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品墨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主流性的题材,如人物、山水、花鸟等。自古评画者都把这些主流性题材之外的画称为“杂画”,这个所谓的“杂”,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人们常见的画,也是很少有画家去画的画,但是,“杂”却有着在主流性题材之外的另类特色。从古至今的“杂画”中有没有专门画蚂蚁的,现在难以考证,但是,像当代陈训勇那样以画蚂蚁为主的画家可能为数不多。
  蚂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晋·郭璞曾作《蚍蜉赋》,赞蚂蚁“迅雷震而不骇,激风发而不动,虎贲比而不慑,龙剑挥而不恐”。虽然“物莫微于昆虫,属莫贱乎蝼蚁”,但它是团结的象征,其力量虽小,却能做一些超于体量和体能的大事,比如,蚍蜉撼树。这种以力小胜大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品格,反映了中国人文中对于精神性和集体性的一种褒扬。蚂蚁的辛劳也反映了与人相关的一种共通性,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美好的生活,它们不停地劳碌,或者聚集在一起,或者成群结队的横行于路边、室内,人们不知其所终、不知其去向、更难知其何为,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有无数蚂蚁构成的集体。
  


  自古以来,人们并没有因为蚂蚁的小和贱,而忽视它的存在。相反,通过蚂蚁而得到了“小中见大”的哲理。作为画家的陈训勇对蚂蚁有着独特的偏好,他认为“上善若蚁”,正如老子所赞颂的“上善若水”一样。他讴歌蚂蚁的精神,并行之于笔墨,并常常以大段的题跋来赞扬它。显然,在陈训勇所构成的辩证法中,“小”与“大”在画面上所形成的辩证关系,其简明的哲理,诠释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小能治大,柔能克刚,而笔墨的表现同样是这个道理。
  就绘画而言,人们常常见到的是,把一个比较大的或者是复杂的形象画得很小,以致人们在观赏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放大镜来欣赏这一缩微的形象,以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特技神功。陈训勇反其道而行之,将微小的蚂蚁画得巨大,表现出了他对精神品格的崇拜心理。
  陈训勇用中国绘画中写意的方法画出蚂蚁的结构和神态。在体态上,他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蚂蚁的各种情态。他比较注重蚂蚁肢体的书写性,因此,他笔下的蚂蚁,灵动而有神韵,虚实相生而有一番意趣。
  和齐白石画虾一样,陈训勇持之以恒地从事于一种自己所熟悉的和喜好的题材,自有其中的乐趣,但是,如果齐白石仅仅是画虾,不免重复,也会引起审美疲劳。因此,齐白石常常将他擅长的题材与花卉、蔬果等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以求得合于生活现实的趣味。陈训勇画蚂蚁也是如此。他除以肖像画的方式画蚂蚁之外,还常常配合特定的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花卉,使蚂蚁处于一个完全生活化的氛围之中,籍此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
  


  陈训勇画蚂蚁,不拘泥于形似。他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和齐白石有许多相似之处,画蚂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使人们感觉到这一不断爬动的动物所特有的勤劳,以及在生活中的趣味。当然,蚂蚁虽小,画好蚂蚁并非易事,尤其是不断地画蚂蚁,而能将蚂蚁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情趣表达出来,就更非易事。陈训勇精心构思了胸中的蚂蚁,几乎是不择手段。他借鉴了传统文人画的方法,将蚂蚁画得富有文人和文人画的趣味;同时,他也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方法,画出了现代水墨画的一些形式上的趣味,在那些虚实浓淡各不相同的方格中,蚂蚁各占其位,像城里人所居住的一个单元,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出了复杂的蚂蚁王国。这一王国没有人世的纷争以及繁杂,是那么的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显然,作者所诉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只不过这个社会的主体是由蚂蚁构成的童话世界。
  陈训勇着眼于一个微观的世界,并把这个微观的世界无限放大为一个可以欣赏、玩味的审美图像,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艺术表现领域里的一种独特的选择,这种选择不像梅、兰、竹、菊那样被人所熟悉,也不像山水、花鸟那样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他的创造在于他的一种文化发现,这一发现,为我们开创了中国画表现领域中的一个新的题材,同时,也给予我们在发展中国画艺术方面的一个启示。
  


