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法贵在善问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师在台上讲解课文学生在底下听讲,但这种类似于满堂灌的课堂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语文这门学科实践性强,它需要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表达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教学实用性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调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提问中学习到我们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一、把握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在教师提问时,有时因为问题难度不当或是多少不当,或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一味的否认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初衷了。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教师往往会提问学生以使学生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若学生回答不好教师便会以此为借口批评学生以便惩罚学生,这样便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下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难容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对语文学习语文课堂产生排斥反应;但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上,那么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来,不用经过思考,显然这种提问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而提问的量把握不当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单纯的提问,没有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那么这堂课教师没有发挥到作用,学生也很难体会到课堂的重点;相反来说,课堂只是象征性的提问一两个问题,也就难以起到和学生交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课堂提问效率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多种方式提问,教师可以采取曲问、直问、采用阶梯式提问等方式来丰富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曲问是针对一些较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跨过通常犯的错误最终得到正确答案的形式。在讲述《桃花源记》中"妻子"翻译时,可以采用这种曲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意思。针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话进行翻译,教师给出反问说:难道先生只带上自己的妻子来到这个绝境吗?难道他就不带自己的孩子了吗?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有些学生会回答是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那么教师再进一步问问题说:那么古代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很严重啦?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会悟出原来是先生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绝境。经过这些曲问,学生明白了在古汉语中"妻子"应理解为"妻子和儿女",这便显现出了曲问的效果。
  直问是教师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问题,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繁琐程序,这种方式往往适用于通俗易懂的古文。比如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强调他喜爱莲花的清洁高雅,并以此来暗示自身的品质。由于课文通俗易懂,学生有一定的古文理解能力,教师便可以采取直问的方式,问学生哪句表现出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哪句表现出了作者正直刚正不阿的态度,哪句直接表现出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与尊重,体现出君子威武不屈的精神。因为课文篇幅小,没有较难理解的词语,采用直问这种方式既可以方便教师讲解课文,也可以使学生自己学习课文。
  阶梯性提问是教师将难易问题编排顺序由浅入深,从表面到深层次的提问,他需要有一些过渡,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较难理解的课文。比如,在课文《变色龙》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根据最初理解会说善变。学生进而讨论他善变的特征,比如反复无常、变化的快等特征。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他的这些他特征时,教师再次提问他这些特征表现出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些特征,学生经过思考便会理解了他的见风使舵导致了他善变。根据这些连环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而产生自豪感,学生会在这些问题中一步一步的将知识点理解,最后而贯穿整篇课文。
  三、加强语文课堂提问完善
  针对现阶段教师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行上面给出的提问方法提问问题时,容易犯的一些错误需要教师注意。在提问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提问的问题是可以让学生简单思考之后回答的,这样既不会使学生轻视问题,也不会因问题过难而打击学生。课堂上设置的问题难度有一个梯度,既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难问题,让学习中等学生思考普通问题,同时让学习较差学生融入课堂,让他们产生主体意识,教师可以将一些较简单问题留给这些学生。在教师提问学生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根据研究显示应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问题,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答案再思考一遍再补充些。这两段时间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注重课堂提问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教师需要做到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通过提问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将提问不仅当做一种教学方式,还要将它当做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且学生为了解答问题而会好好的去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样我们老师可以更好的把握课堂中的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昭阳湖学校 (225700)
其他文献
如何能让学生增加一些真情实感式的体验,给他们内心带来冲击,教会他们学会捕捉一些诸如内心体验、生活场景中的细节,并能学会用自己的笔将之表达出来,是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也做过多种尝试,下面就以亲情类作文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真实的体验  笔者以亲情类的写作为例,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选取的素材多数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经历的事,但写
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的开门钥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与大家分享四个“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贯彻这四个“灵”,明显感觉课堂生动了一些,学生的眼睛明亮了一些,学案的完成好了一些。以下,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所得。  一、灵敏的学情把握  “灵动”课堂的缔造者是教师,生成者是学生。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蜕变”,从“教师
期刊
3.感受艺术中的美  这种美是艺术家依据美学观点及理论,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和谐、匀称、周密、灵活是艺术美的结构特点。以《背影》为例,文章内容表达父子之爱,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在文坛久负盛名,原因在于其结构精巧,非一般的文章可比。文章中四次出现“背影”,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作用,开篇点明背影,不但起到了点题作用,而且为下文做好了铺垫。第二次对于背影的描写则传达出父子情深。第三次
期刊
养、教育智读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多了,读活了,思维拓展、言语睿智、谈吐优雅、气质高尚,课堂教学得心应手、收放自如、风趣生动。读书令课堂上的我神采飞扬。年年岁岁都是女人读书的芳龄。我坚信:读书的女人即使发如霜雪,仍美丽依然,魅力十足。爱读书的人到哪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何发挥个人职业优势,发挥读书辐射的教育功能,令我的学生因读书而生命丰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篇目的篇幅较长,人物众多,主题深刻,创作手法典型,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一般要安排2~3个学时,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由于莫泊桑的这篇短篇小说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复杂多变性和小说主题的尖锐的讽刺性,常规的教学建议是要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师把教学时间压缩到1课时,那么对语文基础中上的学生来说,只要预习充分,导学合理,还是可以完成学习任
期刊
子处得来了,顽皮了……”“你想向前去,但是腿却朝后拉。”这些就是托尔斯泰的造句练习。一个著名的作家仍然不忘造句练习,可见造句基本功的训练是多么重要。片段模仿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范文中模仿精彩片段进行仿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度、适时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模仿经典范文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谴词造句技巧,进行写作训练,能促使学生“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如同书法家经常临帖
期刊
《幼时记趣》(苏教版7年级上册)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选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童趣。在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文章是“记趣”, 如何巧妙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把“趣”味教出来呢?  一、 在文字中寻趣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曾说:“焐热汉字,其实是在焐热我们文化的根。”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那些表意丰富、富于韵味、充满美感的文字则应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目标。  
期刊
《西游记》这部脍炙人口的神魔小说是苏教版初中教材学生的必读书目。2016年,我加入苏州市“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课型研究”课题组,任务之一是上一节公开课,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七1班执教《 西游记》72~83回阅读推进课。  《西游记》72~83回讲述了4个完整故事:盘丝洞、黄花观打蜘蛛精、蜈蚣精(72~73回),狮驼国降三魔(74~77回),比丘国救婴儿(78~79回),无底洞收老鼠精(80~83回
期刊
课堂提问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成效,也会影响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建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调动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问题引导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  一、循序渐进,科学提问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提问能够极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
期刊
文本解读常见的方法是分析作品表现的主题。在解读《幽径悲剧》时,有的观点指出,文章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还有些观点从古藤的悲剧出发,从中发现了时代的悲剧、价值的悲剧;还有其他一些观点,比如,礼赞生命力,讴歌真善美等。这些宏大主题发人省醒,让作品有了厚度。  陶醉于作品表现的宏大主题,看上去字正腔圆、滴水不漏,但往往忽略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宏大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