲授技巧,改变以往授课方法
改变以往教师在上面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变一般讲授为讲故事的形式。鱼类学是一门具有很多琐碎知识的学科,从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鱼类外部形态特征,到内部构造中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特点、功能,从各自不同的分类特征到分类地位。很多同学学到最后觉得该记的内容太多、太杂,根本记不住或记混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鱼类学的讲授要讲究技巧。
将鱼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联系,让学生觉得不是在死记硬背鱼的特征,而是在听鱼的生存故事。比如讲授鱼类口的类型时,七鳃鳗的口无上下颌,呈漏斗状吸盘,具有角质的上下板齿。如果这样讲,学生无形象记忆,也不容易记住。而本人给学生讲七鳃鳗的生存,讲它如何潜伏,如何在其他鱼经过它身边时一跃而起,如何用漏斗状的口吸在寄主身上,如何发挥其角质齿的功能,锉破寄主皮肤,吸食其血肉。如果再配以动画或录像,学生在听故事、看动画的同时,形象的记住了知识。在讲授鲨鱼口新月形,在头部腹面时,配以大白鲨跃起捕食,露出腹面的大口,锋利的牙齿,一口咬断猎物的画面,会使学生记忆深刻。这样,通过讲鱼类生存故事的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下,将知识植入学生脑海。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2]。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被逼着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绝对事倍功半,而自己非常想做的事,即使别人阻挠,也会想方设法完成。就如孩子们玩电脑游戏,根本不用家长教,都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兴趣,就会上课心不在焉、嗜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鱼类学的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一是将知识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自己寻求答案。比如成语“缘木求鱼”,在树上能不能找到鱼、比如鱼睡觉吗、鱼为什么“死不瞑目”、鱼会飞吗、鱼会叫吗、鱼会发光吗、鱼会发电吗等等。让学生课下自己先寻求答案,再结合课堂内容讲解。二是通过如上所述的讲述奇妙的鱼类故事,如飞鱼从海洋向天空的延伸、大麻哈魚回到出生地繁殖的执着、海马由爸爸腹内生出的奇特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结合现实、结合专业,联系热点问题讲述鱼类学的重要性,引起其重视,自主学习。比如从“鸡鸭鱼肉”,讲述鱼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从中国渔民越界捕鱼,介绍目前我国海洋污染、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事实;从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及遇到的各种问题,介绍鱼类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部分理论内容与实验相结合
鱼类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其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现在的课程设置,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而且由于实验课不排课,由各老师与实验室自行安排进行,这就造成理论课上,老师在上面讲鱼类的什么是什么样的,如何如何,虽然课件有图片支持,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讲授鱼类的颊部、颐部、下颌联合、峡部、喉部、胸部、腹部等,如讲授骨骼系统,其脑颅有哪些骨片、咽颅有哪些骨片、哪是鳃盖骨系、哪是韦伯氏器、其肩带组成等。其实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把理论和实验结合在一起上,老师在实验室在实物标本上讲授,学生边听老师讲授、边看实物,边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动手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所以本人觉得鱼类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在讲授鱼类分类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在实验室,对着实物讲解各种鱼类的分类特征、分类地位,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掌握,将理论内容与实验相结合。无需细分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将教、学、动手操作完美融合。
五、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堂检查。
鱼类学课程内容琐碎,知识点繁多,对其真正的掌握不能仅靠3~5天的复习时间,要日积月累,所以鱼类学的教学要加强课后作业与课前检查。
(一)加强课后作业
理论课作业。一是设涉及教学内容的各色有趣问题,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在查找答案过程中一方面激发其学习鱼类学的兴趣;一方面开拓其视野,增加其知识面;同时由于是自己寻求答案,属自主学习,其印象往往深刻,可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二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整理、复习。课堂讲授内容往往较多,学生难以做到当堂全部掌握,但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当堂理解,然后课后通过对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复习,从而记住。
实验课作业,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实践后,课后进一步归纳总结,作图,强化记忆。如鱼类消化、呼吸系统解剖实验,作业一方面画出鱼类消化呼吸系统简图,标明各器官名称;另一方面总结归纳草食性鱼类(鮻鱼)、杂食性鱼类(鲤鱼)、肉食性鱼类(乌鳢)消化呼吸系统的异同。如分类学实验,每次课后让同学们画出所观察的各经济或常见鱼类简图,并写出其分类特征、分类地位。学生通过课后作图、总结归纳各鱼类主要特征,再一次加深了课上观察鱼类的形象,明确了其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对记忆繁琐的鱼类特征很有帮助。
(二)加强课堂检查
一是课前检查。在上课开始,以提问方式复习上次课教学重点,督促同学课后复习及日常记忆。二是课堂随机提问检查。在讲新课过程中,针对上次课提出的针对这次所讲内容的趣味问题,随机提问学生,让他将答案讲给大家。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课后作业的检查,另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同时讲课的同学对所讲问题往往印象深刻。三是实验课结束前的及时检查。特别是鱼类分类学实验,利用实验课结束前的15min左右时间,随机抽查同学,让其指认某鱼,并讲解其主要分类特征及分类地位。通过这种及时检查,督促大家上课认真,真正掌握课堂内容。
以上是本人多年教授鱼类学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当然鱼类课程教授的好坏还与教师的水平、实验室条件特别是各类标本的情况、实验实习经费的投入、课程的设置等许多因素有关,这不仅仅涉及教师个人。相信只要你用心,事情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唐文乔,龚小玲,鲍宝龙,等.鱼类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2:99~100.
[2]徐国成,阎斌伦,腾亚娟.《鱼类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8:90.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河北昌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