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特征出发进行戏曲教学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wzj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不同文体的课文应具备基本的文体意识。教师应从文体特征出发,抓住戏曲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可从抓角色行当和定场诗、抓矛盾冲突、抓曲词、抓原题全名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戏曲这一文体的文体特征,深入理解戏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戏曲;语文教学;文体特征
  由于戏曲所具有的故事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小说的教学模式教授戏曲。小说与戏曲诚然有共通之处,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文体,采用小说的教授方式进行戏曲教学实则忽视了文体的本质差异。以这样的理念去教授戏曲,不但重复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也没能传授学生未掌握的戏曲知识。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缺少基本的文体意识。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根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故而在教学戏曲时,应从课文的文体特征出发,从抓角色行当和定场诗、 抓矛盾冲突、抓曲词、抓原题全名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戏曲这一文体。现以课文《窦娥冤》的教学作为示范。
  一、抓角色行当和定场诗,把握人物性格
  角色行当,是戏曲中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和性情等因素划分出的几种人物类型。定场诗是反映了剧中人物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出场诗。
  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服务于舞台下的观众。角色行当和定场诗可以让场下的觀众快速把握出场人物的基本背景。从大的分类而言,戏曲的主要行当有旦、末、净、杂等。因此看到正旦出场,就知道这是一个端庄、严肃、正派的女子。看到净出场,就知道这是一个大气度、粗犷豪迈的人物。而定场诗则更详细地说明了该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基本表明了人物在剧中的行动方向。因此,只要抓住了角色行当和定场诗,学生就能快速把握该人物的性格,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作品要表现的深层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基本的戏曲知识,让学生知道每个角色行当所具有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每个人物的定场诗,引导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价值观,从中推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在剧情中的选择。
  以《窦娥冤》为例,蔡婆从角色行当来看是卜儿,也就是元曲中的老年妇女。其定场诗为:“(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这几句定场诗反映了蔡婆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里的“安乐”包括了安逸、悠闲和快乐。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 在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时,蔡婆为什么会选择屈服。因为如果不屈服,蔡婆就会丧失性命,而这与她追求安乐的人生态度并不符合。
  可见,戏曲这一文体常常使用显性的方式去展示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回避脸谱化和标签化,这与现今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所不同。现今小说通常采用隐性的方式去塑造人物形象,让读者从情节和描写中去感受人物的个性,也更倾向于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毫无疑问,以教授小说的方式去进行戏曲教学并不合适。如果能在戏曲教学中抓住角色行当和定场诗,则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人物性格,推断剧情的后续发展。
  二、抓矛盾冲突,理解和推断剧情
  舞台艺术是高度浓缩和矛盾集中的艺术。戏曲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包括外部冲突、内心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等。人物、语言、冲突是戏曲的三要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戏曲要求矛盾冲突能在舞台上快速发展,而且要集中而尖锐。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故而让学生抓住矛盾冲突非常重要。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把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矛盾冲突的概念、分类、特点、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主要矛盾冲突产生、发展、解决的全过程。尤其注意引导学生从矛盾的起点着手理解和推断后续剧情。
  《窦娥冤》的后期剧情中,窦娥和桃杌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两者的冲突只是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冲突,但其本质是主人公代表的贫苦百姓与昏暗的社会现实的冲突。窦娥是勤劳善良民众的代表,桃杌是政府官员代表,其背后是统治阶级,两者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我们可以从剧中贪官横流的局势推断,即便不是桃杌,换一个官员窦娥也不可能摆脱不白之冤。窦娥作为一个善良且倔强的正面人物,不会选择贿赂官员来逃脱罪责。因此当案件审查没有进展时,桃杌也就选择了利用窦娥的孝顺,借口打蔡婆以促使窦娥认罪。通过抓住主要矛盾,尤其是在明白其背后真正代表的矛盾冲突后,学生才能理解和推断窦娥在当时的情境下无论如何无法洗脱冤屈的悲剧。这是社会背景造成的悲剧,是时代洪流下的普遍状况,而非个案。
  三、抓曲词,把握人物内心情感
  曲词是戏曲歌唱部分的歌词,集中展示了人物心理,也是人物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需要学生深入学习。抓住曲词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剧中人物的悲喜。
  曲词中有反映剧作背景的典故、时兴语等,既可领略当时风土,其言语方式也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佳例。更重要的是,曲词集中反映了剧中人物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学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曲词的相关概念,对曲词中不易理解之处进行相应的说明,为学生深入解读曲词、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扫清障碍。
  《窦娥冤》中,《滚绣球》一段集中体现了窦娥这一人物对世间命运的呐喊,也是学生把握全剧主要矛盾的关键点。在窦娥看来,世间“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在面对生活的困窘时,她没有简单屈从,而是尽力不违背各方的情理做到最好。她是孝女,是贤媳,是一个勤劳正直的人。但即便她多次委曲求全,世间依旧推着她成为一个罪犯。都说天地自能分辨清浊,原来只是欺软怕硬。学生必须理解,窦娥蒙冤不单是一两个人的陷害所造成,其本质是当时的社会促成了这一悲剧。因此她的悲愤不是简单的被冤枉成一个罪犯,而是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控诉,更是对世间的责问。只有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明白本剧实质要说明的是大社会的矛盾而非个人不幸。当期望天地自有公正落空后,善良的人也不得不喊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里的“也”包含了窦娥对社会的埋怨、质疑、批判,而后面的“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则表达了人物的无能为力和不甘。这里情绪的转折更凸显了此处发出悲愤和不甘的不只是窦娥一人,实际是作者在发出感慨,是作者在替万千遭受社会不公的普通人唱出的悲歌。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次,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窦娥此处撕心裂肺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领会《窦娥冤》突出的艺术价值。
  四、抓原题全名,宏观把握全剧.
