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折射下的中国设计镜像·韩家英设计展开幕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点 :上海,洛克·外滩源中实大楼
  人物 :韩家英、吕敬人、王璜生、陈幼坚、胡洪侠、张元等
  三月底的一天,上海的天气潮湿阴冷。雨水打湿了地面,原本总能看到新人拍摄婚纱照景象的外滩源显得比平时冷清许多。然后转个弯,会发现中实大楼里别有一番热闹的气息:白天,许多工作人员进进出出忙着布展;夜晚,这里则觥筹交错,许多中国艺术设计界的大腕聚集于此,身着黑色西服的安保人员则一直守在落上大锁的正门前。
  “镜像·韩家英设计展”在洛克·外滩源中实大楼开幕,这次展览是巡展的第三站:2012年12月首展在深圳华·美术馆举办,2013年4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巡展第一站。据说,上海站之后,展览还将回到韩家英的故乡—西安。
  作为国内首个专业平面设计师的个人作品展,“镜像”展的内容颇为丰富,展览分为 “设计隐藏的本质”、“身份的缘起”、“视觉的解构与重建”三个单元。比起之前的两站,这次在上海的展览多了一个序厅的内容— “作为图像的文字”。放置在一楼大厅的,是装置作品《字象乾坤》及《天涯万花筒》,均以投影的形式呈现韩家英近年来以汉字为主题的设计创作。
  “设计隐藏的本质”主要是大型装置作品《5000×50×500》,透过韩家英个人视角收集、整理的数量众多、不同年代,不同样貌的证件、票据等日常物品组成。“身份的缘起”,是韩家英历年来设计作品的精选,包括万科年报、纯净水包装等商业设计,以及“人以食为天”,《天涯》杂志的海报设计等。“视觉的解构与重建”,韩家英以个人角度,解构与重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书法。
  与西方国家伴随着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设计历史不同,中国的现代设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亦是从平面设计起步。如今回头总结,中国的平面设计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来的探索,而韩家英在这行业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一直持续活跃在中国当代设计界的第一线,在国际、国内重要的设计展览和比赛中获得众多奖项。他从中国设计师独特的文化归属、生活体验与审美品位出发,在平面作品的创新和试验上不断探索。
  韩家英涉及的设计领域非常广:既为杂志设计封面,也设计海报,还涉及了产品包装等诸多领域。因此,这次设计圈子聚会的亮点,不仅在他的这个展览上,也在他个展前的开幕酒会上。
  酒会上星光熠熠,既有来自设计界各个领域的大腕,亦有来自品牌和广告公司的人物,比如德国ORCA公司总裁Klaus Utermohle,以及奥美中国首席创意长Graham Fink。
  请柬上写的开幕酒会时间是下午五点,四点多就陆陆续续有嘉宾鱼贯而入:作为三站的支持方,华·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外滩美术馆馆长Larys Frogier都出席了开幕。
  韩家英很低调,有时甚至带着点西安人固有的质朴。就算是在成名已久的当下,他也显得毫不浮夸。在为媒体作导览时,韩家英就不时被迎面而过的各色人等叫住。每次,他都会停下脚步,礼貌地简单聊上两句。
  平面设计界的前辈吕敬人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展览的开幕和第二天的论坛。同为设计师,他们早有交往,在艺术理念上也互相理解。吕敬人用“杂”、“精”、“繁”、“空”互有矛盾的两组四字来概括了他对“镜像”展的感觉:“杂”,指的是韩家英的设计跳出最初的平面,利用多种载体、利用立体空间,涉及多个艺术领域。韩家英不是单纯地制作,而是力图使自己的设计对象呈现出愉悦感,用韩家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得体”。“精”,指韩家英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使得作品耐看、耐琢磨。“繁”与“空”则指韩家英在生活中广泛汲取设计DNA,将其精密聚合,去粗取精。除了吕敬人,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也为这个展览而飞到上海。
  在开幕酒会上,你会看到很多外国面孔,其中有波兰设计师Lech majewski和法国设计师 Thierry Sarfis,二人均是海报之父托马耶夫斯基的学生。Lech majewski同时也是华沙海报双年展评委会主席,他已经关注中国平面设计二十多年,韩家英就是他很欣赏的设计师之一。他们交流的话题除了展览本身,更涉及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与商业的结合。
  导演张元也在这场开幕酒会上露了个脸,他还是留着那把络腮胡子,眼神亮闪闪的。他与韩家英的缘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一说穿便令人恍然大悟:韩家英是张元执导的电影《绿茶》的艺术指导。在这次上海的展览上电影《绿茶》也作为设计师的作品之一被陈列在二楼的展厅。
  展览的名称“镜像”,意在从一个设计师的个人经历和作品透视出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历史和发展,展览的开幕酒也像是另一个“镜像”,从其中折射出中国当代设计的种种话题:设计与其它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与本土文化、设计与个人。
其他文献
