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匹马的故事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记事起,父亲就不止一次地跟我讲过一个关于新四军向我家借马的故事。小时候,这成了我最为骄傲的事情。直到现在,也是我心底最为靓丽的一抹红色记忆。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县郭元乡的三圩村,这里是当年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主战场。我家的南边有一条三四十米宽的港,水很深,港的两侧长满茂密的芦苇,隔港相望就是敌占区,当时属如皋县的江防乡。这条港是我们这一带百姓的母亲河,吃港里的水,捕港里的鱼,出门从港里行船,庄稼用港水浇灌。可日本鬼子一来,这里成了抗战的前线,港北是新四军的天下,港南是鬼子和伪军占领着。双方动不动就隔港射击,有时还用机枪扫射。
  据父亲讲,我们家在当地属于比较殷实的,房子多,地方也大。爷爷有文化,明事理,积极主张抗日。新四军每次执行任务,都把指挥部设在我们家。每当这时,新四军的首长就叫我们家不用做饭了,把锅碗瓢勺都借给他们用,而我们就跟他们一起吃,也帮他们做一些后勤的服务。那种情景就跟京剧《沙家浜》里几乎一模一样,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想起来。新四军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就是我们家的常客,队伍一段时间不来,家里人就想得慌,爷爷奶奶就开始念叨。
  父亲说,一年的夏天,抗战形势很吃紧,夜里睡觉都能听到枪声。傍晚时分,突然来了一队新四军,大约有100多号人。他们一进村,就对村子进行了封锁,任何人只准进,不准出。我家人照例立即腾房的腾房,挪地的挪地,帮助新四军往家里搬东西。不过,这次住我家的首长好像官更大,个子不是很高,但身材很壮实,一进屋就挂上地图,坐在八仙桌边开会。他的身边全是背盒子枪的人,门口有两个战士站岗,所有的人进去都必须喊报告。爷爷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可能又要打大仗了,就立即吩咐奶奶和家里人生火炒焦屑,为部队准备干粮。
  那天深夜,爷爷突然被人从梦中叫醒,来到堂屋。进门一看,几个新四军的领导正在开会,神情都很严肃。这时,那位新四军首长站起身来对我爷爷说:“包先生,部队马上就要打仗了,我们需要乡亲们的支持!”爷爷说,新四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打鬼子、打汉奸,就是替老百姓出气,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说吧,只要我家里有的,我们村上能做到的,绝对没有问题。新四军首长紧紧握着爷爷的手说:“包先生,谢谢你啊!我们需要两名向导,村长已经去安排了。我们想借你家三匹马,可是我们没有钱,只能给你出一张借条,你看行不行啊?”爷爷连声说,行行行,不用借条,不用借条。可首长硬是把借条塞到我爷爷的手里。当夜,这100多号人的队伍就悄悄地离开村子,奔向了戰场。
  此后,我们全家都在盼着这支队伍胜利归来,但却一直没有消息,据说这支队伍是新四军的主力,参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后来跟大部队一起转移到山东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爷爷、父亲和家里人几乎没再提起这件事。再有几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但爷爷传下来的这张借条,却成了父亲最为重要的珍藏。父亲说,这张借条是写在牛皮纸上的,有好几行字。大意就是新四军哪个部队、什么时候借用了我家的三匹马,用于作战。落款是那个新四军首长签的名字。
  遗憾的是,这张珍贵的借条、我们包家的红色传家宝,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给抄走了。但父亲说,借条可以抄走,但我们包家参加抗日的历史抄不走,我们包家精忠报国、热爱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将永远不忘,代代相传。
  也正基于这种家风情怀,当年我高中一毕业,父亲就非常坚决地叫我报名参军,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其他文献
6月18日,溧阳安顺燃气公司作出了一项非常之举,为茅山老区的南渡镇旧县村1000多户农民安装天然气。  旧县村属茅山革命老区,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毗邻。如今,这块红色的土地建成了溧陽市工业园区,园区用上了天然气,而近在咫尺的旧县村农民还是在用价格高、充装麻烦的罐装煤气。目前,天然气安装工程已在旧县村全面铺开。
期刊
第一日:去泾县途中   泾县,新四军组建之初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的发生地。这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圣地,又是一块血染的悲壮之地;山峦之间,村镇之间镌刻着太多的红色历史印记,云岭、小岭、茂林,一个个村镇的名字因革命前辈的鲜血浸染而矗立在后人的心中。   2019年11月2日,星期六,我在好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秘书长翟优安排下,跟随江苏50多位艺术家走进了泾县,从而开始了铁军老区行的第一站。之所以选择
