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提升人参产品质量的意义,分析了人参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提升吉林人参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如何提高;人参质量
1 提升人参产品质量的意义
1.1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并且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人参已经成为吉林省长白山區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保证人参产品的质量安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2 扩大吉林省对外影响力
人参居“东北三宝”之首,是吉林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吉林省的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有效提升人参产品质量,把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对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3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用其可制做多种中药产品和保健食品。人参产品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1.4 应对农业对外开放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频频设置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限制。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人参质量,有利于提升人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份额。
2 人参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基地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从全省人参种植情况看,多数县份都在推行人参标准化栽培,人参栽培基地规范化程度在 70%左右,但个别参农还存在着种植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有些参农对人参栽培新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差,全面实施标准化种植在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一部分生产者仍然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残毒农药,导致了一些人参质量低劣、农残超标,农残和重金属的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参质量的关键问题。
2.2 加工环节监管不严 产品质量信誉度不高
目前,全省有人参加工点 1000 多家,但是多数企业以卖原料参和加工原料参为主,很少从事精深加工,科研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以原料粗加工为主,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益。还有许多是农户个人小作坊加工,加工设备陈旧,加工工序简单,人参加工大锅蒸、小锅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工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糖水煮红参、硫磺熏蒸人参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人参的质量。
2.3 市场管理混乱 假冒伪劣产品严重
人参产业一直处于多家管理的状态,缺少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产业宏观指导。导致人参加工、销售环节管理混乱。人参市场基本上是无序经营,企业各自为政,产品压价销售,内部互相排斥,没有形成统一对外的销售经营格局。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检测服务体系不完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检测标准不统一,同时还存在虚假产品鉴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约束。糖水煮红参、硫磺熏蒸人参、拼接野山参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损坏了吉林人参的形象。
3 提升吉林人参质量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提升吉林人参产品的质量,必须实现人参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质量型、由普通产品向名优新特产品、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的方向转变,全面提升人参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1 从栽培源头抓起 实施人参标准化种植
3.1.1 加强人参新品种选育研究,建立人参良种繁育基地
人参品种老化和品种退化是人参主要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人参主要产区的科研单位和大型人参种植企业应当建立人参良种繁育基地。要根据人参加工产品的不同品种、运用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培育优质人参良种。从人参根型和内在质量上进行品种选育或提纯复壮,建立优质种源基地;要引进转基因技术、杂交技术等技术措施,培育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人参新品种。通过引进或研究人参新品种,进而逐步推广新品种,严格控制种苗质量,为人参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3.1.2 按照 GAP 要求、建设无公害人参示范园区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各产区制定相适应的人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SOP),由于生态条件不同,无法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在人参重点产区,按照 GAP 标准要求,从测土栽参、严控农药等基本环节入手,建设无公害人参栽培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建设,辐射带动人参标准化栽培。相关科研部门应当重点研究开发生物农药和人参专用肥料,为生产无公害、高质量的人参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对人参种植企业和人参种植大户,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定期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使人参产业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优质人参栽培技术,提高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
3.1.3 调整人参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下参生产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今后伐林种植人参将逐步受到限制;人参重点产区应该积极调整人参种植结构,逐步压缩伐林种参面积,积极探索农田栽参和老参地重复利用等技术试验,逐步扩大非林地种植人参规模。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参生产,使人参重新回归大森林,进而培育出绿色人参原料产品。
3.2 严格把握加工环节 确保产品加工质量
3.2.1 严格把握原料收购和产品加工环节
人参加工企业在人参原料收购环节应该严格把关,要收购低农残人参,保证加工原料的质量;在人参的挑选、洗刷、灌蒸、烘干、晾晒等重要加工环节,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加工,确保加工质量。
3.2.2 加强加工环节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加工工艺
在人参重点产区,要开展以红参、生晒参、精制红参为主要品种的加工技术改造,提高人参加工工艺和手段,要按照 GMP 要求,改善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保证产品加工质量。
3.2.3 强化加工环节监管
在人参重点加工区域,工商、药监、质监等执法部门应向加工企业派驻质量监督检查员,对人参生产加工企业的全部加工过程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从根本上杜绝糖水煮制红参、硫磺熏蒸白参等不良行为。
3.3 规范人参流通领域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人参销售流通市场是人参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应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3.1 加强宣传引导,坚持诚信经营
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经常性的法规和政策宣传,真正使人参产品经营业户熟悉法规、了解政策,坚持诚信的商业经营理念,对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
3.3.2 定期检查形成制度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人参产品销售市场和流通领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经常性检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人参产品,要动员销售业户及时进行处理。
3.3.3 打击假冒伪劣,加大处罚力度
对人参产品流通领域发现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销售三无产品、使用虚假产品证书等不法行为,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进行查处,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人参市场经营秩序。
4 结束语
人参是我国中药的瑰宝,居“东北三宝”之首,也是吉林省的重要医药保健资源。多年来,人参产业作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是作为东部长白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参重点产区,人参产业产值占县域农村经济总量的 50%以上。吉林省正在实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工程,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吉林人参产品质量。
