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具有积极的活动意义。通过教育可以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科学地去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如今,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应有的学历学位认可和专业的职业技能认证。于是,教育形成了特有的知识资本,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形成和社会流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当今社会流动已习以为常,人们为了物质、理想等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地域,发生了个人地位和职业转换的现象,从而使社会结构分层更加清晰。由此可见,教育直接影响社会流动现象,二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带动社会流动 教育为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人们在社会间的各种流动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际流动。其中,教育在代际向上流动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职位、地位、收入等各方面的改变。“学而优则仕”的历史纳贤传统影响着当今教育的意义,在今天,教育带给人们的学历与技能认证,成为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不同职业的重要凭证,决定了他们的职业范围和薪酬收入。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更多的学子希望通过十年苦读,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如今,教育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从而在社会流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流动促进教育的发展 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小乡村的人们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大城市的人们渴望国外的发展空间。这种社会流动的欲望,加上各个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人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高学历、高职称是比较受追捧的教育项目。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子女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促进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第一,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均,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远远优于且多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教育资源远远优于且多于乡村。第二,阶层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地位高、条件好的人享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多于地位低、条件差的。第三,学校之间资源分配失衡,重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要多于非重点学校,形成了重点和非重点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差异。第四,公办和民办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办教育资源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优于且多于民办教育资源,这样导致了公办高校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而民办高校却在各种限制政策中、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下艰难前行。这种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倾斜,产生了不同社会成员及其子女接受教育机会和权力的不平等现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社会底层、经济条件差的人员选择教育甚至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从而造成他们在向上流动中处于被动劣势的地位,有甚者失去了从下层向上层流动的基本权利,不得不一直处于子承父业、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同时大幅度提高学费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其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和谐发展,不得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高等教育,使其超越社会的发展,造成职业结构的不良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开始扩招,几年的时间使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型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内需,刺激了国内的教育消费;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进行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还不能满足过多的人口向上流动的需求。自我国实行大学收费制度以来,学费逐年提高,到如今,学费涨幅为原来的25倍至50倍不等,大学学费处于5000元至10000元之间,占据了不少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这种高等教育扩招后的高额学费,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源,不利于社会底层、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有着不良的社会影响,不仅不利于人们向上流动的社会需求,也严重打击了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们的积极性,高额的学费使得他们无法走进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阻止了他们欲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渴求。总体来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流动与对策
为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教育资源能否合理分配以及教育机制的公平实施,对社会流动合理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公民,应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过程,教育起点的公平和机制的合理性是公民平等拥有受教育权的前提。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平衡,促进教育机制的公平性,以保障公民受教育起点的公平性。首先,国家应改变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其次,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实现地域公平合理性。保证教育的机会平等,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受教育权。再次,国家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来保障社会低层次和经济条件差的弱势群体来拥有受教育权,从而降低他们接受教育的难度,减少他们接受教育的成本。
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 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制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教育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要确保国家规定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标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动员民间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并逐步形成国立、地方公立、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学体制,逐步缓解国家面临的教育财政压力。这样,会使社会各阶层的子女能够通过平等竞争上大学获取专业教育,重新选择社会地位和角色,使整个社会分层呈现良性流动态势。
有效分担教育成本,逐步完善资助政策 教育是各个公民共同拥有的社会财富,国家、团体、个人均可从中受益。我们应该从教育获得和支付能力等出发,建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一,国家是教育成本分担的第一大主体,国家财政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经费。第二,降低个人和家庭成本分担的比例。个人和家庭根据所受教育的内容及获得的教育利益来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第三,社会力量在教育成本分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来募捐。有了以上各教育成本分担的划分,还要建立实施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和举措:一是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二是要设立社会助学金;三是要大力开拓勤工助学的渠道,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放缓教育外延扩张步伐,注重内涵式发展 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目标,放缓外延扩张步伐,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提供的各种向上流动机会和流动岗位,发挥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作用。合理、公正、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是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社会阶层间流动的主要润滑剂,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体制,努力清除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流动中的各种制度障碍,给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
