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由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孙老师组织的体育游戏观摩课,从她的设计——说课——组织中,我想到了许多……
刚见到这次游戏活动的设计,我问孙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切西瓜’在小班玩行吗?太难了吧?”孙老师说:“我们同年级的景老师班也玩了这个游戏,景老师说把游戏规则简单化,孩子们可以学会玩,玩得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有说服力,我把心中的疑虑放下,和孙老师一起讨论了怎样解决游戏中“两个孩子该怎样向两边跑”的难点问题,一再嘱咐她,要把玩法直观、形象化,孩子才能明白。看着孙老师离去的身
影,我想:她的模仿性学习不知会给刚入园三周的孩子带来些什么?自己又会收获什么?
一、游戏的开展情况
活动在孩子们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开火车”开始,热身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虽然,不时有个别孩子从后面向前面的队伍中“夹塞”,这也难免,刚刚入园的孩子吗!基本部分开始了,孙老师要求孩子们手拉手站成圆圈,刚刚拉住手的孩子还比较乖,拉好手后静静地等待,教师和保育员让这边拉好后,又去那边帮忙,刚才拉好的孩子站一会儿后不耐烦了,开始了他们的游戏,一会儿拉手面向圆心跑,一会儿又向后退,他们自由开心地笑着,随意地跑着,老师心中那个固定的“大西瓜”在孩子们那儿变成了“流动、翻滚的浪花”。两位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把“西瓜”基本拉成,虽然有些部位还在不停地“小动荡”。孙老师开始示范了,孩子们稍稍安静下来。“切、切、切西瓜,西瓜长得圆又大……我把西瓜切成俩儿”,然后让保育员老师和一幼儿从两个方向跑,看谁先跑到原来的位置上,当第一个人跑回来时,让他重新开始切西瓜,游戏循环进行,第二遍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说儿歌做动作示范。可第二次示范已经没有意义了,其他的孩子又开始了他们手拉手的自由游戏,除了刚开始玩的“浪花”以外,他们已经不满足在小范围内玩了,有几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沙坑的角落里,几个孩子跑到了钻山洞那儿,孙老师几经组织无效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无奈的神情,我说:“孩子不想玩这个游戏,再玩点别的吧”,活动在分组玩“吹泡泡”中结束。
二、反思
(一)关于模仿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现学现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却没有体现主要有两点原因:
1.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游戏的难易程度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全班幼儿手拉手站成固定的圆圈,然后再玩游戏,孩子做不到,他们控制时间不会那么长,这个队形不适宜小班幼儿的室外活动。他们适应于四散的不规则的游戏形式,约束性弱、自由度强的队形。
2.教师之间的差异
每位教师都有她独特的方面,其中包括年龄、性格、执教策略等等,一位老教师能把一个较难的游戏简化后教给孩子,一位刚工作的教师就不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3.孩子之间的差异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班级,他们养成的各种常规习惯不同,虽然只是刚入园三周,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听本班教师各种信号的能力。两个班级在同一活动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于这种常规的不同。
模仿性学习只有在根据教师特长和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选择性的模仿,效果会好一些,才会有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一位学生走向教师的岗位,这个过渡阶段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从本次活动中我感到:
1.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包括“理论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学习”。不要忽略在幼师学习的理论知识,它是从事实践工作的奠基石,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幼儿教育学及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等等,要经常地温故而知新,书中学到的是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经过专家总结上升的东西,只有扎实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包括怎样设计、组织和实施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教学。
“实践性的学习”是在实践工作中,面对各种教育现象,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处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通过一次次的具体操作获得的实践积累,这种学习可以模仿性选择学习,吸纳周围人身上可学之处,内化为自我行为,使自己得到较快速的进步。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实践行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靠岁月的积累,反思可以使经验更迅速更有效地积累。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自己的快速成长意义重大。青年教师的反思,应具体化、实践性强,从注重每次活动的前、中、后进行。
活动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前幼儿学习现状即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实际。是否合理,是否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活动中反思: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幼儿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活动后反思:在课后思考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活动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承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用“爱心”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幼儿园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天天与3-6岁的孩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爱心”做基础,做好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有了“爱心”才能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能迫使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孩子服务,提高教育水平。
4.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
园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除了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看法外,要勇敢地提出个人的见解。问题是在不断研究中明朗的,只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看法,才能让大家知道你的思考,解决你的问题,不要有“资历浅、胆怯”的心理。“爱一行、钻一行”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只有不断地质疑,提出问题,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次体育游戏想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以上反思的内容外,我想:在幼儿园营造关爱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也至关重要,让幼儿园变成她们成长的沃土,还需大家不懈地努力!
