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之问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中秋时节,一轮明月从东方夜幕冉冉升起,唐诗宋词中咏月的佳句便自然吟出。伴随“明月几时有”的追问,多少哲思和想像就会涌向心头,古人启迪着今人,今人思念著古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诗人的月光之问而尤为深远,不同时代的追问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触及了当代人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着以祭月或赏月为载体的月亮文化,中秋节亦可称之为月亮节。中国古文化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月亮由升而落,复又落而升起;由缺而圆,复又圆而再缺,月亮既美丽又神秘,从周朝起人们就开始赏月、祭月,由宫廷而入民间。儿时笔者在外祖父家居住,过中秋节,一张小地桌摆上月饼、葡萄、苹果、石榴给月亮仙子上供,民间称拜月。笔者少不更事,嘴馋,月亮还未升起,就忍不住去摸那供品,外祖父低声提醒,必须先上供,再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那是笔者最初的月亮文化的启蒙,也从那一次懂得了“分享”的原则,并牢记一生。不知从何时起,过中秋节把拜月、祭月的文化习俗省去了,只剩下整箱整盒地往家里搬月饼、水果。月饼盒子的外包装越来越精美,价值也愈发不菲,几百元、上千元的都有;水果的品种也是应有尽有,北方的、南方的,中国的、外国的,物质空前丰富了,但中秋节的文化味反而淡薄了,笔者想起常常引为憾事。
  月亮是中国诗词创作的永恒题材,亘古如此。打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许多诗人离不开写月,或者是他们的诗章中离不开月亮元素。李白是写月的高手,他的传世名篇《静夜思》,由童声诵读,在民间的祭月大典上响起时,“床前明月光”的诗句伴着羽衣霓裳的嫦娥奔月,将上万的观众瞬间带回盛唐时代。李白写月诗何止一首。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佳句。写月的诗人又何止李白,打开古人的诗卷,咏月诗无处不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李商隐“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等,无法一一枚举。诗人们赏月、咏月,激情偾张时还要问月,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的月光之问。后世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问;再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王安石问月,则表达了只有自己才能体味的投身改革的云水襟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问月,不止唐代宋代诗人,楚国屈原写《天问》,亦包括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问的也是月光。还有的诗人在抒发过心上百般纠结之后,又发出“素心何如天上月”的诘问与慨叹。问月让月亮文化与人生和社会变得难解难分,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感叹世道轮回,或参透天地之化育,或参透造化之永恒。兴衰际遇,爱恨情仇,古今梦盼,常常流露、融入一代又一代诗人奇思妙想般的月光之问中。
  今人并未停止月光之问。在笔者青少年时代,心灵里打下烙印的就是毛泽东主席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是伟人的对月问讯,也是时代和人民的对月问讯。笔者从高中语文课本上学懂了这首词,又学会了词配曲的咏唱。不管是歌曲还是戏曲、评弹,旋律沉郁中突出昂扬,怀念而又追慕,让后人对先烈的思念、敬仰升华为继承遗志,弘扬事业的崇高情感。
  转眼便是暮年,喜欢咏月诗却一如青少年时代,而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却在笔者的心中占据格外重的分量,且每一个历史时期和每一个年龄阶段总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传递的信息不正是当年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追求和心声吗?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近期必须实现的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更是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金瓯无缺”的理念。中秋的圆月引起人们多少关于团圆、完美、和谐的想像,当我们国家7000万绝对贫困人口走出贫穷、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老的诗篇将在国人的心上激起怎样的共鸣!
