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雅1 1高效课堂”是阜南一中在借鉴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和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探索出的一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博雅1 1高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核心,以抓好备课、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诸多著名教育家都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博雅1 1高效课堂”便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德育课程都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来设计和实施,进而加深学生的人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自尊、有颜面地在班级内学习、生活,促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成长,让学生的双翼平衡发展,争取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
   一、简析“博雅1 1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价值观取向明确。“博雅1 1高效课堂”主要是以学科教学作为重要依托,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共同学习“博雅精神”,形成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博雅1 1高效课堂”的课堂活动中,师生都扮演着学习的角色,要积极更新自己的工作态度,将学习作为终身追求,将课堂中的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让权于学生,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博雅精神”,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实现对学生迁移默化的影响。有的教师根据观察自评量表,在学生的自主表达、独立联系、质疑能力、独立思考等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核心问题导学。“博雅1 1高效课堂”要以核心问题导学为重要向导。核心问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障碍、学科核心素养等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學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在“博雅1 1高效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核心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情境中产生的核心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形成对问题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学习方法,内化成为价值品质。
   师生真诚交往。“博雅1 1高效课堂”要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了解个性不同学生的学习、交往问题,真诚与其交往。教师要通过相关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肯定,提升学生的自我要求,促进其实现最大化发展。在“博雅1 1高效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
  以学生为中心
   “博雅1 1高效课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能力,没有从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打破了应试影响的不足。教学的实践与发展,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重要价值导向,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比较少,针对众多流派,教师们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的现象,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受到应试教育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法,刚好打破了这一不足,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博雅1 1高效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大自然的联系,通过自然资源进行相应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这是“博雅1 1高效课堂”的重要实践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语文教师在写景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风景,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进行风景写话的指导;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可以绘画的素材,比如树叶、花瓣等,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博雅1 1高效课堂”教学法的应用,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新认识学生的发展提点,对于教学理念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博雅1 1高效课堂”的应用,使学生不仅习得了学科知识素养,还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通联:安徽阜南一中新校区]
其他文献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子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如何在字字珠玑中呈现深具的文学功底与文化底蕴,则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  而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无非就是“鲜活”二字。所谓鲜活,就是新鲜灵动,不落窠臼;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本真,写出纯情,写得褪尽浮华,写得回归自然。  一、素材选择的“鲜活”:丰富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  品经典如品人生百味。  不仅是中国人笔下的经典是这样,全人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脱文本,让其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好体现;如何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动态学情,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资源,让课堂教学生成别样的风景,这些都是课堂走向深入的一个表现。在执教《望海潮》时,我以课前和课中的动态学情为生成点,虽是常态课,却也充满风景。在此,笔者以如下三个学习环节为例,对教学过程展开深入的思考。   一、因势利导,缘“诵”入文   (课前两分钟,学生自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
自从市教科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探索课堂教改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包
现下许多人,受西洋文化或陋习影响过深,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十之九弃之如敝屣。间有欲皓首穷经以为治业者,又常常标新立异,剑走偏锋,故出奇兵,炫鬻取胜。此种做法,正如沙滩建屋,风吹即倒,焉有生存之价值?也有一知半解者,却抱了收藏前辈先贤的态度,而真正于学问和艺术,却时常欠郑重或忠实,这对于真正的鉴赏,无关肢节痛痒,亦无法沁入作品的灵魂深处。  试举两例: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缜密、论证严整,风格气势磅礴、雄肆壮美。在此,笔者试图从本文虚词运用的角度,对《过秦论》进行初步的细读分析。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力图从文本本身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一下《过秦论》的艺术成就,并论述该文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历史地位。   一、文言政论散文阅读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语文形势下,写作的要求在不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后人对他情有独钟。历代和项羽有关的诗词歌赋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评论文章则数以千计。文人墨客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价值观,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于是原本同一个项羽,被解读出无数版本,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学习《项羽本纪》时,该如何解读项羽呢?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设置了这样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