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认知冲突,简言之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矛盾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营造矛盾情境、设计悬疑问题、引导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认知冲突 数学思维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习得数学知识,对一些数学规律进行感知。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呈现特定的规律,当他自己的认识与面临的环境不一样时,便产生了认知冲突。而人又总会倾向于认知平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与学生认知不一样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他们去平衡自我认知,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推动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基于教材,设置一些巧妙的矛盾,让小学生产生好奇心,这股好奇心促使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真相。
一、创造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要想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必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并带着兴趣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课堂中设置矛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1.基于生活经验,营造矛盾情境
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矛盾情境,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对 “负数”概念产生好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们发放了温度计。温度计常被运用到科学课上,所以学生对该仪器很熟悉,但是将温度计用在数学教学里还是一下子就让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温度计作为测量温度的仪器,跟数学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仔细观察温度计,并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刻度,于是教师立刻问道:“温度计上都有什么数字啊,大家可以读出来吗?”有学生回答道:“自然数,0、10、20……”教师接着抛出问题:“温度计的0度下面还有数字,这些数字的含义和0上面的自然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们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教师接着说:“0下面的数字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此时学生更加不解了。他们只认识0以上的自然数,而0以下的数字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这与他们本来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正是这样的冲突让学生更加好奇,更有学习的欲望。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创造了矛盾情境,有效地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
2.基于原有经验,营造矛盾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常常大胆提问,也很好动。教师们可以抓住小孩子的这些特点,将矛盾设置在教学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惑,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乏味的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一位教师教“循环小数”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了6.3434……,并表示这是一个循环小数,然后让学生将小数点后的第五位和第十位数字写出来,学生便按照循环小数的规律将小数点后十位补出来并迅速找到了第五位和第十位的数字。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将小数点后第99、999位的数字写出来,这时学生们便面露难色,这与他们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很快就说出来答案,学生对教师很快知道答案产生了疑惑,便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经过思考,有些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技巧,于是教师让发现技巧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解释。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循环数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二、设计悬疑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疑问不能缺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如果教师将疑问展示得过于明确,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的空间。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设置在关键点处,让学生们产生认知冲突。
1.引导学生质疑,产生认知冲突
例如,在教“倒数”时,教师先给出了一些计算题:32×23= ,56×65= 。让学生发现倒数的存在,对倒数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再提供给学生两个小数,让学生们写出它们的倒数。在学生潜意识里,倒数的求解方法是调换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因而在求小数的倒数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在疑问产生后,学生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想要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加深了他们对倒数的认识。
2.引导质疑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三角形三边大小关系”时,给每位学生都发放了一根相同长度的吸管,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随意剪两下,让一根吸管变成三根,再将三根管子拼接起来。然后问题就产生了,有些学生可以拼成三角形,有些学生则不能,这样的结果与学生本来的认知是有差别的,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引导动手操作,制造认知冲突
动手操作能加强学生的认知,使授课效率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因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特别强,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容易理解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切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时,拿出一张红色纸和一张黄色纸。两张纸都是长方形的,大小看起来也差不多,教師让学生带着“哪张纸面积更大”的问题仔细观察两张纸。在进行了一番观察后,有学生认为两张纸一样大,也有学生觉得黄色大或者红色大,大家各执己见。教师接着说:“用肉眼观察不出来的话,大家还可以有什么方法来判断大小吗?”有学生提出将两张纸叠在一起,但依然无法判断面积的大小。教师让学生们继续思考解决办法……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突破认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让课堂趣味十足。经过动手操作以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变得立体,能更加清晰地把握所学的东西,记忆也更加深刻,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解决疑问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重视认知冲突,想方设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的神奇之处。
参考文献:
[1]卢笙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火花[J].小学教学参考, 2017(4).
[2]祁爱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J].小学教学参考,2017(3).
[3]赵敏杰.构建认知冲突,激活数学思维[J].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4]任建龙.关于认知冲突策略运用于教学活动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4(4).
