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培育起势,成都航空航天模式更新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春季是各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建的时间。在新都区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吊塔在工地上有序地来回运转,鳞次栉比的厂房拔地而起,占地约800亩的二期项目即将在6月底全面建成;在双流大飞机示范产业园,二期项目主体结构提前62天封顶,建设重心转入砌筑和精装阶段,将于2022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
  自2017年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成都提出以生态圈引领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形成“‘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在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以6大产业功能区建设支撑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构建“主题鲜明、产业高端、错位协同”的航空航天产业地理。
  截止目前,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两图一表”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规划体系已经构建,主导产业定位明确、细分领域日渐精准、空间布局规划明晰,并探索推广“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发展模式,“整机-发动机-大部件-航空电子-地面设备”航空制造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火箭-卫星-服务”航天产业链初步建立。2020年,84户航空航天规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 10.3%,高出全市工业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68户航空企业营业收入719.4亿元、同比增长9.9%,16户航天企业营业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16.0%,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
  成都空天步入“圈”时代
  在成都的城市產业版图中,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进入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关键支撑。
  “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撑性产业来培育”“打造航空经济先发城市”……2020年3月,成都成立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旨在高质量推进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建立完成“政产学研用融”紧密结合、共享多赢的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同时启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蓝皮书(2020)》与《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等编制工作。
  高标准规划下,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多点开花。据成都市经信局航空航天产业处相关数据,2020年,成都航空航天重大产业化项目加速推进,29个航空航天类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投资;航空枢纽经济持续向好,2020年双流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074.1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川航APU成为全国首个保税维修备案制项目、全国第二家具备某型APU维修资质企业,四川国际成为全国首家具备某型发动机维修能力及资质的企业;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金堂通用机场基本建成;无人机产业突破发展,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达到500余户,拥有无人机整机研制、飞控系统、载荷系统、应用端软硬件、配套服务一体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品牌培育壮大,以成飞为申报主体的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谷神星·简阳号”商业运载火箭搭载天启星座11星首发,使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611所、海特高新、电科航电等细分头部企业持续保持技术领先。
  联盟篇
  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内涵”发展与“对外”协同
  因疫情延迟,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确定将在今年9月底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的组织下,这次成都市航空航天企业将以“组团”的形式亮相。
  “整体抱团不仅能够提升竞争力,更有助于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整体形象的塑造。”联盟执行秘书长李娟表示,据此,联盟于5月12日专门召开参展说明会,向各大航空航天产业功能区及联盟意向参展成员详细介绍了展会组织情况。
  这并非联盟组织的第一次“成都籍”航空航天企业“走出去”活动,在刚刚过去的4月底,联盟组织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及成飞、611所、凯天电子、飞航智云、昊轶强等近10家联盟成员单位共赴西安参与了第十届中国航空工业国际论坛,与大会其他成员共同探讨航空产业发展突破的关键问题,学习对标其他地区航空产业发展经验。


  为高质量推进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在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于2020年6月正式成立,致力于实现“政产学研用融”紧密结合、共享多赢,为促进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合作交流和产业进步提供智慧与活力,为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提供开放合作的交流窗口和服务平台,围绕头部企业战略布局形成产业生态圈内“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新格局。
  14个产业生态圈中首个实体注册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航天产业联盟也是成都市14个产业生态圈中首个实体化注册运营的联盟。“3月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4月联盟筹备会举行,5月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6月联盟正式亮相。”李娟指出,从启动筹备到注册成功,前后时间只花了两个多月,“这既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因为龙头企业的参与意愿非常强。”
  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联盟已经制定完成规范化运营的相关规章制度,陆续吸引成飞、611所、四川航空、航发科技、电科十所、民航二所、电科航电、航天七院、电子科大、成都工业学院等200余家头部企业、知名院校及关联配套企业办理入盟手续,会员覆盖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航电、关键大部件、航空维修、民航运输、通用航空、航空物流、跨境贸易、航空金融、商业航天、北斗导航等多个领域。