  在中国画创作的领域,齐白石开创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题材,扩展了中国画表现的领域,是发展中国画的一条途径,这条途径避免了与以往历史上已有的大家和已有的成就相比较。但是,没有题材上的比较,并不能全然说明这一创造自身的文化价值,相反,题材比较或已免避,但并不意味着缺少与之相关的文化上的、笔墨上的比较。在水墨语言和审美的历史情境中,新的题材仍然难以脱离一个基本的水墨画语言的规范,因此,新的题材只有在一定的水墨语言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连接着一个难以忘却的传统。基于此,陈训勇的未来依然是一个未知的旅程。
  (陈履生《蚍蜉能撼树 小技亦动人—赏陈训勇所画蚂蚁》)
  
  延伸阅读·评论
  训勇君以人文精神入画,从更为深刻的层次探讨了蚂蚁精神对于人类的意义:“蚂蚁,小而不弱,骨头敢啃,以小博大,力可移山。蚂蚁,微而不卑,协力尽责,默默耕耘,顽强生存。是故:余为之而写之,画之,颂之,意在对毫微弱势苍生之关注,及对微小而无弱卑精神之颂扬。兼作为尊重芸芸苍生之价值及平等和谐之生活态度之敬意表达,也是墨牛颂蚁情结之所在。”这是画家的自我剖析,也可视为其选择蚂蚁为素材的深层原因。 (陈文敏)
  
  


  陈氏笔下的蚂蚁,以大写意笔法写成,取其神似,舍弃细部描写。笔墨技巧似宗法白石老人笔意,用宿墨法,灵动中有涩重之骨,简朴中见敏捷之姿,笔断而意连,可爱之态毕现。古人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笔者擅改之为:“蚁阵熙熙,只求生存”。天下苍生,无论位居高下,皆整日奔波劳累,实近乎于“蚁生”,这个道理,举凡对人生心有所悟者想必不难体会到;而对训勇君来说,在事业如日中天,艺途举目旷远的当下,能以“蚂蚁”心态体悟人生,实是难得!
   (陈映欣)
  
  第一次看到训勇兄的画作,让人心胸骤然一亮。把如此微小的生命渲写在宣纸上,对物象的那种感觉绝对不同。我们见到的是笔墨表现出来的蝼蚁,与童年时蹲在树底下看到的蚁群肯定有着差别,那已经是画家精神层面上的蚂蚁了。纵观古今各家之画作,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蚂蚁偶尔也曾入画,但少之又少;而今以蚂蚁为描述主体的,可谓训勇兄独创。首先让人感到新奇,而墨牛—品墨堂主训勇兄,他虽然有诸多的笔名,如:蚁民、野豆等,但此笔名却让我感到一种异样的暖意。(鄞 珊)
  
  


  训勇先生好以蚁入画,以写蚁之精神,以感蚁之厚德,假小蚁求“大道”。小蚁之行成为训勇先生胸中的谋事处世的明鉴之镜,以小见大,从愚求智,这其实是心灵修炼中的“四两拨千斤”,一种求于生命根本的心灵博弈。训勇先生以写入画,随意几笔,蚂蚁之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憨憨然灵动可爱,墨团团中充满生趣、情趣,间有几分童真般的狡黠和顽皮。蚂蚁被笔墨“放大”以后,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一头可爱的小兽。构图上,训勇先生借用了当代绘画中的一些构成手法,结合蚂蚁的生态特点,营造出一种颇有气势的蚁阵,若千军万马般,气势摄人,这样的构图形式,生动地体现出处于集体团队之中的每个个体的蚂蚁的生命尊严。 (孙晓枫)
  
  在我看来,训勇的难得之处正在于,他以宿墨、大写意手法画水墨蚂蚁,运笔自如,用墨自信,粗服乱头而能畅行无碍,已臻心手合一境界。他是大胆的,但放而能收,既粗且细,这正是早年彩画和工笔的内功起了作用。推敲起来,其笔其墨还有别于传统的文人写意。相对于文人写意的温雅内敛,训勇多了一种率真和野性,而这当与他的草根情怀有着合逻辑的关联。还应当说到,他的水墨写意,掺入了平面构成和现代设计的若干元素,甚至能和现代书法融为一体,有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韵味。上述种种特色,都只能得自穷年累月反反复复的笔墨实践。我想,这或许便是训勇自称“墨牛”的缘由罢。(梁 江)
  
