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哲学阐释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由于反叛传统追求新异,或许是由于受到某种哲学思潮的影响,或许是已超前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当代艺术整体都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艺术的面貌,使得当代艺术尤其需要哲学角度的阐释。通过哲学的阐释,当代艺术中隐含的深层意味方得以穿透或晦涩或艰深或荒诞的形式凸显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
  德国学者瓦尔特·比梅尔就做了很好的尝试,他在《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一书中,挑选了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哲学阐释。前两位为小说家,后一位为画家,三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以迥异于传统的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特异的风格曾让大众感到困惑难解,甚至不知所云。本文概括了瓦尔特对当代艺术所作的哲学阐释,通过对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艺术大师的分析,证明了哲学视角对当代艺术阐释的有效性。通过瓦尔特现象学哲学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三位艺术大师作品之深意得以显现。人们会发现,哲学视角既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
  一、卡夫卡
  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一位旅行家来到热带地区的一个流放地,他被流放地的司令官邀请列席参观一次对罪犯的处决。执行处决的军官既是法官也是执行者,他向旅行家详细介绍一架用于处决的机器。机器是前任司令官发明的,军官对它的欣赏、赞美溢于言表,简直可以说是膜拜。军官如此详细地介绍处决机器,除了表达对机器的珍爱,还希望旅行家在现任司令官那儿为这架机器说说好话,以保障机器能被持续使用。但旅行家拒绝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整个处决从最初到最终都残暴荒谬。军官为了证明机器的先进公正,决定让机器处死自己。但这架备受军官推崇的机器突然失灵,没有按照之前行刑过程必须12小时的规定运转,而是瞬间刺穿并杀死了他,机器同时也瓦解为碎片。之后,旅行家很快离开了流放地。
  瓦尔特通过分析指出,卡夫卡的这篇小说是对“荒谬”的艺术诠释,通过荒谬的情节、荒谬的事件、荒谬的逻辑等,多层面地揭示了这个时代“正义与法的荒谬”。
  (一)判决的荒谬
  军官说即将被处死的罪犯是因为“不服从上级、侮辱上级”而被判刑,但是在旅行家看来“这个罪犯看起来就像一条听话的狗,简直使人以为满可以放他在周围山上乱跑,只须在临刑前吹个口哨,就能把他叫回来的”。卡夫卡以一个显然的矛盾展示出判决的荒谬。而且,军官说罪是如此清楚,根本不需要任何调查,不需要审判,也不需要辩护,也就是說,长官认为你有罪你就有罪,你无需也无机会辩护。有罪就必须受到惩罚,而惩罚只有一种可能性——死刑!被判刑的犯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判了死刑,因为军官认为罪如此明显而且惩罚也如此正当,为什么要提前告知呢?至此,流放地判决的荒谬性做法的反常化已昭然若揭。
  (二)处决机器的荒谬
  军官心目中精确完美能让正义得以实现的处决机器是前任司令官发明的“杰作”,它由各种大小的齿轮和玻璃针组成,行刑时,犯人被绑在机器下面的床上。“床”本是用来让人放松和休息的,这里却成了承载痛苦的东西。机器开始运转前,犯人要咬着一块肮脏的不知多少人咬过的毡口衔,这样可以防止犯人因为剧烈的疼痛而大喊大叫。为了实现正义,机器要用玻璃针模板在犯人身上刺字,刺字内容据说正是犯人所犯的罪行,这样可以让犯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罪。可事实却是,机器上的文字模板上有各种花纹图案和线条,旅行家曾仔细认真地想看清楚模板上的字,但怎么都无法辨认出到底是什么字。自由清醒状态下都无法辨认,却要让正在受刑中的犯人通过身上的痛苦痕迹去辨认,这不是天方夜谭又是什么?
  床上还铺着棉花,但不是为了让犯人躺着舒服些,而是为了及时擦拭犯人身上不断流淌的鲜血,以更方便犯人对自己罪行的辨认。
  血腥残暴加荒谬!