责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认知冲突 数学思维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习得数学知识,对一些数学规律进行感知。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呈现特定的规律,当他自己的认识与面临的环境不一样时,便产生了认知冲突。而人又总会倾向于认知平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与学生认知不一样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他们去平衡自我认知,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推动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基于教材,设置一些巧妙的矛盾,让小学生产生好奇心,这股好奇心促使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真相。
一、创造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要想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必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并带着兴趣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课堂中设置矛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1.基于生活经验,营造矛盾情境
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矛盾情境,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对 “负数”概念产生好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们发放了温度计。温度计常被运用到科学课上,所以学生对该仪器很熟悉,但是将温度计用在数学教学里还是一下子就让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温度计作为测量温度的仪器,跟数学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仔细观察温度计,并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温度计上的数字刻度,于是教师立刻问道:“温度计上都有什么数字啊,大家可以读出来吗?”有学生回答道:“自然数,0、10、20……”教师接着抛出问题:“温度计的0度下面还有数字,这些数字的含义和0上面的自然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们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教师接着说:“0下面的数字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此时学生更加不解了。他们只认识0以上的自然数,而0以下的数字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这与他们本来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正是这样的冲突让学生更加好奇,更有学习的欲望。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创造了矛盾情境,有效地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数学探究兴趣。
2.基于原有经验,营造矛盾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常常大胆提问,也很好动。教师们可以抓住小孩子的这些特点,将矛盾设置在教学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惑,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乏味的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一位教师教“循环小数”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了6.3434……,并表示这是一个循环小数,然后让学生将小数点后的第五位和第十位数字写出来,学生便按照循环小数的规律将小数点后十位补出来并迅速找到了第五位和第十位的数字。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将小数点后第99、999位的数字写出来,这时学生们便面露难色,这与他们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很快就说出来答案,学生对教师很快知道答案产生了疑惑,便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经过思考,有些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技巧,于是教师让发现技巧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解释。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循环数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二、设计悬疑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疑问不能缺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如果教师将疑问展示得过于明确,学生就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的空间。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设置在关键点处,让学生们产生认知冲突。
1.引导学生质疑,产生认知冲突
例如,在教“倒数”时,教师先给出了一些计算题:32×23= ,56×65= 。让学生发现倒数的存在,对倒数有初步的认识;接着再提供给学生两个小数,让学生们写出它们的倒数。在学生潜意识里,倒数的求解方法是调换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因而在求小数的倒数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在疑问产生后,学生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想要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加深了他们对倒数的认识。
2.引导质疑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三角形三边大小关系”时,给每位学生都发放了一根相同长度的吸管,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随意剪两下,让一根吸管变成三根,再将三根管子拼接起来。然后问题就产生了,有些学生可以拼成三角形,有些学生则不能,这样的结果与学生本来的认知是有差别的,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引导动手操作,制造认知冲突
动手操作能加强学生的认知,使授课效率得到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因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特别强,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容易理解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切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时,拿出一张红色纸和一张黄色纸。两张纸都是长方形的,大小看起来也差不多,教師让学生带着“哪张纸面积更大”的问题仔细观察两张纸。在进行了一番观察后,有学生认为两张纸一样大,也有学生觉得黄色大或者红色大,大家各执己见。教师接着说:“用肉眼观察不出来的话,大家还可以有什么方法来判断大小吗?”有学生提出将两张纸叠在一起,但依然无法判断面积的大小。教师让学生们继续思考解决办法……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突破认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让课堂趣味十足。经过动手操作以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变得立体,能更加清晰地把握所学的东西,记忆也更加深刻,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解决疑问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重视认知冲突,想方设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到数学的神奇之处。
参考文献:
[1]卢笙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火花[J].小学教学参考, 2017(4).
[2]祁爱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J].小学教学参考,2017(3).
[3]赵敏杰.构建认知冲突,激活数学思维[J].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4]任建龙.关于认知冲突策略运用于教学活动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4(4).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