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ao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序幕。但是,新高考改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问题。学生由于还不具备完全的自主选择能力,因此选择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科目选择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颁布,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新高考制度改革在价值取向上不仅突出了国家需要,强调政府主导和注重协同运作,同时也兼顾了国家立场;不仅注重实质公平,实施分类考试,加强监管与问责,也回应了社会对公平公正的诉求。从《实施意见》看,最值得关注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尤其是在高考科目选择上,给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的新理念。在新高考制度的框架下,高中生如何选择高考科目不仅关系到当前和今后的学习,也关系着学生的职业定位。并且,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还关系到学校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决定着高考的规模、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高校所录取新生的总体素质及培养方式。所以,对高中生如何选择高考科目以及在选择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对高中、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更好地开展高考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新高考制度中的科目选择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意见》后,上海和浙江被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试点省份,率先启动了新高考改革。两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结合地方特点制订了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秋季的第一批高中生正式被纳入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模式。新高考改革制度对高中生如何选择高考科目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即除了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外,其他3个科目由考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中选择。《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的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3个科目的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种模式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范围。以往的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考生考文综,理科考生考理综。这种模式较为固定,考生只有选文科或理科的自由,而改革后的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真正使考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例如,上海市根据《实施意见》所制订的新高考方案规定,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6个科目中任选3个科目,共有20种组合方案。浙江制订的新高考方案规定考生可以在7个科目(增加了技术科目)中任选3个,选择的方案有35种之多。但是相关规定要求这3个高考选考科目必须从高中各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这意味着高中生在高二甚至是高一时就要选定高考选考科目。然而,尽管制度赋予了学生许多选择的空间,但是高中生还相对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因此,他们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
  二、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存在的问题
  高考改革方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其假设前提是学生具有选择意愿和选择能力。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爱好特长,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对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的自主选择往往会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学校和家长会为了追求高考利益最大化,代替或诱导学生做出选择。
  1.科目选择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发现,学生在选择科目时感到矛盾,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兴趣与学科专长是选择科目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然而学生在实际选择中仍受到报考高校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不久,当地的部分高校已陆续出台了报考本校相关专业的科目要求。从要求中看,选择物理学科可报考近九成的专业,甚至一些文科专业也对物理学科提出了选考要求,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物理学科。此外,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学生和家長会把容易获取高分数的学科确定为高考科目。这种功利心态可能导致选科集中的现象,使以培养学生兴趣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改革目标难以落实。
  2.科目选择时的茫然与焦虑。新高考制度改革使学生出现了选择焦虑症。学生因为改革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与焦虑情绪。学生考虑到选择的科目与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紧密相关,表现出焦虑和不安也是在所难免的。伴随着这种不安情绪,以及对选择后果的不确定感,学生对高考会产生担心和恐惧心理。
  3.高中生自主选择能力不足。在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中,考生拥有“七选三”的选考自主权。这项要求的目的是通过高考改革,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未来的学业方向。然而实际情况是高中生在科目选择时表现出的能力十分欠缺,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即选择性教育严重缺失,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不到位。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很多学生依然希望校方及任课教师能提供指导,通过考试等方式帮助他们确定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学科,或者直接给出选考意见。
  三、对高中生高考科目选择的建议
  1.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了保证学生正确选择高考科目,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未来从事的职业,还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使其结合社会行业特点和兴趣特长,科学选择科目,自主制订学业规划和行动计划。要实现以上目标,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念。任何一种意识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具备科学、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念,学校有必要在高一就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同时保证学时数,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是学校要配足专业辅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直接执行者和最终落实者是教师,因此学校要配足专业辅导教师。专业辅导教师的任务是把具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学会评估自己,帮助其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之处,设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科目选择时做出恰当的选择。三是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校可以邀请高校一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招生就业处的人员为学生详细介绍各个高校的学科、院系和专业设置,各专业方向对科目和其他素质的要求,以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学生在清晰了解专业情况的基础上,将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四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和实践。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职场的氛围和文化,从而了解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2.设置具有弹性的课程体系。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一,学校必须按照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高中生不同年级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高一阶段的课程目标是什么,高二阶段的课程目标是什么,两者如何相互衔接并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建构每一学段学科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要可理解,可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同时,学校要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另外,学校要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使两者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第二,课程设置要从学期制逐渐转变为学程制(即每个学年不再只是简单地分成两个学期,而是分为四个不同的学段),学程制主要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为了使高考改革方案中的科目选择制度落到实处,课程设置要体现弹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考其所长,从而体现新高考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学校可以编制《科目选择指南》,详细说明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作用,每一学程课程的安排,不同科目的选择程序和具体的考试要求。
