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要求的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活力 动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51-01
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教育;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请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的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景,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有生气
著名的于蓝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老师不要急于代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的时间,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節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点,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和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造性,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参考文献:
[1]徐蔚玺.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09):109.
[2]段捷.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新途径之我见[J].新课程(下旬),2014(1):9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活力 动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51-01
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教育;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请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的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景,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有生气
著名的于蓝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老师不要急于代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的时间,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節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点,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和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造性,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参考文献:
[1]徐蔚玺.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09):109.
[2]段捷.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新途径之我见[J].新课程(下旬),201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