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国家的何种民族都必须有而且应当有自己的文化。只有拥有了文化,民族才会文明,国家才会文明,人类才会文明。
“文化与文明”两个词皆自西方翻译而来。此语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即如近代一切工业机械,全由欧美人发明,此正表现了近代欧美人之文明,亦即其文化精神。但此等机械,一经发明,便到处可以使用。轮船、火车、电灯、电线、汽车、飞机之类,在世界各地都通行了。但是,这只可说欧美近代的工业文明已传播到各地,或者说各地均已接受了欧美人近代的工业文明,但不能说近代欧美文化已在各地传播或接受。当知产生此项机械都是文化,应用此项机械而造成人生的形形色色是文明。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出文化来。由欧美近代的科学精神而产生出种种新机械、新工业。但欧美以外的人,并非能与欧美人同具此项科学精神。再举一例:电影是物质的,可以很快流传,电影中的剧情之编制,演员之演出,则有关于艺术与文学之爱好,此乃一种经由文化陶冶的内心精神之流露,各地有各地的风情。从科学机械的使用方面讲,电影可以成为世界所共同;从文学艺术的趣味方面讲,电影还是各地有区别。这便是文化与文明的不同。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无外有三型: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此三型文化,又可以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又一类。
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要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需去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其所凭以为战胜与克服之资者,亦不能单恃其自身,于是而深刻之“工具感”:草原民族之最先工具为马,海滨民族之最先工具为船。非此即无以克服其外面之自然而获生存。故,草原、海滨民族其对外自先即具故意,即其对自然亦然。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观念感”: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为恃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之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其自勉则曰“安分”而“守己”。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和平的”。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随其流动的战胜克服之生事而俱来者曰“空间扩展”,曰“无限向前”。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撃,缪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想于斯,祖宗世代坟墓安于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唯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体具足,循环不已。其所想象而所求者,则曰“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民族,又常具有鲜明之“财富观”。牛羊孳乳,常以等比级数增加。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此,则刺激逐步增强。故财富有二特性,一则愈多而愈易多,二则愈多愈不足。长袖善舞,多财善买,商业民族之财富观则更益增强。财富转为珠宝,可以深藏。以数字计,则转为符号。由物质的转为精神的,因此其企业心理更为积极。农人则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则少新鲜刺激。又且生产不已,源源不绝,则不愿多藏。抑且粟米布帛,亦不能多藏。引支之生业常感满足,实不富有。合此两点,故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而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者,则虽安足亦不安足,于是人类文化乃得永远动荡而前进的。
文化必须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不能持续而发展。文化之刺激,又各就其个性而异。向前动进的文化,必以向前动进为刺激。战胜克服的文化,必以战胜克服为刺激。富强的文化,必以富强为刺激。然动进复动进,克服复克服,富强益富强,刺激益刺激,而这又以一种等比级数的加速为进行,如此则易达一极限,即为此种文化发展之顶点。古代游牧民族,其马骤,其崩速。近代之商业文化,虽其貌相若与古代游牧之文化大异,而内里精神实出一致,因此此种文化常感摇兀而不安。
“安、足、静、定”者之大敌,即“富、强、动、进”。古代农耕民族的大敌,则常为商业民族。然人类生活当以农业为主,人类文化亦终以和平为束。故,古代真诚的文化产生,即在河流灌溉之农耕区城。而将来文化大趋,亦仍必以各自给足的和平为目的。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驶,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觉得构建和谐文化已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化从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者和劳动工业的关系上看也都进入了科学时代与科技时代;仅社会的规范与准则来讲,社会只有文明也才能够平稳有序运行,社会只有公平正义也才能够使人们得到有效保障;从观念层面而看,文化业已有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行为准则等;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在为保证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而不懈努力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不仅要求加快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而且要求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可谓堂兄堂弟之属。要实现文化与文明同步发展与同时进行,我们必须明确定位——这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的身心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劳动,人们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主要的是能够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境界,找到生活的中心和价值。这种目标和价值能够引导人们的积极的态度生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并使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探寻独立的劳动意识,强调通过劳动达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建立平等、自由、和谐之社会秩序。
