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巴女孩”的成长蜕变之路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goo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结巴;好孩子;亲子沟通;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62-03
  忽然有一天,我从前的一名学生A发微信告诉我她国庆要结婚了,邀请我去出席她的婚礼。我喜出望外,我虽然一般不会参加学生的婚礼,但是被他们想起还是很开心的。她现在硕士毕业,在北京某明星企业上班。这真让人欣慰。
  一、案例概况
  A是我五年前的一位来访者,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由别的老师推荐来找我,原因是她不会说话,在课堂上或人多的场合开口说话就“结巴”,然后就说不下去了,卡在那里很尴尬,于是在公开场合就不说话了。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但是要改变还是比较麻烦的。我在大学做咨询师,二十多年来遇到的这样的学生还不少,我对她说:“没事的,你的这个问题遇到我就没事了,会很快解决的。”但是谁知还真的不容易,几经周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才让她由“灰姑娘”华丽转身,变成让人瞩目的班级公主——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北京某985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结巴”又叫口吃,是语言表达不流畅的一种障碍行为,这个人群还比较大,治愈也不是很容易。我在大学里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治疗,组成6~10人小团体,经过6~8次团体活动,效果比较显著。我常常要求找我治疗“结巴”的学生自己去招募具有共同特点和愿意接受辅导的人来组建团体。另一种方法是个体辅导,一对一。A同学不愿意进团体,只愿意与我一对一谈。与她的交谈让我了解到一个灰姑娘的坎坷成长经历,而这种坎坷恰恰来自她的父母,为了让她更好而给她制造种种麻烦和障碍。她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A的“结巴”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在一次学校的表演活动上,她既是演员,要表演唱歌,又是主持人。很多家长都来看孩子们的表演,她在台上感到紧张,说话说不好,结结巴巴,轮到她唱歌也没有唱好。父母觉得很没有面子,爸爸当场就叫她下台别唱了。从那以后,A在公众场合说话就很紧张,但父母和老师当时没有注意到。
  其实A多才多艺,喜欢唱歌跳舞,画画也不错,但是父母觉得这些没有用,要有好的文化课成绩才行,不允许她在这些方面发展。这对夫妻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意见始终保持一致,A在家不敢有任何反抗,一直压抑着自己。慢慢地从初中开始,她发现自己越来越自卑,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在公开场合不敢发言。进入高中之后更加严重,父母对她也很不满意,高中住校,放假也不想回家。
  我首先开始对她进行语言表达不流畅问题的咨询,之后发现她有人际交往障碍,在讨论人际交往障碍时,发现她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做不好就非常自责,经常贬低自己。她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笔试从来没有问题,成绩很好,但是只要有语言表达的需求,立即逃离,因此在大学里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她对自己也越来越不满意。她还有轻度抑郁,有不想活和活着没意思的念头,但是没有付诸行动。
  二、咨询过程及咨询要点
  综上,“结巴”只是A的一个表面症状,背后有复杂的情结,这个情结不化解,是很难治好“结巴”的。A和大多数女生一样,对父母很尊重,言听计从,不反抗,不调皮,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父母满意。不过,A在谈恋爱的问题上与父母争赢了,因为她说,这几年要不是男朋友支持我,我早就死掉了。中学就开始的恋爱成为她抵御压力的精神动力源。与父母的关系困扰她已久,只可慢慢梳理,如此,这个咨询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过程跌宕起伏,很是曲折。
  通过交流,我们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1)引导她了解自己“结巴”产生的原因,找到导致创伤的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2)发现亲子关系的问题,诉说压抑内心的情绪和烦恼:“爸妈怎么可以这样对我”;(3)了解自己怎么把父母装在心里带到大学里,以致让他们影响了她的大学生活,找到可以重新开始独立自主生活的思路和方法;(4)虽然已经是大学三年级,但重新开始还不晚,自由自在地发展与成长,摆脱父母的影响和束缚,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关于A “结巴”的症状,她有几个特别的情况:与男朋友讲话不结巴,与我单独说话也很少结巴,只是不能在班级发言,不能当众演讲。下面先将咨询过程中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分享,以便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吸取教训。