刚见到这次游戏活动的设计,我问孙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切西瓜’在小班玩行吗?太难了吧?”孙老师说:“我们同年级的景老师班也玩了这个游戏,景老师说把游戏规则简单化,孩子们可以学会玩,玩得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有说服力,我把心中的疑虑放下,和孙老师一起讨论了怎样解决游戏中“两个孩子该怎样向两边跑”的难点问题,一再嘱咐她,要把玩法直观、形象化,孩子才能明白。看着孙老师离去的身
影,我想:她的模仿性学习不知会给刚入园三周的孩子带来些什么?自己又会收获什么?
一、游戏的开展情况
活动在孩子们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开火车”开始,热身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虽然,不时有个别孩子从后面向前面的队伍中“夹塞”,这也难免,刚刚入园的孩子吗!基本部分开始了,孙老师要求孩子们手拉手站成圆圈,刚刚拉住手的孩子还比较乖,拉好手后静静地等待,教师和保育员让这边拉好后,又去那边帮忙,刚才拉好的孩子站一会儿后不耐烦了,开始了他们的游戏,一会儿拉手面向圆心跑,一会儿又向后退,他们自由开心地笑着,随意地跑着,老师心中那个固定的“大西瓜”在孩子们那儿变成了“流动、翻滚的浪花”。两位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把“西瓜”基本拉成,虽然有些部位还在不停地“小动荡”。孙老师开始示范了,孩子们稍稍安静下来。“切、切、切西瓜,西瓜长得圆又大……我把西瓜切成俩儿”,然后让保育员老师和一幼儿从两个方向跑,看谁先跑到原来的位置上,当第一个人跑回来时,让他重新开始切西瓜,游戏循环进行,第二遍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说儿歌做动作示范。可第二次示范已经没有意义了,其他的孩子又开始了他们手拉手的自由游戏,除了刚开始玩的“浪花”以外,他们已经不满足在小范围内玩了,有几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沙坑的角落里,几个孩子跑到了钻山洞那儿,孙老师几经组织无效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无奈的神情,我说:“孩子不想玩这个游戏,再玩点别的吧”,活动在分组玩“吹泡泡”中结束。
二、反思
(一)关于模仿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现学现卖”,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却没有体现主要有两点原因:
1.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游戏的难易程度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全班幼儿手拉手站成固定的圆圈,然后再玩游戏,孩子做不到,他们控制时间不会那么长,这个队形不适宜小班幼儿的室外活动。他们适应于四散的不规则的游戏形式,约束性弱、自由度强的队形。
2.教师之间的差异
每位教师都有她独特的方面,其中包括年龄、性格、执教策略等等,一位老教师能把一个较难的游戏简化后教给孩子,一位刚工作的教师就不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3.孩子之间的差异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班级,他们养成的各种常规习惯不同,虽然只是刚入园三周,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听本班教师各种信号的能力。两个班级在同一活动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于这种常规的不同。
模仿性学习只有在根据教师特长和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选择性的模仿,效果会好一些,才会有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一位学生走向教师的岗位,这个过渡阶段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从本次活动中我感到:
1.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包括“理论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学习”。不要忽略在幼师学习的理论知识,它是从事实践工作的奠基石,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幼儿教育学及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等等,要经常地温故而知新,书中学到的是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经过专家总结上升的东西,只有扎实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包括怎样设计、组织和实施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教学。
“实践性的学习”是在实践工作中,面对各种教育现象,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处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通过一次次的具体操作获得的实践积累,这种学习可以模仿性选择学习,吸纳周围人身上可学之处,内化为自我行为,使自己得到较快速的进步。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探究出适合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实践行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靠岁月的积累,反思可以使经验更迅速更有效地积累。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自己的快速成长意义重大。青年教师的反思,应具体化、实践性强,从注重每次活动的前、中、后进行。
活动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前幼儿学习现状即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实际。是否合理,是否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活动中反思: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幼儿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活动后反思:在课后思考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活动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承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用“爱心”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幼儿园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天天与3-6岁的孩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爱心”做基础,做好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有了“爱心”才能激发起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能迫使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孩子服务,提高教育水平。
4.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
园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除了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看法外,要勇敢地提出个人的见解。问题是在不断研究中明朗的,只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看法,才能让大家知道你的思考,解决你的问题,不要有“资历浅、胆怯”的心理。“爱一行、钻一行”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只有不断地质疑,提出问题,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次体育游戏想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以上反思的内容外,我想:在幼儿园营造关爱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也至关重要,让幼儿园变成她们成长的沃土,还需大家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