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都是通过一件件事情表现出来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行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取决于教师能否更多地从操心事转向关注人,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凭借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走进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自省,并使其愿意与教师互动,进而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理解引导互动
“闯祸”事件的缘起
那是开学后的第二天。午休时间,小雅哭着跑到我办公室,大声说:“老师,如果有人恶意诽谤我,故意中伤我,我是不是该报警?报警!我要报警!小斌他恶意诽谤我,故意中伤我……”好不容易让激愤的小雅平复了心情,我赶紧向她了解情况。小雅说,小斌在寒假期间就通过班级QQ群旁敲侧击地辱骂她,开学后竟然又在群里公开辱骂她,还表明是受小江(我校高一年级的男生)之托。
听了小雅的话,我很纳闷。小斌在班里虽然成绩不是上等,但还挺机灵。他在班里也挺有人缘,经常帮同学捣鼓笔记本,有些小毛病都能解决个一二,照理不该会“犯浑”。带着这些疑问,我迅速叫来班长了解情况。原来,小斌在自己的个人QQ空间里发布了一个帖子,承接帮人解决各种困难业务。这次,按小斌自己的话说是接了一个“大单”——帮小江辱骂小雅。原因也很简单:小江想和小雅“交个朋友”,可小雅对小江不理不睬。
说实话,一开学就摊上这样的事,我真想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小斌就给他一耳光,打醒他。但理智又告诉我,硬来行不通。思前想后,我踱步到了教室门口。只见小斌若无其事地在座位上翻着书,但双眼并没有看课本,而是似乎在想别的事。此时,我脑海里又浮现了另一件事——上学期开家长会前夕,他扯着嗓子喊:“我家长没闲工夫开家长会”。我意识到:事出一定有因,这孩子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想到这,我走进教室,走到小斌旁,然后一言不发地带着他直奔操场。“围着操场跑四圈!”我说。他一头雾水,极不情愿,但还是跑了起来。我问:“刚才跑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吗?”他没吭声,有些不服气的样子。
“没想法?好,再跑四圈!”他没挪步,我大声命令:“跑!”他从没见“老班”这样对他发飙过,只好又跑了起来。
紧接着,我又发出了第三次命令:“再跑四圈!”这时,他开口:“老师,我跑不动了。你这样惩罚我没道理呀!我又没做坏事!”
“那你说说看,你做的是什么事?”
小斌怔了一下,然后转过来了思路。
“我做的是正当生意,按协议办事。拿人钱,当然要帮人办事。”
“正当?你以为一手拿钱,一手办事,都是正当?你考虑过当事人是否能承受吗?你有这个权利去做这个事吗?”听到这些,小斌低下了头。
我继续说:“就像这样,如果我每天在上课期间无缘无故地让你跑十圈,你愿意吗?你能承受吗?”他还是不吭声。
“你即使不吭声,我也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当然不愿意,因为这是违背你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是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没错,就像你心里想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尺度,超越了这个度,事情的发展就会走向反方向。互联网也一样,使用互联网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他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通过QQ群加强和同学的交流当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为他人解决困难也是可以的,但帮人解决困难和帮人出头是两回事。在我心里,你是个是非分明、有担当的学生,不应该做出这样黑白不分的事情,以至于伤害到同学。或许你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能和老师谈谈吗?像朋友一样。”我推心置腹,但他依然沉默。
大概过了三四分钟,小斌终于开口了。从他的话中我获悉,他帮别人做事是为了减轻家男的负担。他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为他和弟弟挣学费,家里并没有多余的积蓄,但爷爷今年又患了白内障,没钱做手术。小江给他的报酬多,他便不顾后果地答应了对方的不当请求。
“如果让你挽回这件事的影响,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是的,老师,我有想法了……”
之后,小斌先在QQ群里向小雅道歉,消除了影响,然后退还了小江的报酬,还在班会课上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承诺只要同学有困难还可以找他。
班会课上,我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让同学记住你的价值?”
