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关研究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广州三所大学880份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因素。跟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一致,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对大学的学习成绩没有统计相关性,大学学习成绩主要跟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呈正相关;家庭收入水平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作用。引入户籍与学习时间、家庭地位的交互项,统计模型显示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其必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差,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必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越差;其选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的好,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选修课学习成绩比农村大学生越好。户籍对城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同影响,体现了城乡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城市大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而农村大学生侧重学习为主并为以后进入社会积蓄能量,这种差异性进一步造就了城乡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生活之间的不同境遇。
  关键词:户籍;大学学习成绩;实证分析;社会境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
  
  大学的学习成绩是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评优选拔的基础性指标,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重要评判指标。在很多大学里面,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合格是大学生竞选干部、入党、申请各类奖助学金的前提条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可以在各种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中都获得较好的位置。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消费的增加,大学生群体中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在相对下降,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在相对上升,这在“985”重点大学中更为明显。作为划分大学生户籍身份的户籍制度除了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构成,还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计划利用在广州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常识性解答。本文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社会的多元化和城市不平等的趋势下,户籍作为宏观的制度因素与微观的学习时间、家庭地位等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
  户籍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源于以下思考:首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在职业获得过程中只扮演着“登门槛”的角色,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获得好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学习成绩对农村大学生就显得比城市大学生更重要。其次,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和教学水平的不平等造成了农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要弱于城市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城市适应能力和家庭背景有利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很多时候成为农村大学生求职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因此,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影响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对待大学学习成绩的态度和行为。可见,户籍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公开出版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探讨大学生学习成绩主要集中在:(1)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态度、认知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比如陆根书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工科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其学习成绩有决定性影响,采用不同类型学习风格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不一样。[1]易晓明和黄金贤对4476名大学生新生的研究揭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与新生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对男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比女大学生明显。[2](2)教育学研究。有学者探讨了高中成绩对大学成绩的作用,谢中才和郑惠娟以某高校几个毕业本科班的高考成绩和大学学习成绩为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专业匹配性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薛艳、谭顶良和傅宏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六所高校选择的数学、哲学、美术、建筑、自动化五个专业的学生共600名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专业匹配性与专业学习成绩存在强相关关系。[4](3)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显示家庭因素对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孙志军、刘泽云和孙百才研究发现,衡量家庭背景的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指标与儿童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关系。[5]
  可见,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一个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很少有人基于综合视角和制度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那么,户籍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影响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关于户籍如何作用于大学生学习时间,进而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和户籍怎样通过大学生家庭地位作用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框架来研究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机制。
  
  二、样本描述、变量处理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对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校的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由作者本人主持,受经费限制,抽样采用配额抽样方法进行,按照学校本科生人数规模来分配样本量。样本选择过程如下:首先笔者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三所大学的学校教务处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取得对方的支持和帮助;然后笔者与选取的调查员前往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课室“偶遇”被访学生,并且适当控制性别、年纪、专业等背景情况;最后,根据被访学生提供的姓名、学院和专业班级情况与所在大学教务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并将填答错误、提供虚假信息和学籍系统找不到学生姓名的被调查对象删掉。在问卷调查期间,总共发放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为880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7.8%。
  (一)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见表1)所示:
  
  
  
