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思考意境对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音乐,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发散思维,扩张他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信息技术 音乐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
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难上,是众多音乐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就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讲话、做其它作业和逃课等现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 的艺术,学生要欣赏音乐,必须要去倾听音乐。但学生由于认为听不懂音乐,就根本不去听音乐,则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无从谈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在教学上的探索,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一、打消顾虑 ,积极引导,让学生敢听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和大量人群)都说,“我很喜欢音乐,但是我没有音乐细胞,听不懂”。音乐真的很深奥吗?很难听懂吗?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音乐,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音乐细胞呢?还是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呢?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告诉学生,要正确地欣赏、理解音乐,就要具備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民族特征,……。然后在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正确的评价。但实际上,我们要全面了解某一作品的所有相关知识是不可能的,要对所听的乐曲都作出与教科书上一致的解释、评价也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思想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听不懂音乐的心理障碍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音乐欣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音乐视野,培养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培养音乐理论家、评论家。因此,在音乐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周边知识和音乐理论知识是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从繁重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去充分感受音乐的自律美,感受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带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二、重“感”性,轻“理”性,让学生能听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在欣赏音乐之前,往往会给学生介绍一段关于音乐内容的解说,“乐曲通过……,表现了……”,音乐开始后,要求学生从音乐中把解说的内容听出来。在实际欣赏音乐的时候,有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人产生非常清晰的视觉形象,另外有些音乐作品,音乐本身没有运用任何模拟手法,不能让人产生任何视觉形象,但通过一些文字解说和提示,有时也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形象,这时候,是不是说我们已经听懂了这些乐曲呢?表面上我们已经成功地理解了音乐的内容,但是这种用概念化、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把握音乐的错误观念在我们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音乐介绍、乐曲解说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远离了音乐。
由于不同听者的素质、层次和个人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不同的内容理解。这就是音乐的“多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阅历,让他们的心灵体验在音乐艺术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比如我在上二胡曲《江河水》时,先不给学生作任何解说,只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并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听完后,我再提问:①乐曲的速度、情绪怎样?(学生答:速度缓慢,情绪很凄凉、很悲伤……)②根据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和联想,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答:古战场战后尸横遍野的凄凉景象;大雪盖地,满目荒凉的景象;碰到伤心的事情;秋风萧瑟,落叶飘摇的萧条景象;旧社会穷人的凄惨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流浪的情景……)③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相互没有一点联系的情景呢?(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低沉、凄凉、悲伤的情绪)④你们认为你们这样理解乐曲对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开始讲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江河水》是根据东北地区的一个传说故事《望夫石》编写的一首民间乐曲,……这首乐曲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的岁月”,表现旧社会……接着播放《东方红》里的这一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再问学生:⑤为什么《东方红》可以用乐曲《江河水》来表现旧社会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呢?(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情绪特征)。⑥刚才你们联想到的一些情景与乐曲也有共同的情绪特征,你们的理解对吗?(学生答:对!)。音乐有没有非常确定的内容呢?(没有)。欣赏音乐难吗?(不难)。……此时,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三、基于教材,紧跟时代,让学生想听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流行音乐也借助于各种媒体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其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被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在课堂上欣赏或学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中,有很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作品,也有很多悲观厌世、格调低俗的糟粕之作。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主要是流行音乐,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组织学生开展“流行歌曲是与非”、“中学生应不应该唱爱情歌曲”和“流行歌曲为何短命”等讨论,在课外搞一些“直面港台流行歌曲”、“怎样欣赏音乐”等讲座,让学生通过这些讨论去正确认识、评价流行歌曲,提高学生欣赏流行音乐、鉴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信息技术 音乐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
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难上,是众多音乐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就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讲话、做其它作业和逃课等现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 的艺术,学生要欣赏音乐,必须要去倾听音乐。但学生由于认为听不懂音乐,就根本不去听音乐,则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无从谈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在教学上的探索,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一、打消顾虑 ,积极引导,让学生敢听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和大量人群)都说,“我很喜欢音乐,但是我没有音乐细胞,听不懂”。音乐真的很深奥吗?很难听懂吗?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音乐,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音乐细胞呢?还是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呢?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告诉学生,要正确地欣赏、理解音乐,就要具備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民族特征,……。然后在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正确的评价。但实际上,我们要全面了解某一作品的所有相关知识是不可能的,要对所听的乐曲都作出与教科书上一致的解释、评价也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思想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听不懂音乐的心理障碍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音乐欣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音乐视野,培养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培养音乐理论家、评论家。因此,在音乐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周边知识和音乐理论知识是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从繁重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去充分感受音乐的自律美,感受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带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二、重“感”性,轻“理”性,让学生能听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在欣赏音乐之前,往往会给学生介绍一段关于音乐内容的解说,“乐曲通过……,表现了……”,音乐开始后,要求学生从音乐中把解说的内容听出来。在实际欣赏音乐的时候,有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人产生非常清晰的视觉形象,另外有些音乐作品,音乐本身没有运用任何模拟手法,不能让人产生任何视觉形象,但通过一些文字解说和提示,有时也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形象,这时候,是不是说我们已经听懂了这些乐曲呢?表面上我们已经成功地理解了音乐的内容,但是这种用概念化、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把握音乐的错误观念在我们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音乐介绍、乐曲解说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远离了音乐。
由于不同听者的素质、层次和个人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不同的内容理解。这就是音乐的“多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阅历,让他们的心灵体验在音乐艺术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比如我在上二胡曲《江河水》时,先不给学生作任何解说,只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并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听完后,我再提问:①乐曲的速度、情绪怎样?(学生答:速度缓慢,情绪很凄凉、很悲伤……)②根据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和联想,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答:古战场战后尸横遍野的凄凉景象;大雪盖地,满目荒凉的景象;碰到伤心的事情;秋风萧瑟,落叶飘摇的萧条景象;旧社会穷人的凄惨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流浪的情景……)③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相互没有一点联系的情景呢?(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低沉、凄凉、悲伤的情绪)④你们认为你们这样理解乐曲对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开始讲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江河水》是根据东北地区的一个传说故事《望夫石》编写的一首民间乐曲,……这首乐曲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的岁月”,表现旧社会……接着播放《东方红》里的这一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再问学生:⑤为什么《东方红》可以用乐曲《江河水》来表现旧社会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呢?(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情绪特征)。⑥刚才你们联想到的一些情景与乐曲也有共同的情绪特征,你们的理解对吗?(学生答:对!)。音乐有没有非常确定的内容呢?(没有)。欣赏音乐难吗?(不难)。……此时,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三、基于教材,紧跟时代,让学生想听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流行音乐也借助于各种媒体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其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被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在课堂上欣赏或学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当然,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中,有很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作品,也有很多悲观厌世、格调低俗的糟粕之作。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主要是流行音乐,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组织学生开展“流行歌曲是与非”、“中学生应不应该唱爱情歌曲”和“流行歌曲为何短命”等讨论,在课外搞一些“直面港台流行歌曲”、“怎样欣赏音乐”等讲座,让学生通过这些讨论去正确认识、评价流行歌曲,提高学生欣赏流行音乐、鉴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