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实际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是学生入门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创新能使一个国家得到不竭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创新。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每上一堂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重要。数学知识是单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数学枯燥单调,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的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红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她家有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她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回答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长,这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甚至不学,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差。在对待小学生时,我们教师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
  ”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
  在小学教学内容里,学到“元、角、分”时,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去小卖部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三、鼓励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学生产生疑惑,并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的知识,又能巩固以前的知识。
  产生疑问是打开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小学生的思维是奇异独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做练习,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与否的一种有效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果汁,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果汁,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因为半瓶果汁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果汁重,就是空瓶重量。
  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解法二:
  先求半瓶果汁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果汁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果汁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果汁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果汁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多种合作形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合作形式,如:小组合作,团体合作,这些合作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例如:某工程需要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 (2)4÷〔40%÷(1-40%)〕; (3)1÷(40%÷4)-4 (3)4÷40%-4等。
  每一种合作方式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的,各个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各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选着适宜的合作形式。如:(1)当解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时;(2)当题目过深,学生思考容易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多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待小学生,可以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等着手,让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哪?我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下:  一、优化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产生阅读激情。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发掘教材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探索,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理解中体会形象美;在阅读想象中丰富意境美;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 阅读;培养;体念;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做一个技艺高超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位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辅助教学手段已成为了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将会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做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兴趣将会导致效率
期刊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快快乐乐地获得知识,又能让学生自自在在地运用知识。良好的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就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总结如下:  一、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
期刊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尺度,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
期刊
对于有求于佛的人,人们常会说:“心诚则灵”。其实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心诚”更重要,只不过这里的“心诚”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诚恳、谦和、热情、客气,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问题,“灵”则是得到家长的谅解、配合与支持。  有一天我带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文思琪小朋友自己不小心摔在地上,上嘴唇擦破了一小点皮,我知道是一个小问题,给家长说一声应该是没事的。可是下午天下起了大雨,文思琪的妈妈请邻居卢禹燊的家长一起接
期刊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获得多方面发展的丰富过程。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堂上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多方面发展。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内容的重要载体。而
期刊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改革试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而兴趣存在于思维和探索中,存在于收获和成功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为其创设探索的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
期刊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初中初中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个体,作为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