期刊
在苏中老区里下河水乡,只要提到南莫镇老科协会长赵武前,领导总会夸奖他是“金牌会长”。会员们总会点赞他是“科协领头雁”。父老乡亲们总是真情颂扬他是“科协惠民的贴心人”。  自担任老科协会长以来,多次荣获县优秀党员、县记功嘉奖的赵武前立足家乡大地,以敏事善为的作风昂首挺胸扛起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突出精准科普、项目推进、科技教育三个重点,带领老科技工作者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科技惠民新成果。  潜心增添老科
期刊
走进海安县革命老区李堡镇的南大门,一座竖立着的粗大石块上镌刻着四个大字“中国·李堡”。这四个醒目的大字不仅能吸引着所有来访者对古镇李堡的关注,更代表着李堡人文历史的厚重与深度。  既称之为“中国·李堡”,又称之为“古镇”,一定有她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更有她独特而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柱。是的,能引起老区李堡人自豪的是这地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人文历史悠久。有明代抗击倭寇斗争的传奇故事;有
期刊
在纪念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组织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篇章《共产党宣言》,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它给我们以定力、自信和力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
期刊
斑驳纵横的脸庞,书写岁月的沧桑;坚毅凝重的目光,尽显执着与信仰。见到杨寒老人,是在炎炎夏日。面对来访者,老人理了理思绪,然后便讲述起那难忘的经历,瞬间把我们带回到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一个飒爽英姿的抗战女英雄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    一  杨寒1921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新野县,上小学时,由于受地下党员于洗尘老师的影响,救国救民的火种就深埋心间。同样受共产党的影响,杨寒的姐姐1936年离
期刊
城市:福建三明市  时间:2018年4月27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冯东邦  早上从南京南站坐高铁至南平北,转中巴抵达三明,已是下午时分。    天空飘着小雨,三明市新四军研究会老会长、88岁的吴挺,拄拐棍来宾馆看望寻访组同志,并捎来两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追梦路上》,特意翻到第173页,对我说,“上面有冯东邦的故事,他98了,身体很好,能上楼下楼锻炼。”现任会长郑德兴笑了起来,“我和他通话,一
期刊
“周家岗,它坐落在路西东大山旁,皖东第一次反扫荡,我们夺回这个地方,于是这一带的人民把新四军和徐副指挥的名字记在心上……”这首由章洛作词、洛辛谱曲的《周家岗上》,使我们又一次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1939年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得到紧急情报:侵华日军第六师团从南京、明光、蚌埠等地纠集2000余日伪军,麇集于滁县、全椒等地,分三路从东、南和北面扫荡周家岗。汇聚全椒的日伪军
期刊
1939年11月12日的皖南,阳光和煦,秋高气爽。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这宜人的气候中召开。恰逢菲律宾华侨劳工联合会组织的回国慰问团抵达皖南,会议特邀“慰问团”全体参会。    一天,军部举办联欢晚会,欢迎“慰问团”。晚会上,一支身着新四军军装的铜管乐队正式亮相。虽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多次组织晚会演出,但节目形式多以唱歌、戏剧和舞蹈为主,故被称为“文艺轻骑兵”。而铜管乐队的出现,显然是一支文艺的
期刊
别了,皖南  “别了,三年的皖南,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过日本鬼子的窠巢……”我们就是唱着它,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皖南父老乡亲,踏上了敌后抗日的道路。  1940年12月上旬,我们在新四军政治部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罗里村,听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向敌后进军的政治动员报告。我当时在军部教导总队第五队任教育干事。第五队是连排干部军事队,有120人。队长黄永川是个老红军,三个排长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