“闯祸”事件引发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照纹劈柴,成就精彩。”经历了小斌事件,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一)全面了解,从看见走向理解
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都是通过一件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外显的是行为表象,内隐的是心灵状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行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穿过事情表象,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理解学生行为,并作出恰当的引导。
上述案例中,小斌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不能待价而沽,与人交往应遵守基本的规范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将小雅描述的事件与小斌平时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事件本身的漏洞,接着又找非当事人进行深入了解,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当了解了更深层的现象后,仍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进行理性反思,对小斌偶然性的行为进行了推测。最后才找小斌进行现场了解,最终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找出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顺利解决了问题。在“看到、了解、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对事件本身的了解是全面的,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是深入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是合理的、巧妙的,使师生都获得了成长。
(二)及时调整,从掌控走向引导
面对犯了错的学生,很多教师往往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哪有你这样的?”“看你今后怎么办?”……也可能会产生像我一样想动手惩戒的想法,甚至真动手。这其实都是一种直接将情绪指向事件本身,想掌控事件发展、把控当事者行为的心理。对此,我认为教师应及时调整自身角色,调节自己的处事心理,更多地从操心事转向关注人,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
上述案例中,一开始我对小斌所犯的错误也很头疼,感到棘手,但经过理性思考后,又采用了小斌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交流“发生了什么事?”“你感觉如何?”“你有什么办法?”“你希望我做什么?”等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适时通过班会课融入潜移默化的引导与点拨,使他和其他学生共同得到了内心的成长。
(三)营造关系,从自省走向互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当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鼓励学生从自省状态中走出来,敞开心扉与教师互动交流,更有益于问题的解决,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我从一开始的单向了解事件本身到后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其实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觉反省,进而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互动。“如果让你挽回这件事的影响,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是的,老师,我有想法了……”这样的积极互动正应了“照纹劈柴,成就精彩”所阐释的道理。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一个个美丽的鹅卵石。”此话用在教育中,意即教師若想将学生打造为美丽的鹅卵石,自己首先要能成为有情意的水,流淌真挚善良的情操和无私的品德。每一位教师,当深深铭记。
关键词:理解引导互动
“闯祸”事件的缘起
那是开学后的第二天。午休时间,小雅哭着跑到我办公室,大声说:“老师,如果有人恶意诽谤我,故意中伤我,我是不是该报警?报警!我要报警!小斌他恶意诽谤我,故意中伤我……”好不容易让激愤的小雅平复了心情,我赶紧向她了解情况。小雅说,小斌在寒假期间就通过班级QQ群旁敲侧击地辱骂她,开学后竟然又在群里公开辱骂她,还表明是受小江(我校高一年级的男生)之托。
听了小雅的话,我很纳闷。小斌在班里虽然成绩不是上等,但还挺机灵。他在班里也挺有人缘,经常帮同学捣鼓笔记本,有些小毛病都能解决个一二,照理不该会“犯浑”。带着这些疑问,我迅速叫来班长了解情况。原来,小斌在自己的个人QQ空间里发布了一个帖子,承接帮人解决各种困难业务。这次,按小斌自己的话说是接了一个“大单”——帮小江辱骂小雅。原因也很简单:小江想和小雅“交个朋友”,可小雅对小江不理不睬。
说实话,一开学就摊上这样的事,我真想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小斌就给他一耳光,打醒他。但理智又告诉我,硬来行不通。思前想后,我踱步到了教室门口。只见小斌若无其事地在座位上翻着书,但双眼并没有看课本,而是似乎在想别的事。此时,我脑海里又浮现了另一件事——上学期开家长会前夕,他扯着嗓子喊:“我家长没闲工夫开家长会”。我意识到:事出一定有因,这孩子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想到这,我走进教室,走到小斌旁,然后一言不发地带着他直奔操场。“围着操场跑四圈!”我说。他一头雾水,极不情愿,但还是跑了起来。我问:“刚才跑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吗?”他没吭声,有些不服气的样子。
“没想法?好,再跑四圈!”他没挪步,我大声命令:“跑!”他从没见“老班”这样对他发飙过,只好又跑了起来。
紧接着,我又发出了第三次命令:“再跑四圈!”这时,他开口:“老师,我跑不动了。你这样惩罚我没道理呀!我又没做坏事!”