  (三)军官的荒谬
  旅行家发现,军官的制服很厚,很不适合流放地这样的热带地区,军官却对不合适的制服充满深情,因为对他而言,制服意味着家乡。而瓦尔特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新环境完全不适合的符号的坚持恰恰表露出军官实际上的无家状态。
  对机器的极端狂热与对犯人痛苦的极端漠视也描绘出军官身上的荒谬性。他关心的是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至于犯人是否受到公正的对待,犯人受刑过程中的极度痛苦,这些从来不是他考虑的事情,因为他心中从未把犯人当作人看。当犯人奄奄一息即将死去,脸上痛苦的表情成了军官眼中“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的证据。
  小说以荒谬描绘荒谬,通过各个层面的矛盾使小说从“意义”转向“荒谬”,最后以荒谬的自我扬弃为读者揭示了极权社会“正义与法的荒谬”,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纳粹的集中营、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等残暴又荒谬的反常化行径。军官的自我处决及机器的自我解体宣告了非人性野蛮制度及行径的终结,但又何尝不是人性可能走向荒谬残暴的警示。
  二、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七卷本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也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但作品与传统小说如此不同,以致最初的读者常常感到难以卒读、难以把握。
  瓦尔特以现象学哲学的犀利眼光,抓住了普鲁斯特作品中最核心的角色——时间,他认为时间乃是作品的主角。用艺术来与时间抗争,用艺术来追回逝水年华,用艺术来理解生活——这是普鲁斯特创作的真正用意。
  (一)用艺术来与时间抗争
  时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裹挟一切也吞噬一切。每个人的生命都逃不掉时间的侵蚀,生活在时间中不断逝去。死亡是时间送给每个生命的最终礼物。时间以线性方式不断将现在变为过去,把将来变为现在,现在又变为过去。人们抓不住时间,抓不住现在,正如人们抓不住流水,也抓不住阳光。人们亲历的岁月都变作回忆,而回忆也不断退隐甚至消失。飞逝的时间让人感叹让人无奈,也让人恐惧。生活中,人们试图通过珍惜来减缓时间的脚步,但时间依旧逝去。普鲁斯特用无与伦比的艺术手法让时间不再以线性方式飞逝,时间停下来了,即使只是短暂停留。但无数个短暂停留便足以打乱时间匆匆的步伐与节奏。
其他文献
学位
一个国家的民间艺术语言诉说着在不同的地域中,各个民族经过劳动与智慧创新,流传下来的历史、信念、神话、民俗等文化,聚集了一个地域祖祖辈辈、薪火传承的风气与习俗。在创作物品时,艺人注入的浓厚本土精神和地域特色,让观赏者或使用者产生认可的态度,久而久之,民间艺术在物质和精神层次上成为百姓离不开的本土文化,也是全人类美好的精神归属地。凤翔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具有长期的民间传承历史,鲜明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生我那年已经过了三十岁,今年我都四十八岁了,母亲已是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了。虽然在我之前母亲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但是由于她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哥早夭,只留下大我八岁的大姐和大我四岁的二姐。在五十年前偏远的农村,祈盼再生一个男孩肯定是没有读过书的母亲的最大心愿。所幸的是,我如她所愿来到了人间,而且生日和母亲只错十二天,她是农历三月初六,我是农历三月十八,我想我的出世虽
期刊
司空图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关注司空图思想的研究,很多问题都被人们挖掘出来并做进一步研究。司空图的思想研究,主要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司空图的影响三个方面展開。回顾并对这些研究做出总结,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司空图思想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从中探求未研究的方面,这有利于未来对司空图的思想研究。  司空图生于唐朝末年,他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最混乱
期刊
时间性和空间性已经成为舞台表演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本文将探究我国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的形式,即戏剧舞台表演怎样呈现出情节时间,归纳出戏剧舞台表演时间的具体特点,以探知舞台上表演时间同叙事时间的有效补充。  戏剧表演艺术是一门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传统的戏曲舞臺表演主要是把剧本内容作为表演依据,把整个舞台场地作为表演中心,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表演方法来衬托故事的主题内容,鞭策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我国传统的戏曲
期刊
地勘单位目前是事业单位采用企业管理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勘单位将逐步走向市场,以弥补日益增大的地勘费缺口。以河北局为例,近两年的多种经营总收入与
里夺自然村位于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是一个壮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落。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个自然村形成于晚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里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村落现在可以保存完好。里夺村的杆栏式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寶,里夺自然村不仅对人们研究句町文化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人们研究民居建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价值。  一、空间形态分析  (一)空间形态特征  里夺村建在半山腰,村前有水
期刊
古都洛阳是历代碑碣墓志荟萃的书艺宝地,它有三大碑林区:太学石经碑林,伊阙摩崖碑林及邙洛地下碑林。太学石经碑林是在太学门前所立的石刻教学书《熹平石经》四十六碑与《正始石经》二十八碑。伊阙摩崖碑林是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邙洛地下碑林主要就是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博物馆。  千唐志斋博物馆坐落于洛阳市以西45千米处,因珍藏墓志石刻1 480余方而闻名。其中唐代墓志多达1 191方,故称之千唐志斋。千
期刊
宝鸡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因此,宝鸡地区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音乐,西府曲子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宝鸡地区的西府音乐展开研究。  一、西府音乐的概况  “西府”一词如今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却承载了老宝鸡人的传统文化意识。西府地区是指陕西关中地区,处于其中心的就是宝鸡市,这就使得宝鸡成为西府文化最主要的传承地。西府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各种民间艺术都囊括其中,尤其是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