  戏曲原题能通过寥寥数字传递全剧主要内容和情感。抓住原题全名,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剧。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戏曲原题解成若干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结合全剧人物、情节、环境、矛盾冲突、作者创作意图进行思考。
  教材中的课文《窦娥冤》只是简名,原题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又可以分解成三个关键词:感天动地、窦娥、冤。三个关键词中,又以“冤”为第一关键词。单是“冤”这个关键词,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既然这部剧的中心情节是蒙冤,那么主人公受到了哪些冤屈?主人公蒙冤的主客观原因又是什么?是什么人物让她受到了冤屈?她受到的冤屈达到了哪个程度?她甘心接受这些冤屈吗,是否会反抗?她反抗的话,如何为自己伸冤?
  又如“窦娥”这一关键词,从“娥”可以猜出主人公是一个女子。那么可以让学生思考: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窦娥是什么性格?窦娥作为主人公,她性格上最大的亮点在哪里?窦娥生活的社会环境怎么样?窦娥与哪些人物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作者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用意在哪里?
  “窦娥冤”已经足够说明戏曲主要内容,故而教材删掉了“感天动地”这个关键词。那么,作者为什么在起名的时候要加上这个关键词呢?窦娥是不是因为冤屈程度很深所以感动了天地?还是说,感动天地后,天地为她申诉冤屈?
  教材因为有自身的考虑,故而会对作品原名进行一定的简化和修改,但始终不如原名能够原本地表现作者意图。抓住原题全名,有利于学生从关键字词中引申思考,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剧,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各文体不同的文体特征,依此进行有效教学。《窦娥冤》一文作为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放在教材的戏剧主题单元中,与西方和近现代话剧同处一个单元。故而教师更应领会教材意图,从中华文化传统和戏曲的特色出发,抓角色行当和定场诗、抓矛盾冲突、抓曲词、抓原题全名,从文体的特征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学一篇”走向“会一类”。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廖聪文,一级教师,广东省郑志平名师工作室成员。
其他文献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一、把“三热爱”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始终坚持把
期刊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语教学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
期刊
听了几节四年级《平行和相交》的赛课,带给我的感触颇深: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与数学有关的认识,这种认识经常不系统、不深刻甚至不准确,所以学生也很难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理论,因此学习中的一些重难点,学生显然自己不能够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显现。  案例1:老师拿了一个长方体框架,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平行和相交的例子,那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长方体,请你判断一下,a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数学公式来呈现的。因此公式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重灌输、轻探究,重知识讲解、轻思维培育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少见。研究者基于“六何”认知链,以“圆锥的体积”为例,从“从何”“是何”“与何”“如何”“变何”“有何”六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连贯性、自然性、层序性,为公式课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六何”认知链;教学设计;圆锥的体积 
期刊
【摘 要】高中历史包含纷繁的人物、事件和时空等,学生若学不得法就易陷入混乱,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和耐心。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学东渐”一课时,研究者采用主题教学,以先进中国人面对“千年未遇之变局”而不断探索为主题,从“看”到“用”再到“变”,将众多的人物及派别、观点及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主题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题教学;西学东渐;教学探索     一、教学思路  现行的岳麓版高中历史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语篇的重要性,强调高中英语课程要渗透语篇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篇意识。在此背景下,文章以“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通过解读标题、推断关联、探知意图、形成评价等策略,从四个角度、四种思维层面,为语篇知识融入阅读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供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语篇意识;阅读课堂;策略探析     
期刊
【摘要】“圆的周长”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知识点。本知识点有三个教学难点:化曲为直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长公式的推导。传统教学常常采用“绕绳”“滚动”等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或直接告知学生。文章基于课程标准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培养要求,通过活动单导航、提问链导思,借助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自然破解教学难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如何实施有效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通过实施有效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一些课堂只顾表面热闹而忽视了本质,认为热热闹闹就是有效的学习。针对教学中的这些现象又该如何实施有效性学习呢?本人作了初
期刊
【摘要】小说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涉及域广、篇幅长、主题深,教师在教学时常会出现一些偏失。文章以《智取生辰纲》阅读教学为例,从文本长与短的处理、交互动与静的把握、助读多与少的择用和主题深与浅的融通四个方面,试论小说阅读教学的四个关要。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智取生辰纲》;小说閱读教学;融通  【作者简介】蒋兴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天桃实验学校在朝集团化办学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校区快速扩建,年轻教师大量增加,带来了校区间师资分配差距的问题。基于此,学校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打造一支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重视并建设梯度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启动师徒结对活动,关心年轻教师成长;“集体备课+公开课+赛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力量;“学—用—赛”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
期刊