  作为信息交互与服务平台,不断汇集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链条企业在市场、金融、人力、展会、科技、政策等方面信息,提供业务需求信息匹配、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及问题反馈等服务,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产业活动与学习活动,切实解决产业链集成能力不足、价值链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作为开放合作的窗口,在加强与中国航空学会、陕西省航空学会、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协会、市软件行业协会等国家级、省市级行业社团组织联系与交流,与其他13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建立秘书长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对接国内外优势航空航天企业,努力促成内外航空航天产业投资与经贸合作。   李娟表示,“当前,联盟累计参与和举办了会议及论坛40余次,包括韩国昌原·四川航空产业投资暨经贸合作线上洽谈会和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重庆)与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座谈交流会,走访调研会员企业60余家;拜访商协会组织10余个,接待了省内外政府、企业、机构交流考察团50余次”。
  “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之路
  “下一步,联盟将致力于打造富有行业影响力的信息服务平台,引领联盟成员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参与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合作,建立健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持续推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资源要素整合提升,扩大‘朋友圈’,做强产业生态圈。”
  如何进一步促进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上下游和左右岸资源要素整合?李娟指出,联盟由航空航天产业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供应链保障、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投资平台、社会团体等单位共同发起,一开始就具备“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的格局,随着联盟成员的不断增加,这一格局将走向更优。
  李娟的办公室内还放着两份报告,一份是《功能区企业走访调研报告》,另一份是《生态圈重点问题和需求专报》,这是2020年联盟走访全市6个产业功能区,与40余家企业座谈交流后形成的详实记录材料,也是联盟后续展开分析工作的基础资料。
  此前,联盟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评审航空航天专家130余人,组建联盟智库,充分发挥专家的科学性、權威性作用,参与市航空航天产业规划,协助产业政策出台,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等活动,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下一步,在提高服务所需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联盟也希望充分运用专家智库的力量,全方位提升联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做好政府机构的参谋助手。”
  产业功能区篇
  六大产业功能区:航空航天经济先发城市格局初显
  打开成都航空航天布局图,六个产业功能区相连成线,大致勾勒出一个“圈”的形状。
  为加快培育建设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2020年成都按照“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规划理念和“主题鲜明、产业高端、错位协同、以产促城”的发展思路,结合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形成航空研发制造总部(青羊区)-航空发动机及大部件研制生产(新都区)-航空维修、物流运输、金融租赁、航材保障、保税经济、咨询教育等航空枢纽经济(双流区、东部新区)-无人机、公务机、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通航特色产业(金堂县)-商业航天(简阳市)六大产业功能区,正大力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自主科技创新、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以载体建设支撑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打造航空航天经济先发城市。
  产业空间建设走向纵深
  当前,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已形成“双核心、两枢纽、两特色”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青羊总部经济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作为航空、航天制造核心区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带动效应,推动航空航天制造高质量发展;双流航空经济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依托双机场优势发展临空经济,引领枢纽经济高品质发展;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淮州新城分别以航空发动机及核心部件、通航飞行器组装及零部件为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航空航天产业功能区。
  青羊总部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及军民融合产业,已基本形成从飞机设计、飞机整机到飞机大部件、机载设备研发制造再到飞机零部件配套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将着力打造航空功能性总部成长高地。
  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位于简阳,重点发展商业火箭、通讯卫星、遥感卫星、地面测绘运行控制系统、卫星通讯、导航、遥感设备及应用;航空航天新材料和制品,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发展承载地。
  双流航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运营服务、航空物流、跨境贸易等航空运输经济;物流、巡检、监测等工业无人机;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叶片、机翼等飞机大部件;客货机维修制造,“客改货”业务等航空工业经济,打造国际空港商务、临空自贸新高地。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聚焦航空制造、航空现代服务、航空新经济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零部件和航空材料等;航空培训、航空金融、航空咨询、航空维修、航空物流、商务商贸和文体旅游等,打造国家级航空经济示范区。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航发、燃气轮机、机头等航空大部件研制;无人机制造;航电、空管、飞控等系统集成;航空维修维护、检验检测、租赁等服务,打造航空产业新城。
  淮州新城聚焦通用航空领域,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制造与贸易;通航维修运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通航旅游、通航租赁金融、会展等,打造通用航空产业新城。
  擎起未来创新版图
  2020年6月,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宣布投入运营,作为青羊区重点发展航空科技主导产业的总部经济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着力打造七大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试验、生产、检测等环节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推进产业链加速成型。
  这仅是六大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其中一角。以创新为引领,各大功能区规划设计、项目招引、项目促建、要素保障、功能配套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新都航空产业园即将建成的航空产业园二期,将实现航空大部件从“工序加工”到“零部件完整交付”的跨越;同时,还将实现从“零部件制造”向定制化高端机床研制、大部件研发设计、航空工艺创新、产业孵化运营、特色人才培育的功能拓展。