“那你说说看,你做的是什么事?”
小斌怔了一下,然后转过来了思路。
“我做的是正当生意,按协议办事。拿人钱,当然要帮人办事。”
“正当?你以为一手拿钱,一手办事,都是正当?你考虑过当事人是否能承受吗?你有这个权利去做这个事吗?”听到这些,小斌低下了头。
我继续说:“就像这样,如果我每天在上课期间无缘无故地让你跑十圈,你愿意吗?你能承受吗?”他还是不吭声。
“你即使不吭声,我也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当然不愿意,因为这是违背你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是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没错,就像你心里想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尺度,超越了这个度,事情的发展就会走向反方向。互联网也一样,使用互联网也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他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通过QQ群加强和同学的交流当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为他人解决困难也是可以的,但帮人解决困难和帮人出头是两回事。在我心里,你是个是非分明、有担当的学生,不应该做出这样黑白不分的事情,以至于伤害到同学。或许你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能和老师谈谈吗?像朋友一样。”我推心置腹,但他依然沉默。
大概过了三四分钟,小斌终于开口了。从他的话中我获悉,他帮别人做事是为了减轻家男的负担。他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为他和弟弟挣学费,家里并没有多余的积蓄,但爷爷今年又患了白内障,没钱做手术。小江给他的报酬多,他便不顾后果地答应了对方的不当请求。
“如果让你挽回这件事的影响,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是的,老师,我有想法了……”
之后,小斌先在QQ群里向小雅道歉,消除了影响,然后退还了小江的报酬,还在班会课上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承诺只要同学有困难还可以找他。
班会课上,我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让同学记住你的价值?”
“闯祸”事件引发的思考
俗话说得好:“照纹劈柴,成就精彩。”经历了小斌事件,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一)全面了解,从看见走向理解
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都是通过一件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外显的是行为表象,内隐的是心灵状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行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穿过事情表象,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理解学生行为,并作出恰当的引导。
上述案例中,小斌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不能待价而沽,与人交往应遵守基本的规范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将小雅描述的事件与小斌平时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事件本身的漏洞,接着又找非当事人进行深入了解,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当了解了更深层的现象后,仍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进行理性反思,对小斌偶然性的行为进行了推测。最后才找小斌进行现场了解,最终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找出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顺利解决了问题。在“看到、了解、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对事件本身的了解是全面的,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是深入的,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是合理的、巧妙的,使师生都获得了成长。
(二)及时调整,从掌控走向引导
面对犯了错的学生,很多教师往往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哪有你这样的?”“看你今后怎么办?”……也可能会产生像我一样想动手惩戒的想法,甚至真动手。这其实都是一种直接将情绪指向事件本身,想掌控事件发展、把控当事者行为的心理。对此,我认为教师应及时调整自身角色,调节自己的处事心理,更多地从操心事转向关注人,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
上述案例中,一开始我对小斌所犯的错误也很头疼,感到棘手,但经过理性思考后,又采用了小斌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他交流“发生了什么事?”“你感觉如何?”“你有什么办法?”“你希望我做什么?”等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适时通过班会课融入潜移默化的引导与点拨,使他和其他学生共同得到了内心的成长。
(三)营造关系,从自省走向互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当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鼓励学生从自省状态中走出来,敞开心扉与教师互动交流,更有益于问题的解决,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我从一开始的单向了解事件本身到后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其实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觉反省,进而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互动。“如果让你挽回这件事的影响,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是的,老师,我有想法了……”这样的积极互动正应了“照纹劈柴,成就精彩”所阐释的道理。
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一个个美丽的鹅卵石。”此话用在教育中,意即教師若想将学生打造为美丽的鹅卵石,自己首先要能成为有情意的水,流淌真挚善良的情操和无私的品德。每一位教师,当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