  依据表1所示:男性样本占58.9%,女性样本占41.1%;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25岁;大四毕业生(即2006级)占19.9%,大三学生(即2007级)占36.7%,大二学生(即2008级)占43.4%;从学校分布来看,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占56.8%,广东商学院学生占27.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占15.9%;从学科分布来看,经济学的学生占4.8%,文学学生占11.3%,理学学生占17.8%,工学学生占46.7%,农学学生占12.6%,管理学学生占6.8%。
  (二)变量处理
  (1)因变量
  目前,所有本科院校基本上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组合的学分考核方式。作为因变量的“学习成绩”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在大学生所修的课程中,体育课成绩、考察科目以及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科目由于考核方式比较特殊,很难进行量化,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并没有将这些科目的成绩纳入到因变量中。具体来看,作为因变量的“学习成绩”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一般工公共课和其他选修课成绩,大部分科目采用百分制方式计算成绩,少部分科目采用等级评分方式计算成绩。因此,百分制成绩则由学生直接提供分数,而采用等级评分成绩则按照“优秀=90,良好=80,中等=70,及格=60,不及格=50”方式进行赋值,所有成绩都由被访学生自己填写,然后由研究者根据被调查学生提供的院系资料分别去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教务处学生成绩系统进行核实,最后将所有被访学生的成绩按照“大四学生计算3年成绩,大三学生计算2年成绩,大一学生计算1年成绩”的原则得到学生的汇总成绩。纳入模型的因变量是学生在过去学习期间所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一般工公共课和其他选修课成绩的汇总之后取对数。
  (2)自变量
  自变量包括学生的特征变量、高考水平变量、学习时间变量、家庭地位变量和智力水平变量。特征变量包括性别(类别变量,女性=0)、年龄(连续变量)、年级(类别变量,建立以2008级作为参照类的虚拟变量)、户籍(类别变量,农村=0)。高考水平变量包括高中层级(类别变量,普通高中=0)、高中成绩(连续变量,学生填写高考原始成绩,填写标准分的学生按照当年高考成绩转换成为原始分)。学习时间变量包括必修课时间(连续变量,学生填写每天必修课的学习时间)、选修课学习时间(连续变量,学生填写每天选修课的学习时间)、其他学习时间(连续变量,学生填写每天除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的学习时间)。家庭地位变量包括学生家庭总收入的对数(连续变量)、父亲政治资本(类别变量,建立以群众为参照的虚拟变量)。
  (3)自变量的分布
  自变量的分布情况见下表(表2):
  
  
  
  (三)统计分析结果
  学习成绩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专业学习考核的重要方式。通过比较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从总成绩来看,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平均低178.08分;从必修课成绩来看,城市大学生平均比农村大学生低317.74分;从选修课成绩来看,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平均高137.72分。此外,大学生总成绩与户籍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65,也即农村大学生的总成绩要比城市大学生的总成绩好;大学生必修课总成绩与户籍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90,也即农村大学生的必修课成绩要比城市大学生的必修课成绩好;大学生选修课总成绩与户籍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85,也即城市大学生的选修课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的选修课成绩好。
  
  
  简单来看,户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构成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成绩有不同的计分方式,尤其是有些选修课程通常以“优、良、中、差”定级的方式给分,这就给统计分析带来了麻烦。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研究分别将总成绩、必修课成绩和选修课成绩取对数之后作为因变量来探讨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通过将上述因变量和自变量纳入多元回归模型中得到表4的统计结果。
  
  
  表4由三个统计模型构成,分别是总体学习成绩模型、城市大学生学习成绩模型和农村大学生学习成绩模型。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
  从总体学习成绩模型来看,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年级和户籍等特征变量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其中女性比男性学习成绩好,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统计结果还显示年龄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呈现出开口向上的正U形曲线。这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高中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高中阶段的学校层次、高考成绩都对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成绩没有作用,这与很多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大学学习成绩的好坏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在统计上不相关。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收入水平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高,而父亲是党员的大学生,要比非党员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要好,这表明父亲的政治资本对子女的大学学习有正向显著影响。户籍与家庭收入对数的交互分类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向显著影响,来自城市、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大学学习成绩也较差,而来自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越低的学生,其大学学习成绩越好。
  从必修课学习成绩模型来看,性别继续对必修课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女大学生要比男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好;年级对必修课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继续存在,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好;必修课学习时间对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花在必修课上的时间越多的大学生,其必修课学习成绩也越好;家庭收入水平依然对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必修课学习成绩越差;父亲是党员的大学生,其学习成绩要比父亲是群众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要好;户籍和必修课学习时间的交互分类对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成绩有负向显著影响,户籍和家庭收入对数的交互分类都对城市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向显著影响,即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其必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差,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必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越差。
  从选修课学习成绩模型来看,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和年级等特征变量对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其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好,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好。统计结果还显示年龄对于大学生选修课成绩的影响呈现出开口向上的正U形曲线。这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选修课学习时间对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用于选修课学习的时间越长,其学习成绩越好;家庭收入水平依然对大学生选修课学习成绩有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村大学生,其选修课学习成绩也越差。户籍和选修课学习时间的交互分类对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有正向显著影响,户籍和家庭收入对数的交互分类都对大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成绩有负向显著影响,即城市大学生,其选修课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的好,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选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好。
  