“文化与文明”两个词皆自西方翻译而来。此语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即如近代一切工业机械,全由欧美人发明,此正表现了近代欧美人之文明,亦即其文化精神。但此等机械,一经发明,便到处可以使用。轮船、火车、电灯、电线、汽车、飞机之类,在世界各地都通行了。但是,这只可说欧美近代的工业文明已传播到各地,或者说各地均已接受了欧美人近代的工业文明,但不能说近代欧美文化已在各地传播或接受。当知产生此项机械都是文化,应用此项机械而造成人生的形形色色是文明。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出文化来。由欧美近代的科学精神而产生出种种新机械、新工业。但欧美以外的人,并非能与欧美人同具此项科学精神。再举一例:电影是物质的,可以很快流传,电影中的剧情之编制,演员之演出,则有关于艺术与文学之爱好,此乃一种经由文化陶冶的内心精神之流露,各地有各地的风情。从科学机械的使用方面讲,电影可以成为世界所共同;从文学艺术的趣味方面讲,电影还是各地有区别。这便是文化与文明的不同。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无外有三型: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此三型文化,又可以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又一类。
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要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需去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其所凭以为战胜与克服之资者,亦不能单恃其自身,于是而深刻之“工具感”:草原民族之最先工具为马,海滨民族之最先工具为船。非此即无以克服其外面之自然而获生存。故,草原、海滨民族其对外自先即具故意,即其对自然亦然。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观念感”: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为恃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之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其自勉则曰“安分”而“守己”。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和平的”。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随其流动的战胜克服之生事而俱来者曰“空间扩展”,曰“无限向前”。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撃,缪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想于斯,祖宗世代坟墓安于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唯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体具足,循环不已。其所想象而所求者,则曰“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民族,又常具有鲜明之“财富观”。牛羊孳乳,常以等比级数增加。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此,则刺激逐步增强。故财富有二特性,一则愈多而愈易多,二则愈多愈不足。长袖善舞,多财善买,商业民族之财富观则更益增强。财富转为珠宝,可以深藏。以数字计,则转为符号。由物质的转为精神的,因此其企业心理更为积极。农人则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则少新鲜刺激。又且生产不已,源源不绝,则不愿多藏。抑且粟米布帛,亦不能多藏。引支之生业常感满足,实不富有。合此两点,故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而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者,则虽安足亦不安足,于是人类文化乃得永远动荡而前进的。
文化必须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不能持续而发展。文化之刺激,又各就其个性而异。向前动进的文化,必以向前动进为刺激。战胜克服的文化,必以战胜克服为刺激。富强的文化,必以富强为刺激。然动进复动进,克服复克服,富强益富强,刺激益刺激,而这又以一种等比级数的加速为进行,如此则易达一极限,即为此种文化发展之顶点。古代游牧民族,其马骤,其崩速。近代之商业文化,虽其貌相若与古代游牧之文化大异,而内里精神实出一致,因此此种文化常感摇兀而不安。
“安、足、静、定”者之大敌,即“富、强、动、进”。古代农耕民族的大敌,则常为商业民族。然人类生活当以农业为主,人类文化亦终以和平为束。故,古代真诚的文化产生,即在河流灌溉之农耕区城。而将来文化大趋,亦仍必以各自给足的和平为目的。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驶,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觉得构建和谐文化已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化从物质层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者和劳动工业的关系上看也都进入了科学时代与科技时代;仅社会的规范与准则来讲,社会只有文明也才能够平稳有序运行,社会只有公平正义也才能够使人们得到有效保障;从观念层面而看,文化业已有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行为准则等;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在为保证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而不懈努力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不仅要求加快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而且要求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可谓堂兄堂弟之属。要实现文化与文明同步发展与同时进行,我们必须明确定位——这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的身心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劳动,人们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主要的是能够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境界,找到生活的中心和价值。这种目标和价值能够引导人们的积极的态度生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并使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探寻独立的劳动意识,强调通过劳动达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建立平等、自由、和谐之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