其他文献
断舍离是网络语言,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推出。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从2000年山下英子以杂物管理咨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讲座开始,特别是《断舍离》一书2009年出版发行以来,“断舍离”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轰动,媒体争相报道,全民参与行动。同时,其理念和做法,像不大不小的一场旋风,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形成
期刊
夜读《论语》,被其中一则文字深深打动。文字不长,摘录于后:“子路宿于石门。晨门问:‘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看门人的問话未必是想表达对孔子的敬意,说不定还有批评其迂腐的意思。但我从中却看到了一种特别可贵的心性。  孔子在后世名声很大,生前却不得志。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三岁丧父,从小饱尝人世的苦酸。孔子想当官,最初却老是做小吏。后来鲁国内乱,孔子流亡齐国,
期刊
中国是一个十分强调“忠”的国度。小时候跟大人去看古装戏,台上每出來一个演员,不知姓甚名谁,只问大人:“忠臣?奸臣?”大人答:“忠臣。”便觉得这个人好,而不管他的表演是个什么水平。若是个奸臣,则无论其演技如何,一律骂为坏蛋了事。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职守,无疑都是必须的。同样的,人亦应该忠于自己。  忠于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体力有强弱。因此在生活中,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勉
期刊
世间诸味以苦味最不讨人喜欢,哪有自找苦吃的。苦瓜是一种很独特的果蔬,因其味苦得名,有“苦味之冠”称谓。夹一片苦瓜入口,慢慢咀嚼,肉质脆嫩,其素淡的芳香和苦尽甘来的滋味让人有渐入佳境之感,带来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  记得以前看过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短文,说的是关于苦瓜的故事: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
期刊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与所谓“名气”不期而遇,仿佛从天上掉下来一般。只要你肯花点银子,就会有人轻而易举地给你送上惊动四座的高级头衔,比如作家、书法家、美术家,甚至还要夸张。某君得个头衔便大喜过望,堂而皇之地到处炫耀,甚至迫不及待地张挂于厅堂之上、夸赞于人群之中。但在旁人看来,某君“当之无愧”吗?我就两次参加过由什么网什么中心联办的“全国大赛”,竟轻而易举地一次获银奖、一次获一等奖,初时我还高兴过一
期刊
对爱美的“小姐姐”们来说,夏天必须做足防晒功课。然而,6月26日,郑州东开往安阳东的高铁上,一位女乘客在列車卫生间使用香味扑鼻的防晒喷雾时,产生大量“烟雾颗粒”,触发烟感探头报警系统后,列车急停延误3分钟,后续列车也陆续受影响晚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时髦女士喷点香味扑鼻的防晒喷雾,以使自己更具魅力,属情理之中,无可非议。但“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误”,倘若喷太多太浓,香气逼人,就可能适得其反,
期刊
俄罗斯世界杯,世界各地的球迷为了看球,表现得够疯狂的。  耄耋的我,球瘾也不弱。所有比赛一场都没拉下,且都是通宵达旦地看。老伴警告我:“你就不怕劳累过度兴奋过头,引发心梗脑梗吗?”我无言以对,可我心里想的是,老命诚可贵,看球价更高。  问天下,瘾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瘾,《汉语大詞典》释义:嗜好,癖好。我体会,当某种嗜好或癖好到了不能自已的时候,就是“上瘾”了。瘾,会自我强化,使得“瘾头”越来
期刊
作为一部官方正史,纯粹的文人在《资治通鉴》一书中是被忽略的。像李白这样的号称“诗仙”的大诗人,虽然是后世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部历史巨著对他也是只字未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能够有两篇文章被《资治通鉴》摘录,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柳宗元虽然官当得不算大,但因为参与过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所以在《资治通鉴》中也有亮相的机会。《资治通鉴》特别提及“宗元善为文”,并录下《梓人传
期刊
有二则报道曾分别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和《解放日报》上,似值得引起一议。一则是,据新华社杭州消息,2014年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会上,有一位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钱都埋在地底下,老百姓看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呢!”另一则报道说,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上帝粒子”发现者之一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在访问华东师大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只为发展
期刊
鲁迅从中国人的精神病灶中剥离出一个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使人们有种对镜自视的感觉,仿佛一下子看到了自己。其实,精神胜利法不是到了鲁迅的时代才横空出世,其历史和渊源要早得多。  中国乃文物旧邦,纸上记载之翔实与地下出土之丰厚,互为印证古老文明的源远流长,即王国维所说的“二重证据法”。明证史实,有文字史料,有考古发现,却独独少了地上之文物,岂不怪哉?对此,历史学家是有苦衷的。  历朝开国皇帝登基后,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