  三、结论及讨论
  
  学习成绩好坏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评价和衡量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更是中国家长判断自己子女学习成效的最具权重的因素。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在探讨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引入了户籍因素,通过将户籍与学习时间、家庭地位建立交互项,可以得到不同以往关于学习成绩研究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学习成绩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在统计上不相关,不管是总成绩、必修课成绩还是选修课成绩,都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没有关系
  在中国的高考过程中,学校等级和高考考分对学生具有决定性作用。重点高中毕业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考试水平相对较高;高考考分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水平自然也较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中毕业学校等级和高考成绩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影响,这有两方面解释:一方面,大学学习和高考学习属于不同的两种体系,学习要求、评价标准和制度规则都有很大区别,大学考试方式多样、任课教师的个人风格和考试的主客观性相结合等等造成了大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不同于高中学习成绩评定;另一方面,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具有较强的门槛效应,但大学录取的都是某一分数区间内的学生,因此大家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后天因素作用也就凸现出来。
  (二)大学生学习时间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但必修课学习时间只对必修课成绩有影响,选修课学习时间只对选修课成绩有影响,二者并不交互影响
  学习时间越长也即学习越努力,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大学生花在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课上的学习时间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正向促进作用,一般来看,学习必修课的时间越长,必修课成绩越好,学习选修课的时间越长,选修课成绩也越好,二者并不交互影响。
  与高中课程设置不同,大学课程每学期修读课程较多,并且学科跨度较大,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公共课和公共选修课。此外,大学课程考核方式以课堂考试为主,属于水平性考试。这样一来,大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跟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正比,学习时间越长,考分越高。而高中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和紧密性。高考属于选拨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都要较高要求。因此,高考成绩好不一定大学成绩好,而付出努力越多,大学成绩一定会较好,但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在必修课所花时间越多,必修课的学习成绩会越好,花在选修课上的时间越多,选修课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三)家庭收入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向影响,但父亲是党员的大学生,其学习成绩要比父亲是普通群众的大学生要好
  衡量家庭地位的重要指标是父亲政治资本和家庭收入水平。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显示,党员父亲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家庭收入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向影响。从统计结果来看,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差,父亲是党员的大学生,其学习成绩要比非党员的大学生好。
  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担任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具有党员身份,并且党员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学生父亲具有党员身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自然也就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越高,在家庭激励和父母期望形成的外部压力影响下,大学生自然会努力追求较好的学习成绩。从学习成绩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的负相关来看,家境越好的大学生,其花在个人兴趣与爱好上的时间越多,并且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有利于家境较好的大学生从事学习以外的活动,这就造成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少,学习成绩不好也就不难理解。
  (四)引入户籍与时间变量、家庭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其必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差,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必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越差;其选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的好,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选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好
  引入户籍之后,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户籍与必修课学习时间、户籍与选修课学习时间、户籍与家庭收入水平的交互分类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结合表3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和表4多元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城市大学生的必修课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差,但城市大学生的选修课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好。此外,相比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必修课成绩越差,其选修课成绩越好。以往关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笼统分析忽视了对必修课成绩和选修课成绩的区分。在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度体系下,核心的必修课和非核心的选修课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自选课构成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全部课程。通过对城乡大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分布,本文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分配受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思想左右,他们主要侧重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结果,而城市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较多元化,他们更加关注通识教育和个性培养。这种教育关注点和学习注意力分配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到城乡大学生大学生涯的路径选择和今后的职业选择。
  (五)户籍作为身份、资源和网络,通过影响城乡大学生的学习偏好,折射出农村应试教育和城市素质教育之间的差距
  户籍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划定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历程;户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规定了城市人和农村人在资源分配和权利享有上的差异性;户籍作为一种关系网络,决定了城市人和农村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上的差距。作为在不同制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他们先天背负的由户籍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差异,对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同的影响,也对他们看待高等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将户籍与学习时间和家庭地位进行交互分类之后的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总成绩上存在差距,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强于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偏好选修课学习,目的是为了完善和丰富个人的教育社会学和实现多元化发展,而农村大学生偏好必修课,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学业竞争力和获得在大学教育中较好的评价。这种不同的学习目的体现了城市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学习观而农村大学生面向大学的学习观,同样在大学学习,城市大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这也造成了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农村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蚁族”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重要缘故。
