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思-引-练”课堂教学“四步法”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市教科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探索课堂教改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积极探索“问-思-引-练”课堂教学四步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成绩得到了很大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课堂教学改革以“让学引思”为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阅读、讨论、训练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实践
   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浓,更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学习效益低下;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强,缺乏长效的引导机制……此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几乎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两年来,本人尝试采用“问-思-引-练”课堂教学四步法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前,我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探讨价值的具体问题;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两年的努力,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了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四步法”教学的宗旨
   “四步法”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思结合、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
   “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的大腦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在“让”与“引”上下功夫,力图做到能“让”会“引”,力争“让”“引”并重;让学生在“学”与“思”上花时间,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
   课堂教学中,本人摒弃题海战术,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做到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引得得法,引得充分。通过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行为,我尽可能地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四步法”模式的教学流程
   1.问
   第一,课前和学生一起设计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问的习惯。首先,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养成泛读、精读相结合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互相提问的习惯。
   第二,在课堂上,设计有梯度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首先,我尝试帮助学生先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揣摩提出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探究提问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问”字上下功夫,在方法上做文章。
   2.思
   如果说阅读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问是学生学习的第二步的话,那么,思考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步,我给足学生思考、交流、探讨的时间。因为,时间永远是学习的保证,为保证课堂阅读的效果,我总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并在自己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思考状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在这一环节,我经常采用小组阅读思考交流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章节,反复阅读、领悟、思考。我还要求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思”进去:思考结构、技巧,鉴赏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品味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放手,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为他们创造思考的机会。
   3.引
   古人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即引导、点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不能“填”或“灌”,而要“引”。不能只授之于鱼,而要授之以渔!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时,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省事而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点”以“引”带“授”的目的。
   同样,为保证引导、点拨的效果,我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当然,引导、点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在课堂教学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师生、生生”间你问我答互动法,效果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4.练
   练习是检查和巩固阅读、思考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通过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引导思考及课后布置思考题等方式,巩固并强化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练习,包括课前练、课堂练、课后练、反馈练。练可以让学生习得很多方面的技能。这个步骤,为师生一直所采用。
   四、教学实践思考
   在运用“问-思-引-练”课堂教学四步法模式时,我坚持三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状况,突出教学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思有所获、学有所得。
   2.开放性原则。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从预设走向生成,从灌输走向对话,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目标多元、氛围民主、手段多样、内容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范式。
   3.实践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时刻牢记,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我们就能在此前提下,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应该说,课堂教学改革以“让学引思”为模式,具体设计为“问-思-引-练”课堂教学四步法,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从理论上来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实践上来看,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
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的感知。《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陌生化艺术对该文进行解读,发现《我与
古诗词在统编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肢解诗词的:一是碎问碎答法,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体演示法,精美课件,名家朗读,题目与答案轮番上阵。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没为教学内容服务,反映了教师没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没认真解读单元导语,没为学生积累和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等问题,很难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的《莽原》半月刊上。  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反动当局所通缉,故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期间,“三·一八惨案”的爆发,“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给鲁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还有种种个人生活的不顺,如周作人不顾兄弟之情,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对鲁迅进行诽谤等,使得鲁迅
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苗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其中“师生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有故事,才想去聆听,因为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重。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做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子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如何在字字珠玑中呈现深具的文学功底与文化底蕴,则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  而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无非就是“鲜活”二字。所谓鲜活,就是新鲜灵动,不落窠臼;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本真,写出纯情,写得褪尽浮华,写得回归自然。  一、素材选择的“鲜活”:丰富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  品经典如品人生百味。  不仅是中国人笔下的经典是这样,全人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脱文本,让其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好体现;如何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动态学情,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资源,让课堂教学生成别样的风景,这些都是课堂走向深入的一个表现。在执教《望海潮》时,我以课前和课中的动态学情为生成点,虽是常态课,却也充满风景。在此,笔者以如下三个学习环节为例,对教学过程展开深入的思考。   一、因势利导,缘“诵”入文   (课前两分钟,学生自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