  首先,多数父母在教育小学和初中子女时很有自信,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对的,没有错。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小,没有自我保护和自我辨别的能力,更容易受伤。A的父母就是这种情况,很自以为是,亲子之间不商量不沟通,总是严格要求,看到女儿做得还好,就以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对的,结果弄巧成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巨大潜力,让他们自由发展,可能结果会更好,但是很多父母总是不放心孩子,过多干涉,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限制了孩子的发展。A特别听父母的话,父母很有权威感,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会主动去落实完成,成绩也很好,基本不用父母操心。但是父母不知道女儿的想法,很少与她交谈,每次谈话总是以训话结束。父母以为沟通好了,女儿心中却充满了委屈。A高中谈恋爱,对父母说:“我们很守规矩的,如果你们反对我就去死。”结果父母没有反对。
  其次,心理学认为,父母是A的内在客体,这个客体具有很强的消極影响力,需要消毒和净化。这是咨询师的重要任务。很多人都说原生家庭会伤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原生家庭成长。矛盾在于,父母这个内在客体对人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特别是当孩子十五六岁之后,自我意识形成和逐步完善,这个内在客体的不良影响就会惹很多麻烦。我与A讨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觉得父母对她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不懂她,父母也不在乎她的感觉?她说小学高年级就有这样的感觉,初中最为明显,但是自己不敢说。父母对她的影响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习惯听父母的话,不管对错全盘接受。随着慢慢长大,父母的非理性要求使她痛苦万分,即使进入了大学,自己也会想父母希望我怎么做,我怎样才能让他们满意。实际父母可能什么话都没有说,或者只是随便说了一个看法,这个孩子就习惯听进去并争取做到,即使自己很痛苦。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人可以调整自己,不再听父母的了,有的人很难调整。难以调整的原因是,早期的创伤在发挥消极影响,很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中重复同样的问题行为。   再次,“好孩子的标准”存在问题。我们许多家庭都觉得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因为容易管教,不用父母烦心。其实这样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好孩子应该是有主见、有想法、对自己负责的人。只要把自己发展得最好,让社会、他人满意,就一定是父母的好孩子。可惜很多父母不懂这一点,或者做不到放手让自己的孩子自由发展,很多遗憾就这样造成了。A习惯做乖孩子,在大学里凡事都会回去请示父母,而对很多问题父母不懂,也没法指导,但是他们却要给A提建议,这些建议有时是错误的。我问A:“你遇到问题,不问父母就不知道如何处理吗?”她说:“其实所有的事情我都知道如何搞定,但是父母一定要说出他们的意见,我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好像就是不对。”
  进入大学后,不必对父母言听计从,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思路发展自己非常重要。我建议她用“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策略应对父母,“虚心接受”是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不起冲突;“屡教不改”指暗地里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走自己认定的道路。
  最后,A的症状反复,让咨询遭遇重大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A进步巨大,首先,能够积极复习考研,跨专业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其次,大学四年级时参加班干部竞选,当上了班级团支部副书记。同学们都说让她当班级团支部书记,她自己觉得,能参加竞选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对她找回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她说她现在真的不怕在众人面前说话或演讲了。但是好景不长,考研分数公布,她的笔试成绩第一名,要准备参加面试。她回家后,父母开始指导她如何准备面试,如何练习,她父母担心她因“结巴”面试不能过关。结果在父母的折腾下,“结巴”又开始发作,在父母面前做自我介绍都结结巴巴了。她发信息给我说:“老师救我,我在家快不行了。”我了解情况后,要求他们一家人一起来大学接受咨询。
  一对很勤劳本分的父母跟着女儿来到我的大学咨询室,我们展开的对话很有趣。
  师:你们读过研究生吗?
  爸爸:没有,我们只有大专水平。
  师:那你是怎么指导你家女儿考研面试的呢?
  爸爸:我们去网上看了,询问了别人,我们就是担心她不行,她不是有那个毛病吗?
  师:我已经把你家孩子的“结巴”治好了,已经通过竞选当上班干部了,你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让她旧病复发,现在结巴到没法做自我陈述?
  爸爸:我也不知道,我们希望她更好一些,就是担心她不行,我们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师:因为你们是孩子的亲爸亲妈,你们的确有神奇的功能,你们不一定能让她考上研究生,但是 你们一定能让她考不上。就像读大学,因为你们不太管她,现在她可以顺利毕业了,如果你们每天指导她,她大学一定是无法毕业的。
  妈妈:老师说得对,大学毕业是需要老师指导,我们说了没有用的。
  师:考研面试你说了就有用吗?你知道你女儿笔试第一名,面试中没有硬性的理由,大学是不可以不录取她的。你现在倒好,让她重回“结巴”,也许可以让大学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不要她了。
  爸爸:那我们怎么办呢?是我们害了她。
  师:你的女儿很优秀,研究生笔试考得很好,你们可以不管她,让她自由发展吗?