  总之,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跟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一致,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对大学的学习成绩没有统计相关性,大学学习成绩主要跟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呈正相关,家庭收入水平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作用,引入户籍与学习时间、家庭地位的交互项,统计模型显示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其必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差,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必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越差;其选修课成绩较要比农村大学生的好,并且家庭收入水平越高,选修课学习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好。户籍对城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同影响,体现了城乡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城市大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而农村大学生侧重学习为主并为以后进入社会积蓄能量,这种差异性进一步造就了城乡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生活中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陆根书. 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44.
  [2] 易晓明,黄金贤. 大学期间学习成绩预测度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7(6):1469.
  [3] 谢中才,郑惠娟. 大学生高考成绩与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2):39.
  [4] 薛艳,谭顶良,傅宏. 大学生专业匹配性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3):547.
  [5] 孙志军,刘泽云,孙百才. 家庭、学校与儿童的学习成绩——基于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3.
其他文献
摘要:从生态有机观出发,大学不再是消极地根植于某一孤立的系统之中,而是共时地或历时地参与到时空交叠的多个系统当中;大学战略管理不再是一个“按图索骥”的静态行为,而是大学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通过战略运用协调自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选择、扩展和跃迁自身基础生态位,实现持续成长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大学战略;生态位;共时性;历时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薪酬是高校教师从劳动中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薪酬理论是高校教师薪酬机制的基础,是高校薪酬管理的理论依据。本文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阐述薪酬理论。薪酬理论对提高高校教师收入有较大的启示,这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薪酬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高校教师;薪酬理论;薪酬启示    一、引言  当前,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建校目标。因此
期刊
摘 要:FOCUS是杜克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模式,它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都体现出跨学科的特性,选修FOCUS的学生必须对跨学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程实施上重视研讨和互动。FOCUS课程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启示:跨学科的内涵比较丰富;课程实施注重人际互动;通识教育与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机整合在一起。  关键词:杜克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通识课程;FOCUS    杜克大学(
期刊
摘 要:建国初期,高等学校探索了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借鉴运用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结合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现实思想教育、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开辟多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园地等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借鉴;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高等教
期刊
摘要:理论体系的构建,概念是基础。我国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处于初始阶段,厘清概念,是建立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工作。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学位教育”的错误使用既对学位制度、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也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关键词:学位教育;理论体系;实际管理;影响    1999年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发表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借鉴了高等教育学家提出的价值观、课程理念,提出由三个系统课程来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一是“学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专业能力的人”;二是“教养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有道德的人”;三是“生养系统课程”,即生命养护系统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身心健康的人”。与这个课程结构体系相对应,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归纳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10种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价值观;课程体系;人才
期刊
摘要:美国社区学院学生事务工作形成了成熟的学生事务工作理念,学生事务工作机构按服务职能来设置,制度设计体现法制化、精细化,工作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这些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内涵和品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学生事务;专业化;职业化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培养两年制副学士、普通本科院校转学生,同时担负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其职能基本与我国高职院校对应。我国高职
期刊
摘要: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历史看,它经历了职能规划、系统规划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三个阶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着各种组织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和模式,高校这种重要的社会组织也不例外。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被看做是影响高校发展与工作绩效的积极因素。国外三所高校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在理念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规划的流程却具有一致性。它们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期刊
摘要:广州美术学院试行了“休学赚学费”模式,这一大胆的创新尝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本文以广美休学学生一年期生活状况为例,从“休学赚学费”试行的环境、现实基础进行分析论述,阐明了“休学赚学费”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自立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休学;赚学费;模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国家拨款和
期刊
摘要:大学治理是指对大学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做决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牛津大学经历了三次治理改革。其中,2004—2006年的大学治理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据支持联盟框架,在政策子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大学治理改革行为过程是支持者与反对者围绕“由谁治校”这一核心信仰不断博弈的过程。子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影响大学治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强大的外部力量的推动是促成大学治理改革成败的关键,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