  位于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的星河动力新一代商业运载火箭创新研发生产基地自主研制的“谷神星·简阳号”商业运载火箭搭载天启星座11星首发,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实现了中国商业航天又一次重大突破。
  由中国民航局与四川省联合共建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开工,将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双流区发布《空港科创人力资源协同创新政策措施》,主要围绕人才“引育留培”,立足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对人才和人才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支持。
  在淮州新城,金堂通用机场基本建成,已获批756平方公里本场和共享空域,首批开通至龙泉、自贡、乐山、彭山等地的低空试点航线通道,实现年起降飞机3500余架次、5000余小时,将于2021年正式投用。
  企业篇
  海特集团:航空广阔,国产有望突围
  2月17日,美国交通运输部公布相关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一直位列全球第二的中国民航,首次超越美国登顶。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民航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运输规模方面超越美国的国家,也代表着我国是目前除美国外第一个登顶全球第一的国家。
  但在感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之际,仍需正视我国民航与西方民航在其它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从运输总量这一单一指标的民航大国到全方位、多领域的民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在航空制造方面,国产大飞机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可持续健康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叠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面临着断裂的巨大风险,完善自身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势在必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民营航空技术服务企业,海特集团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已建立起先进且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完善的技术体系和人才梯队。在一千多人的员工队伍中,仅技术人员就已占比一半以上。在此基础上,海特集团陆续开展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产业覆盖航空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金融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民用航空领域,海特集团与中商飞开展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产大飞机机载分系统、国产大飞机机舱长时间供氧系统、自动检测设备等研制;在应急救援领域,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直升机电动救援绞车已完成定型并批量装备,并实现了供氧系统由特定客户向民航市场的拓展。


  在高性能集成电路领域,海特集团拥有国家级微电子示范中心并具备国内唯一5G前端全套芯片解决方案,已建成世界第三条、中国第一条6吋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构建了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中最核心的晶圆制造能力。从防务装备、5G通信、基站,到物联网、新能源等,海特集团正不断拓宽技术研究领域,助力我国航空产业快速发展。
  构建立体化产业体系
  尽管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中,海特集团已形成了多类型、系列化的国产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为国家装备保障提供着强有力支持,但海特集团的战略版图并不止于此。通过持续创新赋能,海特集团率先实现了航空维修、航空装备研发制造、航空培训、航空租赁、航空金融等全产业贯通,实现了從航空机载部附件维修到高端装备制造的突破,以及航空发动机维修到国产化自主保障的跨越。
  在航空工程与技术服务上,海特集团经过多年的技术积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飞机大修及客改货公司,拥有国内首个B737-700和B737-800的客改货STC及改装方案知识产权。同时,海特集团也是国内唯一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认证,具有737NG、737MAX、A320机型D级(最高级)全动飞行模拟机全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的企业。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解决长期影响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及机载设备技术的瓶颈,是海特集团在国产航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海特集团将持续在技术研发上深耕,补齐航空产业链,推动国产飞机技术发展,助力中国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
  电科航电:成为“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民机电子和通用航空被誉为高端制造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6月16日,出于国家战略需要,以国家启动C919大型客机项目为契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整合内部资源,联合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政府投资 25 亿元共同成立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航电”),是专门从事民机电子及通用航空的设计、开发、集成、生产、维修和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
  民机航电的国家队、通用航空的主力军
  自成立以来,电科航电主要围绕民机电子和通用航空两大业务板块展开。其中:在民机电子方面,电科航电依托中国电科在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在积极开展自主研发的同时,与法国泰雷兹公司、美国柯林斯宇航公司等国际一流航电企业开展合作,打造通信导航系统、客舱系统、信息系统、通飞航电系统等领域的先进机载航空电子产品,为我国C919、AG600、MA700等多种民用飞机提供航电产品;在通用航空方面,依托DA42、CA42、CA20等通用飞机平台,有人 / 无人特种飞机、低空监视和飞行服务系统系列产品,重点打造“飞机平台和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通用飞机业务、特种通用飞机业务、无人机业务和通航运营业务。
  电科航电副总工程师刘天华补充道,具体而言,公司承担的C919 飞机项目任务包括:提供通信导航系统、数据链系统、客舱核心系统、机载娱乐系统、信息系统五个系统,于2017年5月5日成功保障C919首飞,目前正配合中国商飞开展试飞测试。
  在AG600 飞机项目任务中,承担通信导航系统任务,于 2017年11月,成功保障陆上首飞;2018年10月,成功保障水上首飞;2020年,成功保障海上首飞;目前正配合中航通飞开展试飞测试。
  在 MA700飞机项目任务中,承担了客舱核心系统和机载娱乐系统的研制任务,以及综合航电系统集成及部分产品研制任务。