  爸爸:她能考这么好的成绩,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现在想帮她,但是不知道怎么帮。
  师:孩子已经发展到这样了,父母不管她不帮她,就是不给她添乱,就是给她的最好的支持。你们什么都不要做不要说,在边上鼓掌就可以了。
  爸爸:我们非常担心她,我们做不到什么都不做,那样不像话吧。
  师:那你们就努力地做点什么来“害”她?
  妈妈:我们知道错了,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师:你什么都不要做不要说就对了,相信自己的女儿自己可以搞定自己的事情,在家中等待她的好消息,为她鼓掌就很好。
  爸爸:为什么我们父母说的做的都是错的?
  师:因为父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要去指导孩子,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和帮助行为纯属瞎折腾。因为你的孩子很爱父母,对于你们的错误指导不反抗、不拒绝,还很顺从,这是她之前就有的毛病,需要父母帮助她一起克服。
  教育子女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瞎折腾自己的孩子。對于A来说,她一生最艰难的课题就是如何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本案例发表得到来访者的知情同意)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团体箱庭能有效地促进人际互动,在新入职教师中尝试引入团体箱庭活动,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中探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发心理资本,通过“说说我自己”“我的角色定位”和“手写我心”三个环节,教师们发掘自身价值,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团队建设,增加教师间互助友爱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其良好职业心态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实现互助共长。团体箱庭游戏为教师心理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团
〔关键词〕工作室;体系建构;素质教育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在全面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区域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搭台,业务唱戏,依托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功能的发挥,思路清晰,举措科学,推进扎实,在总体建设上初见成效。  2009年,中山区提出中小学校要始终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和深化落实素质教育,为辖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区域各中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模式方面,对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和自身的积极品质关注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邯郸市多所中学的初中教师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促进初中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
〔关键词〕强迫症;高中生;辅导个案  一、背景介绍  小凯(化名),某重点高中二年级男生,父母离异,但一家三口现在仍住在一起。去年父亲的生意面临破产,家中负债,让他感觉压力巨大,并认为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并且加入了班级组建的篮球队,自我感觉篮球技术比较成熟,并引以为傲。然而在本学期的校级篮球比赛中却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名次。两个多月前,母亲因认为他好胜心过强,且思维
〔关键词〕问题行为;小学生;心理咨询  一、基本信息  (一)基本资料  小A,男,13岁,六年级学生,身高正常,体型匀称,面目清秀,性格外向。  (二)家庭背景  小A的父母为原配夫妻,家庭条件尚可。小A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去外地工作,小A自此便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父母偶尔会回来,但是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很少,和父母的交流也较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自小爷爷奶奶对其宠爱有加,现如今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着重对体验式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运用方法进行探究,尝试提出一些思考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自我认知;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39-02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关键词〕初一;新生适应;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47-04  【活动理念】  开学季承载着每位同学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初一年级是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时期,更是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转换新身份,应对新阶段带来的变化和挑战,设计本节团体心理辅导课,旨在运用团体动力工作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认
〔关键词〕尊重;后进生;个性差异;人格;隐私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一个现实:就是班主任往往最容易忽视后进生这个不断成长着的生命体,忽视后进生的精神、心理需求,对他们缺乏“人文关怀”。  这里的人文关怀,就是指把学生真正当作独立个体看待。班主任能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而让他们站立在自己心中的时候,那就具有了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实质就是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促进学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2015年至2019年上半年间某刊“治班锦囊”栏目所发表的177篇文章为样本,从优秀班主任应持有的治班方法出发,对我国当代优秀班主任的治班心理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在人际交往心理、实现个人影响力心理和班级管理心理三种治班心理的把握中,实现个人影响力的心理更被我国当代优秀班主任重视和应用。(2)在人际交往心理的把握上,“注重与家长的关系”和“耐心”频数更高,显
〔关键词〕感恩教育;逆行者;心理班会;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23-02  【活动背景】  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加剧,很多人对作为重灾区的湖北,避之唯恐不及。救死扶伤的一线医护人员,却主动请缨,朝最危险的地方奔去。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1月28日,已有近6000多名来自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