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學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善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乐于和学生交流,学生消除了顾虑,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提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双向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造合适的条件使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能提出正确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互相主动提问,积极讨论以及寻求答案。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挑战自我,并通过课外阅读和学习,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师生互相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的放射状地发展,决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点,如:《童趣》的教学,《童趣》中的儿童世界让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读着、揣摩着、想象着,我班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当我意识到‘懒惰’是学习的天敌之后,便将它鞭数十,驱之别处。”可见文中的语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课内产生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或传递纸条提问;课下产生问题可以写在随身携带的《问题本》上,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问。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不断实施,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教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里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學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善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乐于和学生交流,学生消除了顾虑,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提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地与同学们进行双向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造合适的条件使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能提出正确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互相主动提问,积极讨论以及寻求答案。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挑战自我,并通过课外阅读和学习,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师生互相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的放射状地发展,决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点,如:《童趣》的教学,《童趣》中的儿童世界让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读着、揣摩着、想象着,我班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当我意识到‘懒惰’是学习的天敌之后,便将它鞭数十,驱之别处。”可见文中的语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课内产生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或传递纸条提问;课下产生问题可以写在随身携带的《问题本》上,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提问。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不断实施,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教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