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解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写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但他在很多著作中的论述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理论体系。 通过对马克思国家起源、国家本质和国家职能三个方面的阐述来明确马克思国家起源和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并阐发了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启迪意义,由此力求全面地看待和把握马克思国家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理论;二重性;中国特色
  当今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对国家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出 现了新的变化, 所以, 关于国家的理论问题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中牵涉的一个国家的职能、发展以及未来的走向等问题, 都需要我们给予相应的回馈。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体系能够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这一切入点来探索国家起源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说法,颠覆了黑格尔的国家观。与此同时,他还明确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由此开辟了从市民社会这一视角,探索国家问题的新思路。
  在论述了必须从市民社会中寻找国家产生的根源后,接着就探讨了国家的起源问题:“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存在的必要了。”恩格斯在此问题上也讲过“: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必然要使社会发生阶级分化,而国家也会因这种分化而成为必要,其出现也就成为必然。但我们不能据此就简单的把国家起源归结为冲突论。这只是站在马克思个别文本上加以解读的结果。实际上在马克思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著述中,对国家的起源问题,还有着全新的内涵。
  二、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是以国家和市民社会为基础,来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因此,若想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论述,就必须充分理解“国家”和“市民社会”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来,国家似乎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或者说,国家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形式。”但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国家却被统治阶级所操纵,只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特殊机器,不可能真正反映全社會的普遍利益。国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既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关,也是服务于普通大众的公共权力机关。从广义上讲,“国家”和“社会”代表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对范畴。
  因而,必须将冲突论和融合论相结合,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国家起源和国家本质的论述。也就是说:社会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协调使国家产生,并使其成为某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和维护共同利益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融合的性质是一个国家产生的重要基础。
  三、国家的职能与异化
  马克思在国家起源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职能的二重性理论,即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双重职能。其内容包括: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实现阶级统治职能的先决条件。虽然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阶级统治功能的实现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履行了某种服务社会的职能,其阶级统治才能得以延续。二,国家阶级统治的实施手段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方式有本质的区别。阶级统治的实施手段是以暴力为主,而社会职能的实现是以服务和管理为主。
  由于统治阶级只关注自己利益的维护,国家往往被误解为“权力拜物教”和“国家崇拜”。“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构不是帮助市民维护利益的场所,而是国家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因此,只有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才能消除国家的异化现象。
  四、国家理论的中国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日益重要。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理论,而应在实践中去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理论。在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指导,对国内外少数敌对势力实行其专政职能。依据马克思国家理论观点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着重强调几点:第一,随着三大改造的结束,我国顺利的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可调和的、完全对立的阶级已经不复存在。第二,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群众生活还不富裕。国家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关于政府职能的问题,应当注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不能只是盲目地介入经济、社会事务或者盲目地放权,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调控经济的质量。
  总之在把握马克思国家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体系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爱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刘军.马克思国家关的三大理论创新[J].河北学刊,2006(6)
  [7]吴英.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解读[J].史学理论研究,2009(3)
  [8]邹禄禄.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思考[J].学理论,2011(28)
  作者简介:
  侯培培(1992~),男,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红桥区人大常委会在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rn一、立足促进发展.加大监督力度
摘 要:不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学还是西方法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法学,是为奴隶主、封建主或资产阶级的法说教,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服务的。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法学领域才起了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现象,揭穿了剥削阶级的偏见,科学地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法學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关键词:马克思;法学;区别  
期刊
监督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人大常委会最经常、最大量的一项工作,河西区人大常委会认真依法履行职责,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摘 要::文学作品具有世界性,往往需要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并且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许多英语的文学作品在全世界广泛流。由于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体翻译,必须注重作品中的情感性才能够达到传神的效果,将作品中的情感和精神保留下来,具有打动人、吸引人的能力。因此,对于文学作文的英语翻译要注重情感性,在翻译的同时需要进行文学的再創作,才能够使表现作家希望通过作
期刊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动机和学习动机入手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顺利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监督预算的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监督法颁布以来,河东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预算决算监督
摘 要: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参与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化事
期刊
摘 要:粤方言作为一种使用人数非常多且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方言,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古代汉语语音和语义,这些保留深刻地表现在粤语丰富的方言字上。本文选取粤方言中较缺乏仔细研究的方言字“撚”为题,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浅析“撚”字从古汉语到现代粤语方言的变化轨迹,挖掘“撚”字对古代汉语语音和语义的保留,以及在现代粤语中“撚”字的新发展。  关键词:粤方言;撚;语音变化;语义变化  一、“撚”的语音变化  根
期刊
6月3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贯彻执行森林泫和大津市实施森林法办法情况进行了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左明参加视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