关键词:如何提高;人参质量
1 提升人参产品质量的意义
1.1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并且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人参已经成为吉林省长白山區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保证人参产品的质量安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2 扩大吉林省对外影响力
人参居“东北三宝”之首,是吉林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吉林省的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有效提升人参产品质量,把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对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3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用其可制做多种中药产品和保健食品。人参产品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1.4 应对农业对外开放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频频设置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限制。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人参质量,有利于提升人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份额。
2 人参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基地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从全省人参种植情况看,多数县份都在推行人参标准化栽培,人参栽培基地规范化程度在 70%左右,但个别参农还存在着种植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有些参农对人参栽培新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差,全面实施标准化种植在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一部分生产者仍然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残毒农药,导致了一些人参质量低劣、农残超标,农残和重金属的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参质量的关键问题。
2.2 加工环节监管不严 产品质量信誉度不高
目前,全省有人参加工点 1000 多家,但是多数企业以卖原料参和加工原料参为主,很少从事精深加工,科研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以原料粗加工为主,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益。还有许多是农户个人小作坊加工,加工设备陈旧,加工工序简单,人参加工大锅蒸、小锅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工出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糖水煮红参、硫磺熏蒸人参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人参的质量。
2.3 市场管理混乱 假冒伪劣产品严重
人参产业一直处于多家管理的状态,缺少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产业宏观指导。导致人参加工、销售环节管理混乱。人参市场基本上是无序经营,企业各自为政,产品压价销售,内部互相排斥,没有形成统一对外的销售经营格局。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检测服务体系不完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检测标准不统一,同时还存在虚假产品鉴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约束。糖水煮红参、硫磺熏蒸人参、拼接野山参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损坏了吉林人参的形象。
3 提升吉林人参质量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提升吉林人参产品的质量,必须实现人参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质量型、由普通产品向名优新特产品、由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的方向转变,全面提升人参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1 从栽培源头抓起 实施人参标准化种植
3.1.1 加强人参新品种选育研究,建立人参良种繁育基地
人参品种老化和品种退化是人参主要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人参主要产区的科研单位和大型人参种植企业应当建立人参良种繁育基地。要根据人参加工产品的不同品种、运用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培育优质人参良种。从人参根型和内在质量上进行品种选育或提纯复壮,建立优质种源基地;要引进转基因技术、杂交技术等技术措施,培育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人参新品种。通过引进或研究人参新品种,进而逐步推广新品种,严格控制种苗质量,为人参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3.1.2 按照 GAP 要求、建设无公害人参示范园区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各产区制定相适应的人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SOP),由于生态条件不同,无法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在人参重点产区,按照 GAP 标准要求,从测土栽参、严控农药等基本环节入手,建设无公害人参栽培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建设,辐射带动人参标准化栽培。相关科研部门应当重点研究开发生物农药和人参专用肥料,为生产无公害、高质量的人参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对人参种植企业和人参种植大户,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定期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使人参产业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优质人参栽培技术,提高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
3.1.3 调整人参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下参生产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今后伐林种植人参将逐步受到限制;人参重点产区应该积极调整人参种植结构,逐步压缩伐林种参面积,积极探索农田栽参和老参地重复利用等技术试验,逐步扩大非林地种植人参规模。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参生产,使人参重新回归大森林,进而培育出绿色人参原料产品。
3.2 严格把握加工环节 确保产品加工质量
3.2.1 严格把握原料收购和产品加工环节
人参加工企业在人参原料收购环节应该严格把关,要收购低农残人参,保证加工原料的质量;在人参的挑选、洗刷、灌蒸、烘干、晾晒等重要加工环节,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加工,确保加工质量。
3.2.2 加强加工环节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加工工艺
在人参重点产区,要开展以红参、生晒参、精制红参为主要品种的加工技术改造,提高人参加工工艺和手段,要按照 GMP 要求,改善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保证产品加工质量。
3.2.3 强化加工环节监管
在人参重点加工区域,工商、药监、质监等执法部门应向加工企业派驻质量监督检查员,对人参生产加工企业的全部加工过程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从根本上杜绝糖水煮制红参、硫磺熏蒸白参等不良行为。
3.3 规范人参流通领域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人参销售流通市场是人参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应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3.1 加强宣传引导,坚持诚信经营
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经常性的法规和政策宣传,真正使人参产品经营业户熟悉法规、了解政策,坚持诚信的商业经营理念,对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
3.3.2 定期检查形成制度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人参产品销售市场和流通领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经常性检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人参产品,要动员销售业户及时进行处理。
3.3.3 打击假冒伪劣,加大处罚力度
对人参产品流通领域发现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销售三无产品、使用虚假产品证书等不法行为,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进行查处,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人参市场经营秩序。
4 结束语
人参是我国中药的瑰宝,居“东北三宝”之首,也是吉林省的重要医药保健资源。多年来,人参产业作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是作为东部长白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参重点产区,人参产业产值占县域农村经济总量的 50%以上。吉林省正在实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工程,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吉林人参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