  


  训勇之“墨蚁”世界充满个人趣味和气质,其所画之蚂蚁,或小如蝇头,或大如斗牛,或灵逸、或拙重,个性昭然,而用墨运笔也有诸多之考究——重在一个“写”字。墨团上足肢舒张,如个个象形文字,仿佛隐晦,颇经玩味,而中国水墨画之神采在其中更有所表现。训勇画蚁,在蚁阵之处理上力求别出心裁,于密集如雨之蚁阵中,慢阅细读,倒可以在细密纷繁中读出一份清朗朗的俗世情怀来。(王璜生)
其他文献
施大畏(上海)  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上海人民出版社任专职创作员,198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现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期刊
唐少峰  1973年生于湖南邵阳。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小时候常看见学画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画板,骑着自行车去郊外写生画画的身影;常偷偷地趴在窗户外看他(她)们在画室里画静物,画石膏像。还能将对面的模特画得像真的一样。便认为画家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浪漫与潇洒,轻松与惬意的了。在艺术的天地里跋涉数年后,我体会
期刊
黎冰颖  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200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黎冰颖是典型的才女画家,虽名叫冰颖,但却热情开朗,为人和善而容易相处,不俗的外表处处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  她多次深入少数民族集中的山区,积累素材、体会生活,探南丹、游三江、行德峨、走龙胜,与少数民族人们的深入接触、交流,使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物
期刊
苏凌云  1979年生于广西桂林。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的画意、画境,浑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一体,传统在恒久的时间中慢慢积淀,成为有迹可寻的法度。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绘画传统上的完善,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体会古意,接触传统,是体会其中韵味、意
期刊
陈忠志 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1953年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同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一部《工笔人物画技法》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碾转数省,每当我主持系部中国画教材征订时,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任教人员注意选订这部著作。2000年夏天我调入湖南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著作者—郑小娟老师请教,对她的人品与艺术有了更多直接的了解。  郑小娟从艺五十年来,用自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真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艺术自身。在她身上已经真正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艺术实践融汇得难解难分
期刊
姜坤先生是钟情水墨艺术而又深谙水墨艺术语言的。他以水墨为载体,纵情地表达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激情,在他的艺术探索轨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深情的画家对母土、自然、人性诚挚的爱恋,又可以看到他以个性的语言对情感、精神、思想自然的表达。诚如他自己所言:在艺术的探索中,需要燃烧生命的激情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也要有真知灼见的睿智,沉着冷静的清醒。  他是践行了上述思考的。  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以文人画为正宗)最
期刊
上海博物馆藏有明代徐渭著名的草书杜甫七律诗《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字轴。[1]他曾经自白道:“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
期刊
丁亥年的我,三十又二。  孔夫子有云:三十而立,被国人用来检验人生各个阶段是否合格的标准。少年胡涂乱抹时,未曾想到要把画画当成什么“业”,然而,转眼至三十,不觉竟也从“业”十余年。这般年龄在庞大的中国画家行列中只能算个小字辈,此“业”是否得“立”,我仍疑惑。  本来,中国画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中国人习中国画,可始于足下,不似作油画的同行,总担心自己不正宗,追根溯源,须往西方朝拜。然而,我辈多数者学
期刊
篆刻艺术于张永红来说,无疑亦是其宣泄精神的渠道之一。认识张永红最初是因为书法。他的隶书的质朴,章草的灵动厚实,吸引我关注这位远离文化中心却沉淫于周原文化浑厚大气之中的青年书法篆刻家。应该说,我是较早在媒体推介张永红的,因了书法,因了篆刻,也因了他总是笑嘻嘻的快乐与阳光。数年以后,当我重新面对他的篆刻作品,我着实为这一位渐趋成熟的书法篆刻家而高兴。    永红在他的一枚印款中跋,“余习印斯道,以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