  3.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学校必须按照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要求进行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出台新的学校管理规范。首先,学校要打造新的专业教师队伍,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发展好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科目选择的导师指导制度,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科目选择指南》,指定导师与学生(包括家长)建立固定的联系。导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选择科目时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其制订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案。最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走班制”管理制度。在新高考的自主选科制度下,“走班制”將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必须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课程规划、教师安排、班级编制、后勤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总之,学校要在管理方面做到全盘考虑,未雨绸缪。学校在规范和要求的制订上,要紧扣高考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宗旨不变,使改革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铭凯.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62-65.
  [2]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7-18.
  [3]任学宝.落实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J].人民教育,2015(1).
  [4]于世杰,徐宁汉,杨帆,等.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订[J].清华大学教育究,2015(1):32-36.
  作者简介:杨秀果(1978— ),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国学热”的思考,诠释国学课程的性质、含义,重申国学课程改革应采取的措施,使国学课程能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热;国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国学热  1.“国学”的含义。“国学”一词最初是从日本引进而来,源于日本的国粹运动,目的是要解决在西方思想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冲击下,本国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对于国学,没有更权威和一致的诠释。陈独秀说:
期刊
摘 要:为了做好高校英语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结合当前新型媒体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以新型媒体应用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为研究切入点,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为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对于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如何做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利用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做好英语教学工作
期刊
摘 要:本文统计了近15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的立项项目,通过调查相关文献,统计出三类研究视角。通过对15年来的课题进行大数据分析,本文发现这些项目存在青年课题立项增多,立项主持人分布不均衡和中西部高校立项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社科基金;教育学;立项课题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都无法回避。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海量的材料、碎片化的信
期刊
摘 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一种临床认知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损伤,其起病隐匿,且与痴呆有密切的关系,已受到人们密切的关注。研究此疾病的意义在于探索、发现有效的干预和防治措施,以期延迟或逆转痴呆的脑功能损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述了对该病的相关研究及防治决策,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干预;认知功能  一、前言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部分篇章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往往无法深刻领会到这些篇章中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也往往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阻力。语文课堂注重文道统一,如何通过巧妙设计让学生真正借助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文道统一;语文;爱国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垦区民族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对民族体育在新农村中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对黑龙江省垦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垦区;体育建设;民族体育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任务,是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是中央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体
期刊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本文指出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问题,有社会参与意识淡薄、权利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力度不够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社会参与;问题对策;构建策略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现实中各种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的治理,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方式、范围都在逐渐扩大。面向未
期刊
摘 要:“95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存在新媒体的自觉运用而缺乏规范、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网络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三个问题。面对新时期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将网络素养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网络素养培育课程、加强校园网络宣传引导和环境监管、培养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于1994年提出,是对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反思意识淡薄、缺乏反思方法和反思能力低下等现象。然而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及数学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反思性学习;策略   反思性学习就是自我认识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学生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主动探究能力,从而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数学反思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高及对内容
期刊
摘 要:文本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对高校学生毕业时就业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毕业生融入工作岗位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角色转变   我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每年为社会输送5200余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涵盖多个学科。这些毕业生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