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过程。情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学,并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磨练,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精神与教学能力新的突破。那么,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情感渗透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情感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反映学生学习主体的特点。学生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积极精神,掌握了学习方法,便能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教法的实施就能产生预期的效应。“涵养感情德性”,是音乐教学的一大主旨,一首首音韵优美的乐曲,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强制、命令。”所以,课堂创设与乐曲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将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欣赏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效率。如欣赏《欢乐颂》一曲,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理解、体会。比如,我在未揭题前,先放一段《月光曲》的片段。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栩栩如生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言描述:“现在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一首由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贝多芬雖然平时极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教师的介绍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前的探究心理,从而造成悬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造成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结果的心理效应。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例如,欣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时,教师直接播放音乐和相应的新疆风光片。欢庆、快乐、喜悦、流畅且具有浓郁民族风韵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吐鲁番盆地,使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丰收的喜悦让人心醉,欢快的舞蹈催人跃跃欲试,悠扬的小提琴声更使人心旷神怡。由此,使人联想到丰收的哈密瓜,晶莹剔透的葡萄、南疆丰收的天山及天山脚下大草原上肥壮的牛羊、奔驰的骏马……随着老师简短的画外音介绍,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氛围。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结尾则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
三、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当教师对某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这种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融人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顿悟、净化。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先以激情的语调向学生介绍阿炳的生平,然后又饱含深情地范唱《二泉映月》,再请学生欣赏二胡独奏……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插入饱含激情的背景语言。
在欣赏《命运》时,先放一段《命运》主题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说出曲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由于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对这首曲子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能讲述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在《命运》中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还有的同学能讲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教师再略作补充讲述,这样师生在《命运》中被贝多芬的坚毅不屈鼓舞着,在《第九交响曲》中被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和平、友爱”感染,被他宽广的胸怀所感动。在音乐课中渗透“坚毅、宽容、豁达开朗”的情操陶冶便可水到渠成。只有教师进人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人境”,亦情不自禁。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铺设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进一步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情感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反映学生学习主体的特点。学生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积极精神,掌握了学习方法,便能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教法的实施就能产生预期的效应。“涵养感情德性”,是音乐教学的一大主旨,一首首音韵优美的乐曲,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强制、命令。”所以,课堂创设与乐曲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将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欣赏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效率。如欣赏《欢乐颂》一曲,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理解、体会。比如,我在未揭题前,先放一段《月光曲》的片段。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栩栩如生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言描述:“现在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一首由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贝多芬雖然平时极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教师的介绍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前的探究心理,从而造成悬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造成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结果的心理效应。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例如,欣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时,教师直接播放音乐和相应的新疆风光片。欢庆、快乐、喜悦、流畅且具有浓郁民族风韵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吐鲁番盆地,使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丰收的喜悦让人心醉,欢快的舞蹈催人跃跃欲试,悠扬的小提琴声更使人心旷神怡。由此,使人联想到丰收的哈密瓜,晶莹剔透的葡萄、南疆丰收的天山及天山脚下大草原上肥壮的牛羊、奔驰的骏马……随着老师简短的画外音介绍,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氛围。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结尾则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
三、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当教师对某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这种情感便会情不自禁地融人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顿悟、净化。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先以激情的语调向学生介绍阿炳的生平,然后又饱含深情地范唱《二泉映月》,再请学生欣赏二胡独奏……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插入饱含激情的背景语言。
在欣赏《命运》时,先放一段《命运》主题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说出曲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由于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对这首曲子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能讲述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在《命运》中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还有的同学能讲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教师再略作补充讲述,这样师生在《命运》中被贝多芬的坚毅不屈鼓舞着,在《第九交响曲》中被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和平、友爱”感染,被他宽广的胸怀所感动。在音乐课中渗透“坚毅、宽容、豁达开朗”的情操陶冶便可水到渠成。只有教师进人角色、情不自禁,学生才能随师“人境”,亦情不自禁。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铺设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素质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