  据刘天华介绍,电科航电是国内航电领域的先行者,是我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电系统集成商,通用飞机、特种飞机、无人机制造商,以及运营服务提供商,在支撑起中国民机工业体系的同时,融入全球民机产业链,为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机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指导下,国家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抓手,四川省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成都市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为电科航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刘天华分享到,在民机航电领域,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十余年的发展,电科航电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符合适航标准要求的研发体系,是国内第一批建立较为完善适航体系的民机航电领先企业。同时,公司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2 个,国内外专利授权200余项,是国内民机航电领域重要研发力量。
  目前,电科航电正在进行新的业务布局。未来,将在通信互联、北斗卫星导航等方面大力拓展,助力成都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发展。随着北斗通信、北斗导航、驾驶舱卫星通信系统、客舱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将提升全球航班定位及追踪能力,为乘客提供机上上网业务,让以往无聊的航空飞行“触网”升级;助力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再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新冠疫情爆发使全球航空运输业面临停滞的当下,世界各国在宇宙的探索进入新阶段。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共发射卫星1281颗,创下世界航天史发射数量纪录;8个国家和地区共进行了114次火箭轨道发射,高于2019年的103次,美国、中国、阿联酋先后造访火星。  与此同时,航空领域各项技术突破正在加速。不论是空客Maveric混合机翼及Flying-V无尾飞翼的超高效概念客机的缩比飞行,亦或是无人机
期刊
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只有因需施策,破局技术难题、积极构建产业生态的企业才能持续捕获新价值。在碲化镉发电玻璃这一能源型新材料领域屡有突破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正致力于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做出积极贡献,而在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看来,“中国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开拓思路、突破瓶颈,探求光伏+在不同场景下的新应用。以原创核心理论
期刊
作为重要的云网融合技术之一,边缘计算的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人、事、物的快速决策,其可助力各个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是共识。边缘计算在云和终端中间形成大量支撑性场景,以满足数据传递稳定、准确、及时的需求,工业互联网、产业+AI、城市治理、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场景对于边缘算力有着差异化需求,“云、边协同”带动相关产业进入新一波增长期。  用算力拥抱智能边缘  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数据交互、数据分析以
期刊
“生产线越来越短,越来越简,设备投资越来越少;中间库存越来越少,场地利用率越来越高;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交货速度越来越快;各类损耗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展望未来制造业时提出的一系列“合理”要求,柔性制造无疑是逐渐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方法,当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被科技赋能,以个性化生产见长的柔性制造席卷各个细分产业领域,实现柔性制造满足更多个性化生产需求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的愿望,需要真切落实
期刊
建筑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实体,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描擘充满想象,且贯穿环保理念,绿色建筑的定义不限于本身的节能环保,还需实现投入使用、运营后产生的能耗可控,保障持续的环保属性。推动建筑行业减排、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从产业端看,超低排放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可观,万亿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风云迭起。  建筑与“人的健康与福祉”  “鸟巢”体育场的设计师赫尔佐格说,“建筑
期刊
耳朵里有新世界,耳朵里亦有大市场,以声音为载体的“耳朵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赛道上狂飙。不缺资金、内容持续深挖、模式不断创新——音频行业的市场蛋糕还在膨大,行业玩法随着用户喜好仍在演变,但其内核仍是消费群体对高品质、多元化内容的需求。  音频行业最好的时代  人们乐于接受音频产品的理由是什么,“无与伦比的伴听性,玩游戏或看视频的时候都可以伴听,不需要用户的太多专注性,与视频、网文、新闻等相比,可以去
期刊
时新技术不断改变着货币金融体系,以求实现更精准的政策执行、更高的交易效率、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的安全防控等风险控制,从而更新全球货币体系,深度介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需要的,是“基于技术、出于公心、用于金融”的数字货币,货币必须具有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藏等职能,带有法定货币职能的央行数字货币被寄予厚望,当然,各国央行在关注数字货币发展益处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背后的风险和挑战。  与基
期刊
认识新发展阶段就是认识该阶段的特殊挑战与机遇。我国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存在挑战。从供需角度来说,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该情况逆转了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改善、资本报酬率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从而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形成供给侧的冲击。根据2015年联合国的预测,2025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峰值,这将会带来需求侧的冲击,也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
期刊
首先,要实现消费升级,关键在于供给层面。目前中国城镇家庭对传统制造品的消费相对比较饱和,因此消费升级有两大抓手,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广范围的消费选择;二是要满足居民对高质量服务的消费需求,例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强烈需求。之所以在这些高质量服务领域存在持续的供需缺口,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部门基本上依然是国有企业的天下。如何向民营企业真正全面放开上述服务业,是实现
期刊
对于2021经济形势展望,在政策方面,2021年将维持稳健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稳定,结构上加强定向支持,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推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二是将资金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预计2021年将延续宽松的财政政策,释放积极信号,但注重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支持“十四五”重点领域。  至于经济复苏延续,内需消费是关键。首先,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仍会延续,但2021年的承受力会更强、修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