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生命的绝唱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悲哀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我们,极具艺术震撼力。
  
  一、它是一首志士的爱国之歌
  
  夏完淳生于公元1631年,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就有神童之称。如果没有碰上清军南下这样的国家劫难,也许他会走封建时代的一般读书人的路,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进入仕途。但是他却赶上了一个血与火的年代,时代最终选择了他,让他成为一个英雄。诗人从十四岁起就跟随父亲和老师陈子龙投入到江南民众抗击清军的武装斗争中。父亲和老师遇难之后,夏完淳又投身到抗清志士吴易麾下。后来吴易兵败被杀,他只好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远离家乡长达三年之久。对于那三年战斗生活的回顾与概括,诗人用“羁旅客”一词轻描淡写地带过,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诗人颠沛流离,困厄重重,但是无论在怎样的境地,他那高举的义旗,战斗到底的爱国之情却是从未改变过的。南宋陆游的《示儿》向来被视为一首爱国主义的诗歌被人们广为传诵。夏完淳和陆游一样,都是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的,这种爱国之情真是感天动地。这首诗就是诗人高唱的一首爱国之歌。
  
  二、它是一支烈士的壮怀之曲
  
  夏完淳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志士英雄和懦夫小人共生的时代。像洪承畴那一类的懦夫们最后纷纷选择了变节易职,甘于做清廷的走狗。而像夏完淳那样的志士英雄依然紧握战刀,明知不可而为之,他抱定了杀身成仁之心,对于死亡无所畏惧。在这首诗中诗人向我们传达了他战斗不息的决心与豪情。同样在诗歌里我们也读出了诗人的恋恋深情。此时诗人已经身被囚押,救亡复国的理想已经成为泡影,怎能不伤心落泪。而故乡,永远的故乡,也是他割舍不下的。夏完淳新婚不久,就跟随父亲和老师陈子龙投身到抗清大业中,家中留下新婚的妻子;另外他又是家中的独子,那两个都深深的爱着他的生母和嫡母也是他永远的牵挂。现在离开故乡将是永远和娇妻老母的永别,她们将会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她们将会是怎样的无所依靠。壮怀激烈是英雄的本色,但是英雄也有柔情时,现在侠骨与柔情碰撞。这是血与泪的交融,是深切的亡国痛和刺骨的离家恨的交融。诗人以诗抒怀,读来催人泪下。
  
  三、它是一章死士的浪漫之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宋朝词人李清照歌颂项羽的名句,用在夏完淳身上最合适不过。他是这个世间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他十分早慧,自小就被誉为神童。当时的文坛领袖对他大加赞赏,认为此儿前途无量。夏完淳在他八岁时写过一首《五贤祠》的诗,表达了他对南宋时与奸相秦桧抗争的五位贤人的钦佩与赞美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与崇高的向往之情。夏完淳早熟早慧,赴死之年也仅仅十七岁。《别云间》中所表现的英雄末路的悲哀并没有削弱诗人的伟岸形象,反而因为那种崇高之美被毁灭更具有一种悲剧力量,令人读之欲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相比钱谦益之流的懦夫小人的苟且偷生,夏完淳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赴死之路。他又虽死犹生,他如文天祥一样永留丹心于青史。在历史的天空他是一颗熠熠闪光的耀眼之星。那国破家亡的悲痛,那对亲人、对故乡的依恋,那永远高举义旗的拳拳之心,最终都化成了气贯长虹的生命绝唱。■
其他文献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一种鉴赏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本细读与其是有差异的,但也不是现在的把很多文本中的句子“肢解”,把所谓的“细读”以考试的名义模式化、功利化,这样导致的是真正的文本内涵悟出不了多少。这样的“细读”应叫“碎读”。就像欣赏样板房一样,我们把它里面所有的内饰拆下来欣赏,到最后都是没有生命的组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令人联想到阅
期刊
鉴赏式批注阅读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之下的自主阅读,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言语的品味、情意的感受、意蕴的领会,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鉴赏式批注时可以着眼于作品某词、某句、某段,进行旁批;也可以着眼于全篇,在原文的后边进行总评;还可以写课后札记等。鉴赏式批注阅读也
期刊
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进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缺少方法或方法欠妥,便难以在书山自由驰骋,从容“游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阅读的突破呢?    一、“走近”题目:细嚼慢品得其神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气神居于此,全部的美呈现于此,走近题目,感受她的魅力、感受她的精彩,领略其“回眸一笑”的丰姿,她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期刊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而“蛙声”不过是引子,那隐在“蛙声”中的情感,那节奏才是我们要把握的,而“蛙声”要在阅读里被感
期刊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
期刊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作文都是这类作文。  新材料作文本身有别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和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审题立意上比较难把握,稍不留意,就有偏题跑题之嫌。对此学生们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命题意图,选准切合题旨的最佳角度立意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掌握剖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作文的时候,看到材料,让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凝练含蓄,绚丽生动,感情丰富,节奏鲜明,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意象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它有“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明确“月”的意象特征,也就抓住了咏月诗的意境、风格及蕴含的作者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月亮 意象     所谓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据前人解释:“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期刊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心曲。其特色有下面三点。    一、引中含喻,意蕴丰富    曹操对
期刊
随着山水意识的演进,在审美经验积累、文学体裁开拓的基础上,山水游记至唐代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文体生命。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留下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山水游记,且此类作品多创作于贬谪外放之时,但同样徜徉山水,他们的文笔却摇曳出不同的风情。本文拟以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赤壁赋》为个例,从作品的时空处理、物我关系、言说方式、情感轨迹四个方面探析三人山水游记的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