先进的教育资源、优美的居住环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几乎 “零风险”的投资方式,让移民加拿大对于中国富豪阶层充满诱惑力。过去28年里,通过投资移民进入加拿大的人数超过13万,其中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而“计划终止联邦投资移民和联邦企业家移民计划”让往加国的路变得扑朔迷离。  2月底,加拿大财政部向国会提交了2014年财政预算中提及的“计划终止联邦投资移民和联邦企业家移民计划”,这意味着约6500
期刊
终于在一个三月里的周末,上海迎来了2014年第一次阳光明媚的舒适与温暖。位于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2楼的卡慕世家酒廊,迎来了一次高品质的“精英雅集”。由南方精英传媒主办的“来自法国的浪漫风土—卡慕顶级干邑品鉴&上海生活下午茶”在此举行。在这个美丽的下午,近50位宾客体验到了这次中国与法国美质生活元素相融的精心安排。  卡慕世家酒廊于近日正式开业,主推晚间的法式大餐与深夜的安静情调酒廊。主厨Willia
期刊
潘志虹 广东省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超凡时讯实业公司总裁,喜欢在华人圈中交往,希望能做国内外产品的互相推广。  冼万豪 (Michael Saye):广粤会外籍总经理,他要一如既往地让广粤会在社交圈层服务中扮演主导角色。  大卫·纳赫拉 (David Najera):墨西哥驻广州总领事,被一些媒体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喜欢品酒,没有龙舌兰酒的时候,他会选择红酒。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狭长的会客
期刊
这是一项去年才进入中国的极限运动。  这是一项需要和15米/秒流速的  激流做近身搏斗的运动。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零距离,  让人懂得了大河的真正内涵。  李小青 资深广告人,在皮划艇爱好者中以“壮壮”出名。曾在厦门第六届海上独木舟马拉松比赛中获得“鳕鱼”组亚军,中国·富阳划艇文化节暨国际富春江皮划艇挑战赛中获得统一双人海洋舟组亚军。  对于皮划艇爱好者而言,“皮划艇”三个字,一直是个热血沸腾的名
期刊
政府的边界在哪?应该在哪?是哪?“在哪”大家都知道,“应该在哪”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我们每天做生意都会面临一些和政府打交道的问题,早期的时候四川长虹当时的领导讲过的一句话,政府和他的关系就是六个字叫“离不开,靠不住”。这是一种关系,但是这个很久远,是过去时了。  政府的边界在“四指山”  1.做好公共服务:我认为政府的边界大概应该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公共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航的飞
期刊
谢有顺是我的朋友。认识他是因为其他的一些朋友,而他又让我认识了另外的一些朋友。这话说起来很绕,但与他们的关系一点也不绕,尤其是与有顺。有时候很晚,我临时想到什么事情,就直接给他打电话。我总是能够很轻松地在他的面前展示我的急切、焦虑、欣喜、热烈,而不必担心他会有什么拒绝,有什么芥蒂。不过,面对我的人格不稳定,他一般是静听,然后以极慢的语速,回复我所说的,再然后,很多事情不久就帮我解决了。  照理说像
期刊
作为一部脱胎于英剧的美国电视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获得的空前好评令我讶异。要知道,在拍完两季之后,好几个演员,包括主演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都曾表示,由于重复而生的厌倦,他们不想再演续集了。  但是,观众却从《纸牌屋》里看到了新意,连奥巴马都露出心痒难耐的神情。其实稍微想一想就明白,新意主要源于现实失落感。两党缠斗造成的社会撕裂找不到解决办法,导致一种厌恶
期刊
事业困顿时,朱演铭曾想到过死。  1995年,朱演铭回国创业,做起柑橘生意。他将第一批订单、两个集装箱的柑橘罐头样品运至美国,却因质量问题全部被美国最大的食品加工巨头德尔蒙扔到了水里。  1997年的年三十,朱演铭上了普陀山上的普济寺—避开人群的嘈杂,在自律而肃静的修行中度过热闹的年关,是他已经坚持了许久的习惯。  这一年,是他上山的第七年。像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那样,他在庙里念诵修持、阅藏研法、静
期刊
开幕了,谢幕了,一场场汇集国际国内政要和高管的会议,向外界展示了博鳌论坛这场国际交流盛宴的魅力。  喧哗过后,平静的博鳌小镇一如既往重复着每天的日出日落。高楼已经开始林立,宁静在每年如期被打破。来来往往的人消费着博鳌的闲适,博鳌人淡定得如同这里从未改变。人聚了,人又散了,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但各路精英在这里相识过,雁过留痕,印证着博鳌承载的记忆。  傍政要混会场  博鳌亚洲论坛不缺大牌级嘉宾。但对于
期刊
“我偷了你四辆自行车!”  北京什刹海附近的排练厅里,这一句简单的台词被演员重复了五分钟。田沁鑫在彩排她的新戏《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原著中的家族矛盾置换成了大院矛盾,导火索则成了偷自行车。  与田沁鑫近年来的作品《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改编自经典。这一回,她瞄准的是莎士比亚,以此纪念这位戏剧鼻祖诞辰四百五十周年。  田沁鑫坐在排练厅一个长条桌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