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带动社会流动 教育为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人们在社会间的各种流动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际流动。其中,教育在代际向上流动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职位、地位、收入等各方面的改变。“学而优则仕”的历史纳贤传统影响着当今教育的意义,在今天,教育带给人们的学历与技能认证,成为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不同职业的重要凭证,决定了他们的职业范围和薪酬收入。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更多的学子希望通过十年苦读,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如今,教育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从而在社会流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流动促进教育的发展 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小乡村的人们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大城市的人们渴望国外的发展空间。这种社会流动的欲望,加上各个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人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高学历、高职称是比较受追捧的教育项目。人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子女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促进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第一,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均,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远远优于且多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市教育资源远远优于且多于乡村。第二,阶层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地位高、条件好的人享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多于地位低、条件差的。第三,学校之间资源分配失衡,重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要多于非重点学校,形成了重点和非重点之间教育资源的严重差异。第四,公办和民办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办教育资源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优于且多于民办教育资源,这样导致了公办高校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而民办高校却在各种限制政策中、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下艰难前行。这种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倾斜,产生了不同社会成员及其子女接受教育机会和权力的不平等现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社会底层、经济条件差的人员选择教育甚至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从而造成他们在向上流动中处于被动劣势的地位,有甚者失去了从下层向上层流动的基本权利,不得不一直处于子承父业、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同时大幅度提高学费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其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和谐发展,不得短时间内大幅度扩张高等教育,使其超越社会的发展,造成职业结构的不良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开始扩招,几年的时间使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转型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内需,刺激了国内的教育消费;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进行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还不能满足过多的人口向上流动的需求。自我国实行大学收费制度以来,学费逐年提高,到如今,学费涨幅为原来的25倍至50倍不等,大学学费处于5000元至10000元之间,占据了不少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这种高等教育扩招后的高额学费,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源,不利于社会底层、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有着不良的社会影响,不仅不利于人们向上流动的社会需求,也严重打击了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们的积极性,高额的学费使得他们无法走进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从而阻止了他们欲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渴求。总体来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流动与对策
为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教育资源能否合理分配以及教育机制的公平实施,对社会流动合理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公民,应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过程,教育起点的公平和机制的合理性是公民平等拥有受教育权的前提。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平衡,促进教育机制的公平性,以保障公民受教育起点的公平性。首先,国家应改变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其次,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实现地域公平合理性。保证教育的机会平等,保证每个受教育者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受教育权。再次,国家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来保障社会低层次和经济条件差的弱势群体来拥有受教育权,从而降低他们接受教育的难度,减少他们接受教育的成本。
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 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制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教育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要确保国家规定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标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动员民间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并逐步形成国立、地方公立、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学体制,逐步缓解国家面临的教育财政压力。这样,会使社会各阶层的子女能够通过平等竞争上大学获取专业教育,重新选择社会地位和角色,使整个社会分层呈现良性流动态势。
有效分担教育成本,逐步完善资助政策 教育是各个公民共同拥有的社会财富,国家、团体、个人均可从中受益。我们应该从教育获得和支付能力等出发,建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一,国家是教育成本分担的第一大主体,国家财政应加大经费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经费。第二,降低个人和家庭成本分担的比例。个人和家庭根据所受教育的内容及获得的教育利益来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第三,社会力量在教育成本分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来募捐。有了以上各教育成本分担的划分,还要建立实施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和举措:一是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二是要设立社会助学金;三是要大力开拓勤工助学的渠道,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放缓教育外延扩张步伐,注重内涵式发展 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目标,放缓外延扩张步伐,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提供的各种向上流动机会和流动岗位,发挥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作用。合理、公正、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是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社会阶层间流动的主要润滑剂,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体制,努力清除影响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流动中的各种制度障碍,给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